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型父母:錯的那個人,絕對不是我

2019年11月05日10:35:09 情感 1529


當媽的說:這不是快過節了嗎,我們想讓她回家,就聯繫她,結果發現她手機把我們拉黑了,給她發微信也不回,我和她爸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當爹的說:我們平時工作很忙,孩子也不愛跟我們聯繫,我們最多十天半個月的在微信里問候一下。兩個月前,我女兒跟我們發微信說想辭職,又說不想活了,把我和她媽嚇壞了,要來北京找她,她死活不讓我們來,說就想一個人呆著。但我還是讓她媽來北京了。

當媽的說:上個月我自己來的,都到她住的地方了,愣是沒見著。她說她現在狀態不好,沒臉見人,如果我敢上去敲門,她就敢從樓上跳下來。

說到這兒她泣不成聲:結果我們娘倆,一個在樓上,一個在樓下,通過微信語音交談了幾句,女兒就打發我回去了,還讓我們別管她,不要擔心她。這次我們來北京,發現她竟然搬家了,也沒有告訴我們搬哪兒去了。

我說:是挺讓人擔心的。

當媽的說:就是很擔心她呀,不然我和她爸不會大老遠跑北京來。我覺得我女兒可能抑鬱了,她一直情緒不好,工作不順心,戀愛也不順利。雖然她狀態一直不太好,應該還不會自殺,但萬一以後自殺呢,她一個人呆久了,會不會哪天想不通了呢。

我:你什麼時候開始覺得她抑鬱了?

她說:大概三年前吧,她突然跟我們說以後不想回家了,除非混得好了再回去。當時我們還覺得孩子挺上進挺懂事的,哪知道這一下三年都沒回家。以前我女兒可戀家了,對我們可孝順了,只要有機會就趕回去看我們,親戚朋友都誇我們養了個懂事體貼的好女兒。

說到這兒,夫妻倆齊齊搖頭嘆息。

我說:三年前就覺得女兒可能抑鬱了,當時你們怎麼面對的?

夫妻倆彼此對望一眼,妻子說:我們沒怎麼管,覺得她都是大人了,可以自己負責了。剛才我突然想起來,其實不止三年前,孩子還在念大一的時候就曾經跟我們說過,說她覺得自己可能生病了,心理上的病,對什麼都沒興趣,都不想活了,她想讓我們帶她去看心理醫生。

我說:你們帶她看了嗎?

她搖搖頭。

我說:我覺得你們的女兒不是突然變成這樣的。大一時她就覺得自己病了,向你們求助,你們沒有重視。三年前你們也認為她抑鬱了,但沒有做什麼去幫助她。

夫妻倆對望一眼,都沒說話,算是默認了。

自戀型父母:錯的那個人,絕對不是我 - 天天要聞

自戀型父母:錯的那個人,絕對不是我 - 天天要聞

自戀而不自知



妻子說:可能我故意迴避了這件事情,不想聽她說那些負面的東西。

丈夫說:這件事當時我知道以後很生氣,我覺得她就是日子過得太好了,所以才無病呻吟,小題大作。我們對她那麼好,從小到大慣著她,她還有什麼不滿足呢?動不動就喊抑鬱了,不想活了,傳出去這不是笑話嗎,你讓我們做父母的臉往哪兒擱?

妻子點頭附和:我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孩子,哪知道她這麼不爭氣。

丈夫說:我們這次來北京,已經是仁至義盡了。她要躲著我們,我們也沒辦法。我們也想通了,大不了就當沒養這個女兒,她愛咋地咋地吧!

