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去世的時候,是在睡夢裡。
早上母親去喚他吃飯,叫了幾聲都沒有回應。母親覺得不對勁,靠近他,把手探到他的鼻子處,才發現外公已經走了。
那時他老人家已經有90歲的高齡,在老輩人的口裡算得上喜喪。又加上外公是無病無痛地走的,很多人都說他積了福,一輩子兒女孝順,老了也不用受罪。
外公離世這樣的方式,是很多老人羨慕的,沒久卧病榻惹人嫌棄,自己也不遭罪。
有時候想不明白,為什麼生兒育女,把他們養大,等到老年以後,卻遭孩子們嫌棄?然而經歷了外公離開,和一些親戚鄰里們所遭遇的事情,才明白了大概。
不是所有人到老了都有所依靠的,有一部分老人很遭子女嫌棄。
鄰居王阿婆七十多歲了,她有兩兒一女,小日子還都過得不錯。按理說王阿婆的晚年應該是很享福的了,然而並沒有。
她去大兒子家養老,大兒媳說小叔子娶媳婦給那麼多彩禮,自己結婚時什麼也沒有,所以輪不到他們一家給她養老。
王阿婆去小兒子家,小兒子卻說孩子的學習正處於重要的階段,他們兩口子都要上班,分不出精力。
沒辦法王阿婆找到了閨女那裡,閨女沉默了半天說:「我結婚時,您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自此後和娘家沒有瓜葛了,所以嫁妝都不給我陪送。」
不過女兒這麼說,還是塞給了王阿婆一千塊錢,雖然氣惱當初結婚時母親問男方索要高額彩禮卻不給陪嫁,但她還是狠不下這個心。
王阿婆有三個孩子,可是到老了卻無所依,說到底還是她自己的問題。
她從前偏愛小兒子,大兒子讀書少結婚早,當時她說錢要留著供小兒子讀大學,讓大兒子兩口想辦法自己解決,大兒媳當時就拉黑了一張臉。
更甚的是,大兒媳生了孩子,王阿婆一聽說是女娃,連醫院都沒有去,月子更是不肯伺候,大兒媳那時就說「你老了,別指望我養」。
王阿婆不以為然,她的小兒子有出息上了大學,娶了領導的女兒。所以她在女兒的婚事上問對方要高彩禮,不然的話就不同意。
那錢連同她這些年攢下來的都拿去給小兒子買婚房了,王阿婆還想著等老了干不動了就搬到小兒子家裡去住。
可是小兒子結婚後,壓根沒有提過這回事。小兒媳生孩子剛出月,就讓她回自己家去住了。
人到晚年,遭兒女嫌棄的老人,各有各的原因,總結起來,主要的逃不過這兩條。
其一,對待兒女不公平。
雖然孩子們的身上都流著同樣的血,但當父母的未必就能做到一視同仁,總有的孩子能討父母歡心,有的孩子讓父母看著彆扭。
父母不能對每個孩子一碗水端平,年幼時或許還顯現不出來,但到成年以後,矛盾就很明顯了。
就如王阿婆偏袒小兒子,什麼事都替他攬著,最終小兒子卻被培養成了不懂感恩的人,和兄弟姐妹的關係相處也不怎麼樣,什麼東西都想往自己手裡拿。
他的兄妹自然看不上他這樣的行為,便把這些原因都追究到王阿婆的身上。
王阿婆越對小兒子好,其他兒女心裡就越堵,越不願意承擔起贍養她的義務和責任,而壓根沒有責任感的小兒子,更是不願意接住這個負擔。
最終,兄弟姐妹,以及母子、母女的感情,糟糕得一塌塗地。
其二,喜歡插手兒女的家事。
有些老人不懂得與兒女相處的尺度,孩子都成家立業了,還總是橫亘在他們的生活里指手畫腳,攪得家庭不得安寧。
王阿婆一直看不上她的大兒媳,嫌棄她讀書少文化低,沒什麼本事。
按說她的大兒子也沒上過多少學,配兒媳也剛好,可是王阿婆卻喜歡沒事挑事。
她嫌棄大兒媳娘家窮,不會養孩子......但凡她能想到的,都拿出來說事。自然而然,大兒子和大兒媳都不想與她摻和過多。
小兒媳各方面倒都入了王阿婆的眼,可是小兒媳生了孫女後不肯再生孫子,頗讓王阿婆窩心,她不敢當小兒媳的面說,卻總是鼓動小兒子。
結果,小兒子卻說「你給錢養啊」,王阿婆又罵他們小兩口沒有良心。她這樣折騰,有幾個孩子會喜歡與她相處呢。
人老了,管好自己的事情,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其餘的,不該管的別管,不該問的別問,這樣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如果年輕時沒有做到對兒女們一碗水端平,到老了就該看清楚事實,明白道理,不要過度地去強求兒女。
如果真心想彌補,相信兒女們也會給這個機會,但不能倚老賣老,一定強求兒女們這樣做那樣辦,這樣最終會讓兒女們都寒心的。
如果做不到放下架子,那麼就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別輕易給兒女們添堵。相信孩子們也不會看著老人無所依靠而無動於衷的。
做個明事理的老人,就像我外公那樣,晚年時幾個孩子家輪流居住,從來不翻哪個孩子家的閑話,對待所有孩子都一視同仁,所以家庭和睦,關係融洽。
無論他去誰家都受到歡迎,而他的一輩子也無需為晚年究竟要依靠誰茶飯不思,無法安然度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