文/時光了了
電影中常常都會說到,人們嚮往柏拉圖式的愛情,到底什麼樣的愛情才是柏拉圖式的愛情?
所謂柏拉圖式的戀愛,其實通俗來說就是追求靈魂上的共鳴,同性或者異性之間都不追求肉體上的契合,更多的是關注彼此在精神上是否有共通點。
兩個人在一起,那種不用過多言語,只需要一個眼神或者一個肢體行為就能明白讀懂對方的意思,這種心意相通的感覺實在美好。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窮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靈魂伴侶。
然而,期待很美好,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遇到真正懂自己的那個人,否則這世間也不會有那麼多為愛流淚的痴男怨女了。
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思維有著巨大的差異,有時候明明是同一件事情,卻被雙方解讀出完全不同的兩種意思。
這就造成了很多的誤解和錯過,直到多年後回想曾經,才意識到錯過的到底是什麼。
但真正的靈魂伴侶之間,卻多了一點心有靈犀,將兩人牢牢地綁在一起。
男女之間的交往,如果真的感覺他就是完美契合你靈魂的一半,你們之間一定就會產生「共情效應」。
所謂共情效應,就是你的快樂也會變成他的快樂,你的悲傷也會變成他的悲傷,你的憤怒也會變成他的憤怒。
這種共情的存在不是因為你是他的另一半,也不是出於一種責任感,它不是強制發生的,相反,它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它的發生甚至是你無法察覺到的。
這種共情的範圍也很廣泛,不單單局限於情緒上的共鳴,更多的也包含了一些價值觀、三觀的共鳴,也包括對於這個人的所作所為的理解程度,可以說是一種「無需多言」的默契。
用心去感受和身邊那個人的相處,你會發現:真正的靈魂伴侶,是會產生「共情效應」的。
而這種共情效應最直接的表現無非這兩點:
「我不是隨時有趣,但我沉默的時候你仍然能懂我」
男女交往,有時起意於一見鍾情,有時起意於日常相處。
如果起意於一見鍾情,大概率是人們口中所說的見色起意,其實這也沒什麼值得批判的,人都是視覺動物,或者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追求美麗的外表也是可以的。
如果起意於日常相處,那麼就意味著在你們靈魂相撞的那一刻,你們相愛了。
這種日常相處,不一定全是快樂的部分,或者說完全是對方的風趣幽默打動了你,而是這個人的風趣或者沉默或者悲傷,都能打動你,你能在對方不多言時感知對方的真實想法。
電影《無問東西》裡面的許伯常和劉淑芬,就沒有靈魂的共鳴。
雖然他們二人夫妻多年,但是始終沒有「共情效應」,女方不懂男方追求的生活,男方更是無視女方的痛苦和折磨,甚至直接導致了劉淑芬的死亡。
靈魂伴侶之間是無需多言的,更不需要對方時時保持自己的有趣,兩人的共情之處在於,即使對方不想說話,另一方也不會因此感到不安,反而懂彼此的沉默和安靜,且樂在其中。
「我知道你不會走,你知道我不會變」
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強調獨立自主,更強調無論男女在愛情中都應該先學會自愛自強。
這個觀點是沒有錯的,如果你愛對方超過自己,那麼你們之間就會陷入一種自我內耗的狀態。
你會時時刻刻在想,為什麼對方還不回復你?對方到底愛不愛你?為什麼對方總是不那麼在意你?
這樣的懷疑和猜忌,最終就會引發爭吵和冷戰,就會使感情走向破裂。
所以,愛自己一定要超過愛對方,因為只有愛自己多一點你才有餘力愛對方,這種自愛不是自負的表現,恰恰相反它只是對自我人格的認可而已。
電視劇《惡作劇之吻》裡面,江直樹對袁湘琴說「我不希望你的人生僅僅只有江太太一個身份,如果可以,你也能選擇你自己想做到事情」。
他的承諾是:「早在你答應嫁給我那一刻開始,你就已經是我認定的江太太了」。
前期的袁湘琴一直追隨著直樹的腳步,亦步亦趨,生怕對方把她拋棄。
但是到了後期,她依舊很愛直樹,但是也有自我成長,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直樹知道「湘琴不會走」 ,湘琴也知道「直樹不會變」,他們的愛情真的實現了靈魂的共鳴,達到了彼此的共情。
靈魂伴侶是互相惦記,又不會互相羈絆,他們的共情之處在於,彼此明白對方不會走,感情也不會變。
時光情感課堂:
沈從文在《湘行散記》寫過: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在這漫長的一生中,遇到一個能夠交心的人,確實是一件讓人無比滿足的事情。
男女之間的交往,說到底還是看感覺。給這種感覺冠上一種文藝一點的說法就是「靈魂伴侶之間的共情效應」。
這種感覺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強。
在時光變遷中,彼此之間的了解越來越深,也愈愛愈深,雙方保持著互相鼓勵、互相激勵、一起成長的狀態,這樣的愛情就是良性的。
因為彼此之間是靈魂伴侶,因為彼此之間有共情效應,所以即使相隔萬里不能時時見面、即使各自忙碌不能時時回應對方彼此仍然是對方的唯一愛人。
這種唯一,不需要反覆確定,不需要賭咒發誓,不需要彼此承諾,它是流淌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之中的東西,它是順其自然發生的,它是男女交往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上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