我說:抑鬱的人是很痛苦的,現在是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也許你們要試著去理解女兒,去關注她內在的需求。

聽到我的話,夫妻倆臉色大變:您的意思,她抑鬱我們有責任?在這件事情上,就是死,我們也不認為我們當父母的有什麼錯。我們已經給了她能給的一切。

從他們的態度里,我有些理解、同情他們的女兒了,有這麼一對缺乏同理心和覺察力的爹媽,她不抑鬱是不可能的。

諮詢臨結束時,妻子跟我說:我已經把您的聯繫方式發到我女兒微信上了。她要是願意諮詢,麻煩您幫她一下。她要是不聯繫您,那就算了,我們也沒辦法了。

自戀型父母:錯的那個人,絕對不是我 - 天天要聞

想想他們不知隱身何處獨自療傷的女兒,我有些難過。

近期有兩位20歲左右的年輕女孩在廣西潿州島自殺身亡,一位女孩在留下的遺書中說:我從十歲就對死亡充滿憧憬......對不起媽媽,生了我這麼個怪物會讓你很難過的,但我確實不適合活在這世上......

如此明顯的輕生傾向,卻遭到女孩父母的強烈否認。

一個細節顯示他們有多忽略女兒,女兒自殺前跟網友說自己要去跳海,父母卻認為她只是去完成一項海上運動,而非自殺預告。

以自殺來結束痛苦的孩子,可能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死並不足以撼動什麼,改變什麼,甚至連喚起父母的某些反省與覺察都不太可能。

那些無法看到並接受孩子真實存在的父母,是典型的自戀型父母,對他們而言,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自戀型父母的孩子,活得既憋屈又痛苦。

自戀型父母:錯的那個人,絕對不是我 - 天天要聞

自戀型父母:錯的那個人,絕對不是我 - 天天要聞

自戀型父母有什麼特徵?

自己永遠是對的,孩子永遠是錯的。把自身無法接納的負能量和負面情緒都投射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去當替罪羊。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自己的感受,無法傾聽、理解孩子的感受。

拒絕接受孩子的真實,一心只期待孩子活出父母想要的樣子,把自己無法實現的人生理想和願望統統寄託到孩子身上,把孩子當作自我功能的延伸,而非一個獨立自由的個體。

總之,自戀型父母的核心只有一個:孩子的命都是我的。

自戀型父母最愛對孩子說的話:

不不不,不是這樣的。

你錯了,你必須聽我的。

如果沒有我,你什麼都不是。

你和我一樣,我的感受就是你的感受。

我最了解你,你心裡怎麼想的我都知道。

自戀型媽媽和孩子的日常對話:

孩子:媽媽,我好冷。

媽媽:你怎麼會冷,我都覺得熱。

孩子:媽媽,我餓了。

媽媽:才幾點?我一點都不餓。

孩子:媽媽,這個菜有點變味了。

媽媽:不可能,我吃著都沒事啊。

如果孩子自我認知低,容易被暗示,遇到總是否定自己感受的媽媽,則很容易陷入到自我懷疑與愧疚中:我的感覺被否定了,我的感覺和媽媽的不一樣,那我的感覺是真實的嗎?

自戀型父母:錯的那個人,絕對不是我 - 天天要聞

自戀型父母的眼裡是看不到孩子的,他們真正在意的人只有自己。

孩子若優秀,他們驕傲自豪。孩子若平凡,他們如遭重挫。

他們能夠愛孩子的方式,大多是物質上的滿足和生活上的照顧,並以此為借口振振有辭表示自己有多愛。由於他們自己的內心既空洞又匱乏,根本無力給予孩子更多的情感回應和連接。

很多來諮詢的人跟我說,有時我覺得自己不存在,甚至是破碎的,碎成了一片一片的。

有如此感受的人,往往有著自戀又控制的父母。

他們恨不得孩子人生的所有事情都由他們來做決定,大到讀什麼學校、找什麼工作、交什麼朋友、是否結婚生子,小到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東西、留什麼髮型......他們都想干預一番,並且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

