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同言
我漸漸發現,人到中年以後,形同虛設的婚姻,比我想像中更多。
周國平曾經在書中寫過:
如果我們把愛情理解為男女之間極其深篤的感情,那麼就會看到,它絕不僅僅限於浪漫之情,還有別樣的形態。隨著年齡的增長,浪漫之情逐漸減弱。然而,倘若這一結合的質量是好的,就會有另一種感情漸漸生長起來。這種新的感情不如戀情那般熱烈和迷狂,卻有了戀情所不具備的很多因素,最主要的便是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互相的信任感、行為方式上的默契、深切的惦念還有今生今世的命運共同之感。
並且,周國平把這看作不屬於血緣性質的親情,認為這是愛情更為成熟的形態。
實際上,哪怕這樣的關係,都有一個前提,包括前面那段話里,也提到過這需要「關係結合的質量是好的」,只有在這個前提成立後,婚姻最終的形態才能在原本的浪漫之情上,得到另外一種升華。
此時的兩個人,不光是彼此相愛的,並且已經離不開對方。
但回到現實生活的話,其實多數人還是普通人。
大家對於婚姻,都不會有著過於深刻的反思和探討,不會坐在一起對這段關係進行及時的復盤和揣摩,大家都是以隨意的心態,繼續推動著婚姻關係的前行。
而此時的話,生活基本是被柴米油鹽裝滿,所謂的浪漫,自然也會在這樣的模式下,漸漸變得可能都想不起來。
於是,有些人的心,是越走越遠的。
並且,這和年齡呈現出正相關的關係,也就是說年齡越是增長,彼此可能越是陌生,甚至我見過有的夫妻,逐漸彼此產生了厭惡之情。
但此時的兩個人,如果早已過得如此不好,能夠及時分開嗎?說個實在話,這也需要勇氣,因為婚姻涉及到的東西很多,利益,孩子,共同的朋友關係等等,如果此時離婚的話,必須要和自己早已習慣的生活做切割。
這其實蠻難的,需要的勇氣也很巨大,並且還需要個人具備一定的能力,當然這種能力對於女人來說,更多是指離開了對方,你要有能夠獨立生活的各種資本,不光是在經濟上,還有心理上。
正是因為需要考慮的東西太多,所以很多人也就這樣將就著過了。
然而,感情也回不去最初,於是大家不光是在心理上越走越遠,包括行為上也在不斷踐行著自己的真實心態。
人到中年,很多夫妻為什麼都過著「禁慾」的生活?
這個問題,曾經有兩個過來人都給我說過答案。
她們的年齡都是46歲,和老公早已分居多年,一個是因為彼此早就沒感情了,主要是她的老公前些年的時候背叛過家庭,信任被打破了,便再也無法復原。
而她的老公,當時不願意離婚,她考慮到現實的種種因素,最終還是選擇了原諒,只是從此以後,他們之間也就疏離起來。
她只在意兩件事:第一,老公對孩子好不好。她老公的確是個對孩子比較負責的人,當年這一點成為她不離婚很大的籌碼,她不想孩子在單親家庭裡面長大;
第二,老公每個月的工資是否交給她。這一點,她的老公也做到了,於是她也就繼續維持著這段關係。
用她的話來說就是,離了找的人肯定沒有他對孩子好,對方也不一定真的對婚姻有多忠誠。
反正她看得比較淡了,也不怎麼把目光放在婚姻里,而是更多專註於自身,整個人的狀態倒也不錯。
而第二個女人和老公分居,純粹就是她歲數開始大一點後,整個人睡眠質量比較不好,而她的老公睡覺打呼的聲音很大,於是兩個人就分開睡了,這一分開就是多年。原本他們就是相親結婚,從沒有過熱戀期,彼此倒也習慣。
她自己都調侃,他們現在就像是合租的室友,她和老公的相處基本也是如此。
你要說完全不好吧,也不是,很多時候兩個人還是能夠說說笑笑,但你要說多親密的話更不是。
她有很多事寧願和自己的朋友傾訴,都不會和老公講。她的老公也不感興趣,反正不管她說什麼,她的老公基本都不會怎麼回應,有時簡單回答一兩句,有時直接裝作沒聽到。
她認為老公只對釣魚感興趣。
婚姻走到這一步,她沒感覺有什麼不妥,因為自己也不再是戀愛腦的年紀,她的整個心思基本都在兩個孩子身上,只要孩子們好她就心滿意足。
至於老公的話,她沒有抱著過多的期望,只是與此同時,也習慣了身邊有這樣一個人的存在而已。
當然,這兩個過來人的分居原因,只代表著其中的一部分人,現實可能具有更多不同的形成因素。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婚姻里,有著一些避不開的問題,有些人能夠不斷去解決問題,而有些人只會不斷堆積,甚至是加重問題。
有多少人到中年的夫妻,感情早已在日復一日的年歲中,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為相伴多年,而陌生則是因為彼此都不再真的交心,但因為牽扯著諸多共同的利益,兩個人都沒有選擇結束這段關係。
說句現實的話,每個人的追求和選擇都不一樣。此時作為外人,可能有的人認為與其如此,倒不如徹底及時止損,人這一輩子,總該為自己活一次,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你的追求不代表別人的追求,你的底氣也不代表別人的底氣,有人不願意委屈自己,但也有人不認為這是委屈,因為換種方式可能更委屈。
所以,說到底不過都是個人的選擇,也要承擔選擇下相應的結果和生活而已。
-END-
和每個來這裡的人談愛說情,但無關風月。點擊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