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方式是人與人最大的區別,而思維的背後是元認知,一起看看吧

2019年10月10日00:15:14 情感 1814

最近經常聽到有朋友在講關於元認知的話題,但到底什麼是元認知呢?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兒是混沌大學校長李善友老師提出來的。

美國心理學家J.H.弗拉維爾提出的概念,即對認知的認知。例如,學生在學習中,一方面進行著各種認知活動(感知、記憶、思維等),另一方面又要對自己的各種認知活動進行積極的監控和調節,這種對自己的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本身的再感知、再記憶、再思維就稱為元認知。

思維方式是人與人最大的區別,而思維的背後是元認知,一起看看吧 - 天天要聞

接下來呢,我將會從認知、元認知、元認知到底如何幫助我們、掌握元認知的策略和方法等方面進行講解,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有啟發。

1、認識學習:

在《認知天性》這本書中這樣講到:學習的本質,它就是知識鏈和記憶結。人們在生活中不斷的學習和總結,進而形成自我反思。反思學習過的知識,通過在解決具體事物的過程中收穫更多的知識。

反思是會涉及多種認知活動,這些活動又可以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從記憶中檢索知識或是早期的訓練內容,把這些和新體驗聯繫起來,藉助觀察和思考,預先演練你下次可能採取的不同做法。

最終的結果是將學習到的知識存儲在身體里,像整裝待發的戰士一樣,時刻準備著,這樣才能在遇到問題時,思路清晰,並抓住解決問題的機會。

思維方式是人與人最大的區別,而思維的背後是元認知,一起看看吧 - 天天要聞

我們都知道人天性懶惰,但這裡面卻孕育著認知的規律和心智模型。

我們通常的學習就是不斷的重讀,甚至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背誦文章和習題。這樣的方式看似高效(考試中取得高分),其實對我們個人的認知性學習沒有多大的幫助,可以說是最低效的一種學習方法。

重複的閱讀和機械式的練習給我們最直觀的結果就是,我們會了,能做對題,考高分,卻對我們不能形成長遠的影響,在長時間的跨度中來看,真的是浪費時間。

我們應該會有這樣的經歷,在參加考試前如果自己一個人去複習總是會出現看什麼都會的現象,但是一上考場就會出現答案就在嘴邊,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直到出了考場,或者聽到某個同學提了一句,瞬間靈光乍現,答案猶如洪水開閘一般的湧出。

思維方式是人與人最大的區別,而思維的背後是元認知,一起看看吧 - 天天要聞

通過對認知的理解這裡提供幾個認識學習的方法:

1⃣️ 編碼記憶:這種記憶屬於短期記憶,就像是在沙灘上寫字一樣,短時間內可以記憶住,這就我們學習中最頭痛的一件事兒,學著忘著。對此呢,不必太過於在意它,大腦的記憶本來就具有這種功能,那如果是非常重要的知識,想要長久的記憶怎麼辦呢?這就需要第二步。

2⃣️ 鞏固練習:通過前面編碼記憶式的學習,融入更多的新知識。不那麼重要的時間越長,記憶就越淡。那些重要的,經常用到的知識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回顧,鞏固它。學習記憶單詞的時候,最好的方式不是一次背誦100遍,而是今天重複十遍,明天再重複十遍,隔幾天再來重複十遍。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不一定一個單詞非要記它100遍,但通過這種回顧式的學習,掌握的會更加牢固。

3⃣️ 檢索式學習:這應該也是非常高效的一種學習方式了,通過自我反思、或者幾個人相互提問的方式進行學習。每次的練習就像考試一樣,集中精力,調動大腦全速運轉去尋找答案。