他們常常是矛盾的,一邊責怪孩子對父母依賴,責怪孩子不夠優秀,一邊又痛恨孩子的獨立,並把孩子的獨立視為對自己的背叛。

自戀型父母的孩子,經常會處在暴怒和內疚交替發作的狀態里。

暴怒是因為自己從未被真正看到過,內疚是因為令自己愛恨交加的父母,在世人眼裡,卻是那麼的善解人意和完美。

處處標榜自己的善良和愛心,愛所有相干或不相干的人,唯獨不能愛自己的配偶和子女。

自戀型父母:錯的那個人,絕對不是我 - 天天要聞

自戀型父母:錯的那個人,絕對不是我 - 天天要聞

我只是想要一個道歉

英劇《梅爾羅斯》在豆瓣評分高達9.2分,這部劇值得一看。

影片一開場就扣人心弦,主人公帕特里克·梅爾羅斯接到一個電話,對方告訴他,他的父親大衛死了。聽到這個消息,正努力從吸毒眩暈中鎮定下來的帕特里克沒有悲傷,而是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他的父親生前是非常強勢暴戾的男人,在家中大權獨攬,說一不二。

帕特里克從小就被父親施以挫折教育法:「教育應該讓兒童以後能說出『如果我這都能挺過去,以後什麼都難不倒我』。

父母不應該輕易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這些需求是孩子對父母的情感勒索。真正關心孩子的父母,就應該讓孩子早些認識到現實生活的殘酷,好為今後的成長做準備。」

自戀型父母:錯的那個人,絕對不是我 - 天天要聞

為了實施他殘忍的教育理念,大衛對兒子格外冷酷暴力,毫無溫情。此外,他甚至還長期性侵自己年幼的兒子。

他不允許兒子與妻子親密,認為男孩與母親親密是懦弱的表現。帕特里克恐懼父親,只要有父親的地方,似乎連空氣都是凝結的。他努力讓自己顯得安靜,連在家裡走路都小心翼翼,不敢發出聲響。但即便如此小心,他依然逃不過父親對他的虐待。

同樣遭受父親暴力對待的還有他的母親。作為丈夫還要在經濟上依靠她的富家千金,她完全有能力離開可怕的丈夫,保護自己和兒子。但她沒有這麼做,她甚至配合了丈夫的冷酷,對兒子也表現出冷漠和拒絕。

當痛苦不堪的兒子一遍遍請求她「媽媽,我想離開這裡」時,她選擇了迴避,對他遭遇的一切視而不見。

多年以後,當帕特里克終於鼓足勇氣告訴母親,自己在幼年時期一直遭受父親的性虐待,母親的回應簡直令他崩潰,她一點都不驚訝,反而很漠然地說:還有我。

自戀型父母:錯的那個人,絕對不是我 - 天天要聞

自戀型父母:錯的那個人,絕對不是我 - 天天要聞

比較諷刺的是,對兒子無比冷漠絕情的母親,對外人卻滿懷悲憫、樂善好施。她竭盡全力去幫助很多人,在世人面前成功打造了仁義博愛的好名聲。

去世前她甚至將所有家產捐給慈善機構,直接剝奪了兒子的繼承權。

如果說帕特里克的父親是施虐者,他的母親就是助虐者。

這對超級自戀的CP組合,至死也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傷害、摧毀了無辜的兒子。

自戀型父母:錯的那個人,絕對不是我 - 天天要聞

每每聽來訪者譴責父母的自私自利,哭訴自己從小到大的遭遇,總會有一些無力感。

這個無力感有對方傳遞給我的,也有我心知肚明的部分:無論是憤怒的痛斥還是無助的哭泣,來訪者心裡其實都在暗暗期待父母能有所領悟,有所改變。

親子關係中有一種悲傷:父母永遠等著孩子去感恩,孩子永遠等著父母去道歉。

最後雙方都難免失望。父母痛罵著「你這個白眼狼怎麼還不去死」,孩子痛哭著「我只是想要一個道歉,為什麼這麼難」。

經常有來訪者追問:痛苦實在太重了,我該怎麼辦?

