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情感缺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網友安安分享了他的故事:
在外地上大學時,奶奶去世,為了不影響我的期末考,媽媽過了兩個月才告訴我,
敘述的時候又忍不住失聲痛哭,一邊哭一邊對我說:「你還挺堅強的,我還以為你會哭呢。」
那一刻的我嚇出一身冷汗,那是我最深的恐懼,我的秘密最接近暴露的時刻。從此我迴避任何有關生死的場合,只是因為怕別人問我「你怎麼都不傷心」。
還有跟前女友在一起的時候,對於她的一些小心思我真的很難理解,我不懂她為什麼會吃醋、撒嬌、因為小事莫名難過。
有時候跟她在一起,我不知道該有什麼樣的表情,該說什麼話,該怎麼做。
我學著別人戀愛的那套,每天對她表演喜怒哀樂,
但那都不是發自我內心的,我很累,我只想自己待著,為此她跟我提出了分手,或許我不適合談戀愛吧。
來源:pexels
在與親人、伴侶、朋友等相處的親密關係中,情感缺失的人在面對某種情境時,習慣性掩藏自己真實的情緒,
轉而思考情理上本應表達的情感,再做出動作和行為,通過這種方式來得到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
因此,在他人眼裡,他們常常是以自我為中心、冷酷無情、不懂得浪漫、不懂得感恩的。
事實上,情感缺失的人自身也很痛苦,痛苦自己的經歷,痛苦自己的無感,痛苦自己的表達卻是假裝和演戲。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親密關係中的「情感缺失」這件事。
情感缺失的表現
在小說《局外人》里,有一個驚世駭俗的開頭:「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就是這樣一句話,奠定了主人公莫爾索在別人眼裡冷漠的性格特徵,他對人對事總是無動於衷,置身事外,
普通人認為很重要的那些東西,在他眼裡一點都不重要。
面對親情,母親的死訊傳來,他對於母親具體是哪一天去世的毫不關心。
在葬禮上他沒有流一滴眼淚,兩次拒絕看母親最後一眼,母親下葬後立刻就走了,沒有在她墳前默哀。
在守夜那晚,他抽煙、打盹、喝自己喜歡的牛奶咖啡,沒有表現出一絲悲痛。
來源:pexels
面對愛情,女友瑪麗問他愛不愛自己,他回答,這種話毫無意義。
女友瑪麗向他求婚,他說:「結不結婚都行,只要你要,我們就結」。
瑪麗問,如果是另一個女人向你求婚,你和那個女人的關係就像你和我一樣,你會不會接受。他的回答是「當然」。
瑪麗說:「婚姻是一件嚴肅的事」,他反駁:「不」。
對於至親的死亡,莫爾索沒有流露出一絲悲痛,在旁人看來他簡直毫無心肝;
對婚姻和愛情,莫爾索採取隨便的態度,很多女人可能會衝上去給他扣一個「渣男」的帽子。
來源:pexels
莫爾索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態度,是因為他某種程度上的情感缺失,讓他認為一切都沒有意義,他是一個堅定的虛無主義者。
心理學上,情感缺失指由於某些家庭或社會性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礙。
它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生活狀態。
在親密關係中,情感缺失的人往往有這些表現:
缺少同情心和共情能力,很難感同身受地體會到他人的笑點或者淚點,對外界充滿了敵意和冷淡。
言語刻薄與直白,不會對伴侶說體貼的話,寧可沉默也不表態,但是態度難免直接且真實。
完全質疑愛情的價值和意義,自己不相信愛情,也影響著身邊人不要過分相信愛情。
對於戀愛保持無感的態度,甚至覺得自己一人能過得更好,而擁有伴侶是一件非常麻煩並令人感到恐懼的事情。
有自卑心理,不自信也不輕易相信別人,不善與人交際,經常感到孤獨寂寞。但是他們一旦選擇相信一個人,就會不遺餘力的信任他,所以很容易被別人利用或欺騙。
來源:pexels
可以看的出,情感缺失的人對親密關係缺少很多興趣。
他們不想去維持任何一段感情,感覺自己的情緒都是流於表面,不想去應付別人,喜歡獨處,身邊的關係都很表面。
而每次在關係進一步時都會反射性地退縮,每每想哭卻又不知道去哪裡哭,也沒有什麼可以慰藉心靈的東西。
甚至沒人可以去傾訴,整個世界彷彿只剩下自己。
因此,情感缺失的人有時候為了不被世界拋棄,常常戴上面具,去表演喜怒哀樂。
但是他們卻逐漸忘了,真正的感情無需成為一種「表演」,沒有必要的迎合只會讓心疲累,疲累到忘記自己是如何真心去愛去感受。
雖然,情感缺失只是一種有別於正常人的生活狀態,但是長時間的自我內心封閉還是會帶來一些心理問題。
來源:pexels
原生家庭,引發的情感缺失
其實,很多人並不是天生的情感缺失,而是成長缺失,也就是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某種東西。
但是成年後已經沒有機會再去彌補,所以只能靠模仿。
而這種東西本質上就是愛,是最初來自原生家庭的愛。
可能是父愛、母愛或者父母之間的愛,任何一種愛缺少,都可能引發一個人的情感缺失。