2、元認知:元認知簡單的來說就是認知中的認知

元認知的基礎是以認知作為基礎的,所以它的發展相較於認知發展的要慢一些。認知是比較直觀的、具體的,而元認知則是內在的、抽象的,但它的作用絕對不比認知差。

思維方式是人與人最大的區別,而思維的背後是元認知,一起看看吧 - 天天要聞

從本質上來講,元認知不等同於認知的另一種現象,它是反應人這個主題對「認知」的認知。就比如,我們出門時看到很多人聚在一起討論問題,在思考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加入討論呢?而元認知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自己會有「思考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加入討論」的思考。

讀起來有些拗口,不過我們要不斷的去追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考,為什麼會有對種思考進行思考,不斷的逼近認知的本質。

3、擁有元認知,如何能夠幫助我們呢

亞里士多德曾說:生命最終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生存,還在於覺醒和沉思的能力

元認知是我們解決問題手段和技術,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它可以幫助人們從問題本身中抽離出來。

人和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思維模式的差別,而元認知就是調整思維、改進思維結果的最有力的內部手段。

在《元認知》一書中提到:自穩態是指一個系統試圖去保持穩定、平衡的狀態,而不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應變穩態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它為適應千變萬化的內外部環境所必需,目的就是要重新達成自穩態。

自穩態和應變穩態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就好比你坐在舒服的沙發上,時間長了也會不舒服,需要換個姿勢來達到自穩的狀態。

思維方式是人與人最大的區別,而思維的背後是元認知,一起看看吧 - 天天要聞

關於元認知用來解決具體問題中的方法:

1⃣️ 僅僅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能解決的問題上,不要糾結於那些明顯不在你能力範圍內的困難。

2⃣️ 同一時間只做一件事兒,全身心的投入進去。

3⃣️ 遇到問題多向內求,多關注自身成長,不要想著去改變他人。

4⃣️ 記住你不是你的想法。

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意思就是指:只要站在水的源頭,你獲得的永遠都是最新的。

不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中,遇到問題多去探尋問題的本質,多去思索一下這件事兒執行之後的結果是什麼,通過這個結果還能不能引出其他的問題或者機遇。

4、掌握元認知的方法和策略

我們理解了元認知的概念和關認知能夠怎麼的去解決問題,那麼我們該如何去掌握它呢。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元認知本身就是抽象的,內在的東西。屬於思維中的思維,思考中的思考。

思維方式是人與人最大的區別,而思維的背後是元認知,一起看看吧 - 天天要聞

想要擁有這種能力,刻意練習是必須的。給大家提供幾點練習提升元認知的方法:

1⃣️ 冥想、打禪

固定的時間來練習自己注意力的集中能力,一開始肯定會出現走神的情況,一旦發現就趕快收回來。這種操作比較簡單,而且很有用處,在《財富自由之路》一書中,李笑來老師也專門提到過類似的話題,他還羅列了一個公式:注意力 > 時間 > 金錢 。

未來的商業一定是注意力的爭奪戰,我們經歷了互聯網的發跡到崛起,又經歷了移動互聯網的崛起,緊接著5G時代,短視頻,人工智慧時代,商業也從實體開始轉型互聯網,甚至自媒體,社交電商。這些無疑都是對我們注意力的一種消耗,有上進心的人會考慮,如何不被這些「誘惑」轉移了注意力,所以選擇屏蔽這些東西。

但當你擁有更深層次的思考之後,就會轉變思路把精力集中在如何獲取他人的注意力上,開發產品來順應時代的發展。

學習冥想、打禪是一種對自我心靈的一種釋放,更是對自我的一種深層次的學習。

2⃣️ 通過對自我的一種學習,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我們的學習和教育很少涉及到個人的愛好,從小學、初中、高中似乎一切都被安排好的。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對於學習的專業家長也早就給安排好了。大學最好的四年學了沒有興趣的專業,畢業出來之後又為選擇工作發愁。

