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的普遍認知中,一個人是否成熟取決於他的情緒控制能力,越能控制得住負面的情緒,那就說明心智越堅定,越值得被信任,而有些人的脾氣卻很急躁,遇到一點小事便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這樣的表現顯然看上去比較幼稚,就像是仍處於孩童時期的人們那樣。
正因如此,人們總是覺得不發脾氣的人更容易相處,然而心理學家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後,卻發現越是不發脾氣的人越不值得深交,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情緒究竟是什麼?心理學指數情緒指的是個體在受到外部刺激後所產生的內在思維活動的變化,我們經常描述的一個人脾氣如何,其實就是在指這個人處於不同場景下所產生的情緒反應模式。
脾氣具有著較大的個體差異性,哪怕是面對同一件事情,人們的態度也是不同的。
脾氣好的人情緒反應模式比較穩定,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但情緒差的人很容易被外界環境所影響,進而出現敏感和激烈的情緒反應模式,這樣的狀態不光不利於身心健康,還會讓個體墜入到消極的陷阱中,從而給周圍的人帶來麻煩。
不過我們也不能認為情緒化就是錯誤的,畢竟人是具有情感的動物,我們不是機器人,也無法完全遵循著冰冷的邏輯,但凡出現喜怒哀樂,這都是情緒體驗能力作用的結果。
不僅如此,表達情緒還能拉近人與人的距離,讓原本陌生的兩個人變成知交好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關係一般的朋友相處時總是客氣又理性,雙方都不願意過多的打攪對方,也不想讓對方踏入到自己的界限中,但與關係熟絡的朋友相處時,狀態就完全不同了,此時二者之間的顧忌少了,隨便多了,彼此更願意訴說真心話和心裡話,就算開對方的玩笑,也不怕對方會生氣。
自我心理防衛機制,隱藏內心的真實想法。
除了與真正信任且親密的人相處之外,我們和其他人打交道都會有所保留,在此情況下,我們將隱藏真實想法,然後帶上人格面具,以虛偽的假象示人,這其實是一種自我心理防衛機制,當你無法信任周圍的環境時便會啟動這一機制,畢竟你很清楚,一旦暴露出內心的想法和真實的情緒,那就意味著你的弱點全部展現在了別人的面前。
不僅如此,我們還可將虛偽看成是社交的不二法則,只有維持著虛偽的樣子,我們才能適應環境。
這世上不存在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也不存在兩個一模一樣的人,由於每個人的性格特點都是不同的,所以用完全真實的樣子打交道必然會出現矛盾和衝突,為了讓人們在同一個集體中融洽相處,大家不得不隱藏起真實的一面,然後展現出別人能夠接受的樣子。
無論是哪一個情況,我們對人格面具的使用都具有著相應的選擇性,總有一個人能讓我們卸下心防真心的與之交往,但有一種人卻完全不是這樣,他們從不展現真實的人格,對所有人都保持著假面,不僅如此,他們還習慣於暗中耍手段為自己謀求利益。
著名的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曾在人格調查問卷中對這類人進行了總結,這類人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從不把情緒表現在臉上,用專業的術語來描述,便是高掩飾性特點,他們的情緒控制能力極強,就算是面對一個無比厭惡的人,他也能自如的談笑風生。
和這種人相處顯然風險極高,因為你完全不清楚其真實想法,也不知道你們的友誼是不是真的,畢竟這類人的眼中壓根就沒有友誼的概念,如果你有利用價值,他便會與你親近,一旦你在他的眼中一文不值,他就會毫不猶豫地拋棄你。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把人分成了三個層次,分別是本我,自我與超我,本我指的是內心深處的慾望,也就是潛意識中的極端利己主義。
從來都不發脾氣的人並不是真的脾氣好,而是因為人格中的本我部分被牢牢的壓制住了。由於這些情緒沒能得到釋放,所以在長時間的積累下,它會逐漸超出超我所能壓制的極限,然後一瞬間爆發。
總而言之,一個從來都不發脾氣的人一旦生氣,後果非常恐怖。大家應盡量避免與這類人交往,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意疏解自己的負面情緒,不要將其全部壓抑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