彼此關係建立得比較穩定的時候,我會建議對方嘗試去接受父母本來的樣子,嘗試接受父母不會因為子女的痛苦而有所改變,甚至連他們能否去覺察、反省都不要奢望。

除此之外,已經長大成人的子女,還可以有很多選擇,比如選擇自由和獨立。

心理上和經濟上的自由和獨立。

當我們有能力有力量的時候,才能去回溯過往的一切,去理解、接受父母本來的樣子,去降低對父母的期待,和父母之間逐步建立起分寸與邊界,彼此保持一定的距離。

當然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即便理解並接受了過往發生的一切,你依然可以選擇原諒,或者不原諒。

這是對自我的療愈,是和父母最好的相處之道,也是打破家族魔咒的一條出路。

自戀型父母:錯的那個人,絕對不是我 - 天天要聞

很多拒絕接受現狀、一直活在怨恨里的子女,到最後往往發現,自己竟然活成了父母的樣子,那曾經令自己無比憎恨嫌棄的模樣。

帕特里克的父親就是這樣,他之所以如此殘酷地對待自己的兒子,來自於他的父親也曾經這樣殘酷地對待他。在痛苦中無力抗爭的他,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父親的翻版。

作為家族第三代的帕特里克也差點走上父輩的老路,他以吸毒、酗酒等放縱行為來毀滅自己,以至於他的婚姻和家庭也遭受了童年陰影的折磨。

幸運的是,在心理師好友的幫助下,最後他放下一切,選擇與過去告別,重新回歸家庭,回歸正常生活的軌道。

他終於打破魔咒,活出了他自己。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關係再好,也盡量少在這幾個時間去別人家 - 天天要聞

關係再好,也盡量少在這幾個時間去別人家

人活在世上,身邊少不了一些親朋好友,也會遇到一些同道合的人。大家在一起相互陪伴、相互支持,度過人生許多美好的時光。有時候還會約著一起去旅行,一起聚餐,一起暢聊心事,甚至還會相互串串門......更進一步增進彼此的感情。然而上門做客,也是有講
女人對男人失望了,想放棄了,不是大吵大鬧,而是兩個字 - 天天要聞

女人對男人失望了,想放棄了,不是大吵大鬧,而是兩個字

樹葉不是一天變黃的,人心也不是一天變涼的。雪花把樹枝壓垮前,往往經歷了很長時間積雪的堆積,每一片雪都不無辜。我們總以為一段感情結束,是突然間的事,回過頭來去看,才發現原來,一切早有預兆。女人若是還願意對你吵,和你鬧,說明她心裡是有你的。
女人的心,有沒有給其他男人,看這一處地方就知道 - 天天要聞

女人的心,有沒有給其他男人,看這一處地方就知道

愛情裡面,背叛是最讓人心痛的,比不愛還痛苦。不愛了,直截了當說清楚,選擇分開就可以。而背叛,就像是一鍋香噴噴的熱湯,落進了蟲子一般噁心,讓人作嘔。一旦,一個人的心發生了偏移,那麼這段關係就已經從裡面腐爛了,沒必要再繼續了。那麼,如何判斷一個
女人還在等你複合的信號 - 天天要聞

女人還在等你複合的信號

圖片來自網路,圖文無關你如果事情找她,她還是會秒回。哪怕你真的遇到了什麼麻煩,她都會幫。光是女人做到這一點,就說明她的心裏面還是有你。而且你們分開以後,她一直沒有開始新的戀情。就連你送給她的東西,你們的聊天記錄,她都會保留。不願意開始新的生
離婚後,女人還需要尋找新的伴侶嗎?過來人告訴你真實情況! - 天天要聞

離婚後,女人還需要尋找新的伴侶嗎?過來人告訴你真實情況!

離婚後,女人還需要尋找新的伴侶嗎?過來人告訴你真實情況!離婚是一件令人痛苦和困惑的事情,特別是對於女人來說。離婚後,很多女人都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否需要再次尋找新的伴侶?有些人可能會選擇獨自生活,而另一些人則希望能夠重新建立一段美好的感情
中年以後,能達到這6條,才算是人生贏家 - 天天要聞

中年以後,能達到這6條,才算是人生贏家

在生命的旅途中,中年是一道分水嶺,是積累與沉澱的見證,也是收穫與感悟的開始。當我們步入中年,回望來時的路,也許會感慨萬千,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和規劃。那麼,在眾多的期望與追求中,什麼樣的狀態可以稱得上是人生的贏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