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同羽
我一直不明白,婆媳關係里,有些婆婆在這段關係還沒開始的時候,就率先把兒媳當作假想敵,想要壓其一頭,究竟抱著的是怎樣的心思?
事實上,好的婆媳關係,說白了秘訣就是四個字:互相尊重。
站在兒媳的立場,多數人在走進一段婚姻關係的時候,肯定還是想著好好經營,和諧相處,一起創建一個幸福的家庭氛圍。
但,真的走進這段關係以後,有些人可能會發現事與願違。原來,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要怎樣就怎樣,也不是心裡想著如何,就能一定朝著這個方向去發展,說白了,任何人都不能改變別人的想法。
能夠約束的人,唯有自身而已。
我的一個好朋友,她在結婚之前把婆媳關係想得特別簡單,認為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大家都抱著這樣的心思,自然就能把婆媳關係相處得特別好。
真的結婚以後,她卻發現完全不是這樣。
她的婆婆,從來都不是這種心思,字典里也沒有尊重兩個字,而是盲目地認為,要是在兒媳面前,不一開始樹立下馬威的話,後面基本只有被欺負的份。
這是她的婆婆在自己當初的婆媳相處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順其自然地也把這種思維,帶入了自己做婆婆以後需要遵循的原則。
所以,她們之間的矛盾可想而知不會少。她的婆婆在面對她的時候,始終都是一種挑剔的心態,最擅長的事就是找她的錯誤,然後假裝用不經意的口氣說出來,並且還會和自己當年做對比。
她很快就發現一個特別扎心的事實:她的婆婆,介意她沒有吃過當年自己吃過的苦,也害怕她享了自己沒有享過的福。
當她意識到這點以後,對待婆婆的心態,也帶著一些隔閡,無法做到真正對她好,只是看在老公的面子上,還能保持基本的尊重,不把話說得太難聽,也注意不徹底把臉皮撕破。
說個實在話,婆媳關係走到這一步,挺讓人感到寒心和遺憾的,明明換一種相處方式,當初的兩個人,可能完全會朝著另外一個方向而去。
只是,很多婆婆意識不到這點。
婆媳關係,永遠比不上母親和女兒的關係,最為基本的一點是:母親和女兒之間再有什麼矛盾,彼此都不會記仇,但婆媳之間卻不一樣,就算是很小的事,只要兩個人鬧了不愉快的話,就會在心中形成一個結。
一個結的誕生,會影響兩個人接下來的相處模式,於是矛盾便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疊加,直到最後覆水難收,就算想要挽回的話,也已經難了。
我的身邊,曾經有一個朋友,發生過這樣的事。
如今算來,她和自己的老公結婚已經差不多四年的時間,她始終沒有真正開口叫婆婆一聲「媽」,每當涉及到需要叫名字的時候,她都是刻意跳過,有事的話直接說什麼事就好了。
當然,除了這一點,她在其它方面對婆婆還是很好的,該做的事,該盡的禮數從來都不含糊,找不出來任何毛病。
所以,在外人看來,都誇獎她是一個孝順的好兒媳。
在她的心裡,目前能夠做到的事,就是單純把婆婆當作一個長輩去尊重,要是婆婆有什麼事需要她幫忙的話,她也會竭盡全力,從來都不推辭。
與此同時,她更是能夠明明白白感受到自己與婆婆之間的疏離,她不想故意去裝得有多親近,免得彼此都尷尬。
她對於婆婆的好,主要是看在老公的面子上,她不想老公為難,更不想因為婆媳關係去影響他們的婚姻,所以她已經妥協了很多。
她和婆婆的矛盾,當初在婚禮上才徹底被揭開。原本,她和老公結婚這件事,她的婆婆一直不同意,主要就是認為她配不上自己的兒子吧,她的老公是研究生畢業,而她只是上了一個專科。
所以,從一開始她就明白婆婆的意見,因為她早就明顯感覺到了婆婆對自己的不滿。於這一點,她的婆婆不曾偽裝,而是實實在在表現在行動上。
只是,她的老公是個獨立自主的人,父母無法替他做決定,所以他們的婚禮還是如期舉行。
而她的婆婆,也因此把這種不滿轉移到了她的身上,認為她的出現,導致原本孝順的兒子,開始不聽自己的話。
所以,婚禮上,她的婆婆就給了她一個下馬威。婆婆和公公兩個人的改口紅包並不一樣,婆婆的紅包里只有100塊,公公的紅包里卻是1000塊。她的婆婆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認同,也在這段婚姻關係一開始,就把彼此的婆媳關係推向了一個尷尬的局面。
幸虧婚後她和老公單獨住著,因此和婆婆的往來並不多。
她們表面看起來相安無事,內心的隔閡卻在這次的事件後,影影綽綽地存在於彼此的心中。
站在外人的立場,我認為雖然作為父母,肯定可以為孩子的婚姻提供自己的意見,但如果孩子是個有獨立性的人,並且婚姻基本已經成為定局的話,婆婆依舊去挑兒媳的刺,本質上是在破壞兒子的幸福。
此時,在婆媳之間的較量中,就算贏了又能如何?在雙贏或者雙輸的局面里,任何自以為贏了的沾沾自喜,在後面都會化作更多的負面席捲而來,傷害的是共同的利益。婆媳關係里尤其如此。
作為婆婆,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不端正自己的心態,就永遠無法在婆媳關係里,尋找到真正正確的答案。
-END-
和每個來這裡的人談愛說情,但無關風月。點擊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