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生活不難發現,越是富有越是低調,越是貧窮越的招搖,為什麼越無知的人,態度越是自信到自戀?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從認知偏差到自我洞察》一書中,鄧寧全面總結了關於自我認知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為什麼我們在個人能力和品性兩個方面情形與形成人質偏差,並揭示了避免這些認知偏差的方法。
眼界的局限性
眼界的狹隘,也就讓他對是非對錯,缺乏一定的辨析力,甚至根本無參照物可依據,簡單來說,在他的世界裡那已經是很棒的了,所以他表現出的自信,表達出的觀點,就是這麼堅定認為的。他不單純是在炫耀自己的才華,更是對「真理」的一種捍衛方式。
自卑自負的綜合體,以自信掩飾自己的不足
所謂的「自信」,其實是一種炫耀,更是一種偽裝,他們會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優秀,包裹自己的缺點避免被旁人發現。
一個認知偏差眼界短淺的人,往往不會聽取旁人的建議和不同的看法,他們無法接納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聲音,尤其是對立的聲音,所以他們很難突破成長,因為他永遠覺得自己才是正確的標杆,又怎麼可能去因為聽取他人的建議而有所成長。
所以說越是無知的人,他的虛榮心和自卑感都是最強的。他們在通過一種極端特殊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和價值感。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對這種現象展開了深入研究,並與賈斯汀·克魯格共同提出了「鄧寧-克魯格效應」又被稱為「達克效應」。這個效應揭示了一些十分有趣的自我認知現象,比如:在某項任務中,表現差勁的人,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比實際情況更加優秀,而表現優秀的人,反而會傾向於低估自己的表現。
同樣,人們往往會將自己置於道德優越的高地,認為自己的品性遠比其他人的品性更優越,但事實也許非如此。
在書中作者主要分為九章,正如簡介所說,其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討論了人們關於自我能力的錯誤評價,並探索了為何人們經常認識不到自己的能力不足和性格缺陷。
第二部分討論了人們關於自己品格的錯誤評價,並探索了人為何傾向於認為自己比實際更具獨特性、為何對自己的道德品質傾向於做出不切實際的樂觀判斷,以及為何沒能預先得知情緒對他們的選擇和行動所具有的影響。
人貴在自知,只有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才能有更大發展的可能性。
END
文/感情中轉站
(作者:筱雨,心理諮詢師,專註情感領域),擅長戀愛關係挽回修復,婚姻矛盾分歧,以及原生態家庭導致的心靈創傷療愈。孤獨的人生旅程,傾聽你的委屈和壓力,幫來訪者提升兩性相處的技巧,挽回自己的愛人,經營好自己的感情,努力成為更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