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隻船總要有一個碼頭,每一隻雀兒得有一個巢。——沈從文
雖然我的家鄉和我所生活的城市比鄰相居,但家鄉的味道總在魂牽夢繞的牽引著我,多少次的魂牽夢繞總是能把我帶回,那片生長的故土,那裡神明、親友、味道、山水草木,街道小巷,都似溫柔的絮語,如同涓涓流水,沁入我的心田,在心底不斷的深根,歷久彌新,久而久之,他像一棵樹,一座山,在我的心裡給予我內心的力量。
隨著時光流逝,我對那方水土的依戀,會轉化為一種絮叨,給家人的絮叨,給朋友的吐槽,數落我在異地的種種不好,和對他們的思念以及抱怨。後來我卻發現這種愛之切,情至深,是他們所感受不到的,甚至對於他們而言,對在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我的孤獨是無人能理解的,他們只會覺得你這是無病呻吟,他們只會看到你歲月靜好的生活,而實際的痛哭只有自己在黑夜裡負重前行。好在,那個裂縫,是陽光照進的地方,一步步的走著,即便那個「傷口」還有「匕首」,即使「血」一直在流淌。
後來,我對那種融入血液里的鄉愁,開始了情感上的「克制」,即便每次會有一種隱隱的痛,也不會再向以往一樣,肆無忌憚的打電話聯繫他們,不再口無遮攔的親昵,會學著用冷靜拴住奔騰的情感,渴望的熱情,有事說事,無事問安,如此,甚好。他們不再累了。
其實每個身處異鄉的遊子那份不想讓家人忘記的孤單與渴望,是身在家鄉的親友們不能感受到的,那種渴望更像一隻迷途的小羊,奔赴媽媽的懷裡。
以下這裡有幾個溫暖人心的小故事,感人肺腑,希望身處異鄉的你,看完後也會有一絲回家的情觸。
故事一
對於所有外出打拚的遊子來說,父母既是心頭的「軟肋」,更是堅硬的「鎧甲」。
一位大叔在武漢天河機場過安檢時,因為帶了太多母親做的煎餅,行李超重30多斤。
這是他七十五歲的老母親起了個大早,烙了整整一天的煎餅。不少人會說,看著看著就笑了,笑著笑著就哭了……
兒行千里母擔憂,這世間唯有父母之愛最為沉重,卻又難以辜負。
故事二
一天,對象打來電話,說媽來看你了,手頭有一個大項目嗎,正在忙工作的我沒得及說啥,就說句你要安排好。
晚上下班回家,母親已經離去,客廳里,留著一大堆她背帶來的東西,吃的穿的用的,什麼都有。我看著那些東西,想著母親在從外地一路的奔波,擠著長途車一路顛簸來到我在的城市,那是多麼期盼和想念,想著想著心裡,忽然就難過起來。
和朋友談起這件事,沒想到,一下子勾起了朋友潮水一般的回憶。
朋友說,她是個不喜歡做家務的人,平時在家裡,連茶杯都懶得拿,但是,家裡一旦來了客人,她就脫胎換骨,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她會給客人沏一杯茶,即使別人說不喝,她也一定要堅持沏上,那些水果零食,她也鼓勵客人隨便扔,不用講究。她覺得,人家到自己家做客,就必須讓人家感覺舒服,不然,下次誰還來呀。
於是,每次客人一離開,她就要忙乎半天,拖地,洗茶杯,收拾茶几,雖然這些事她不愛做,但為了客人開心,她忍了。
那次,母親來看她,一進門,她就要求母親換拖鞋,給母親拿出水果,卻又生怕弄髒了客廳,就不停地嚷嚷:「媽,小心點,別把汁兒弄到地板上。」吃飯時,也不停地說,別把飯粒灑到地上,別把湯灑到桌子上。
總之,她的要求無止境,弄得母親有些手足無措,為了保持地面乾淨,不讓女兒清掃,索性,早早地離開。
母親離開後,看著一塵不染的家,她忽然開始自責起來,母親從老家來看她,不巧,那幾天她正為工作焦頭爛額,母親就不停地說:「別請假,工作要緊,我都這麼大年紀了,不想出去走,你每天晚上回家陪我說說話就好了。」
整整一周,她沒有陪母親逛過一次街,沒有陪母親去看城市裡那些美麗的風景。她以為母親真的不需要,直到母親回家後,她打電話回去,哥哥問:「有沒有陪媽出去轉轉啊,媽說了,這次出去,要好好地看看風景!」
她忽然悲從中來,眼淚大顆大顆地落在電話線上。
每個母親,最喜歡去的地方,恐怕就是女兒家吧,因為那裡,有她最溫暖的牽掛。作為家庭主婦的女兒們,總是盡一切努力,讓客人開心快樂,讓客人感到舒適,感到被重視。可是,當母親來做客時,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讓她開心快樂,讓她覺得舒適覺得被重視。反倒是母親,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客人,寧願委屈自己,也不願麻煩主人。
在女兒的家裡,母親比任何客人都實心實意,可她從來沒有享受過客人的待遇。想到這些,我的眼淚也止不住大顆大顆地落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