電視劇《喬家的兒女》中的喬家兄妹,因母親很早去世,父親又疏於對他們的養育和陪伴,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很大創傷。
其中大哥喬一成最早懂事且肩負起照顧弟弟妹妹的重擔,受到的情感缺失最大。
來源:pexels
從小缺少母愛,又對父愛求而不得,也沒有人教他如何去愛,造成他的不安全感和自卑心理。
因此喬一成成年後,對他人發展出一種基本的不信任感,始終跟父親保持距離,對弟弟妹妹的感情生活更是謹慎。
他不理解二強的師徒戀,也會打壓四美的敢愛敢恨,他會用自己缺失的情感來判斷,很多愛情並不可靠。
但是他一旦選擇相信一個人,就會不遺餘力地相信他,
在與葉小朗的婚姻中,他被動的接受表白,因為兩人都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缺乏必要的安全感。
兩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在一起,就像兩隻帶刺的刺蝟在擁抱,
外界充滿不安的變化,會讓他們豎起身上的刺保護自己。
最終以葉小朗獨自出國,兩人離婚收尾。
來源:pexels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對人格發展理論的研究,可以很好的解釋這種受原生家庭影響,對待感情的處理態度。
他提出,對於一個嬰兒來說,要滿足自己的需要,甚至存在本身,都依賴於那些照料他的人,
如果嬰兒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他就會發展出「基本信任感」。
如果事實恰恰相反,嬰兒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或者由於母親突然去世或離開,導致他情感缺失。
他就可能對他人發展出一種基本的不信任感,並且對世界的多變與不可預測性產生誇大的焦慮感。
來源:pexels
到成年早期(十七八歲-30歲),即與他人親密-梳離階段,容易與他人缺乏親密感,與自身的情緒十分疏離,與身體的體驗缺乏聯結。
「如果一個人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與痛苦,不能與他人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
不相互關心與幫助,就會陷入孤獨寂寞的苦惱情境之中。」
這也是情感缺失的直接後果,我們必須進行有意識地填補,才不至於在親密關係中迷失自己,疏離與他人的情感聯結。
來源:pexels
如何喚醒情感體驗?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
「我們不僅僅是被自己的過去所塑造,而是同時受到過去和未來的雙重影響。」
為了擺脫束縛,轉化為真正的自由能量,我們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喚醒自己的情感體驗。
1、接納自己,停止迎合
首先,正視自己情感缺失這件事,嘗試著不把他們當成問題,接受它們,才能舒緩自己。
其次,情感缺失與否並不是關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是因為跟別人不一樣就是錯的,停止迎合別人,摘下面具,按自己的方式表達喜怒哀樂。
事實上,在親密關係中,比迎合更重要的是交流與傾聽,和你親密的人坐下來,讓別人走進你的內心了解你,也讓自己發現身邊人的心,
了解他們對你付出的感情,然後慢慢的融入他們的世界,喚醒親密關係中的情感體驗。
來源:pexels
2、自我覺察,學會自愈
自我覺察意味著一個人開始超越自己的心智,讓覺察的自我從心智中分化出來,把自己的心智作為一個對象來加以認識。
既要向內覺察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又要向外覺察家庭環境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覺察之後,想走出來,就要拉自己一把,用「正念」法,感受一下自己的呼吸,仔細分辨一下五顏六色的世界,聽聽清晨的鳥叫,摸一摸小動物的毛髮。
問問自己餓不餓,想不想喝水,想不想出去走一走,還是想在家宅著看書、看電視或者打遊戲。
來源:pexels
問問自己身體有沒有不舒服,需不需要按摩或者體檢。
問問自己今天做了哪些事情,有沒有讓你感覺良好的瞬間,有哪些糟糕的情感體驗,找到體驗不好的源頭,消滅它。
生活,其實就是一個自己取悅自己的過程。
我們或許改變不了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改變不了過去,但可以把握現在;不可能樣樣順利,但可以事事盡心。
正如加繆在《局外人》結尾說的: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與其每天表演喜怒哀樂,不如卸下面具,用心體驗,用心與人交流,找回真正的自己。
作者:奇妙麻麻
圖源:網路
首發:壹點靈心理
專註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