選擇的工作跟專業不對口,這個應該是普遍的一個現象,大家似乎也很理解。但那些畢業好多年,被問及自己的興趣時也是一臉茫然,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在我們普遍接受的教育下,興趣跟工作本來就是兩回事兒,工作就是養家糊口,而興趣反而被理所應當的當作一種娛樂的方式。了解自己很難嗎?的確很難,如果你沒有認真的考慮過這個問題的話。

尋找自己的興趣從另一方面來講,也是對自我的一種探尋,餘生沒那麼長,請忠於自己,請活得像個自己。

3⃣️ 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進行自我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古有聖賢之思。自我反思對於元認知的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

每天花費半個小時對自己做個總結與反思,半年至一年之後你就會看到反思的效果。很多的道理其實一些聖賢早就提過,只不過我們總是在為了追求「新知識」而不去做反思總結。

比如我們現在經常講的「一萬小時定律」,古有《賣油翁》銅壺滴漏,翁曰:「無他,但手熟爾」。

再比如,最近非常火的知識變現,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新現象。考取好大學畢業有個好工作,這算不算知識變現。

思維方式是人與人最大的區別,而思維的背後是元認知,一起看看吧 - 天天要聞

知識放在那裡很難變現,就看用什麼形式進行傳播。沒有互聯網的時候,老師的知識只能教授給他自己班級的學生,現在不一樣了,錄製個視頻,同樣一節課可以賣到幾十萬份。

同樣清華北大的老師,非清華北大的學生想去學習的話,花費的金錢不菲,但現在幾百塊錢就可以聽到高級學府老師的課程,所以我們知識一直在走向低價,甚至免費的道路。

但面對海量的數據,如何去篩選卻成了一個問題。結合上面的這個例子只是給大家講述下,對於現象的一種反思,我們也可以結合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進行這樣的反思總結。進而來提升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5、寫到最後

一個想法,一個點子如果不去實踐,它永遠只是一個空想而已。我們缺少不是知識本身,而是開腦的新思路,不斷的升級我們的認知,轉換我們看待事物的視角。在我們不斷升級的過程中有個非常好的工具就是:行動中的思考。

第一步先去做,在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調整,優化,反饋。用行動去刺激思考,用思考改良行動。

第二步,把自己當作專業人士,讓自己打心底里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用專家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用這種看似「裝模作樣」式的模仿,一步步逼自己成為專業人士。

本文參考書籍:
《元認知》〔美〕大衛·迪紹夫(David DiSalvo)
《躍遷》古典
《認知天性》彼得·布朗(Peter C. Brown)
《財富自由之路》李笑來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人性規律:和窮人混就是無效社交,雖然難聽但是客觀事實 - 天天要聞

人性規律:和窮人混就是無效社交,雖然難聽但是客觀事實

人性規律:和窮人混就是無效社交,雖然難聽但是客觀事實引言:社交的本質是價值交換社交,從來不是單純的情感互動,而是隱形的價值交換。人們願意花時間結交某個人,往往是因為對方能帶來某種價值——可能是資源、信息、情緒支持,或者未來的合作機會。
這個女人現在已經是他的老婆,誰都不能碰,想都不能想! - 天天要聞

這個女人現在已經是他的老婆,誰都不能碰,想都不能想!

李明今年 35 歲,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技術主管,月入 2 萬多。他長相普通,為人踏實,一心撲在工作上,感情生活一直不溫不火。直到遇見了林曉。林曉 28 歲,是個舞蹈老師,身材曼妙,笑起來有兩個甜甜的酒窩。她性格開朗,對生活充滿熱情。
停止去討好父母!不那麼愛你的人,你付出再多,也不會被愛的 - 天天要聞

停止去討好父母!不那麼愛你的人,你付出再多,也不會被愛的

大家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啊,那就是人只有在付出的時候才會被重視。所以呢,不要再傻乎乎地去討好你的父母了。其實很多時候,他們根本就不在乎我們付出了多少。不信的話,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是不是只要你不順從他,他就各種貶低你,然後指責你沒有
當媽或不當媽,女性都會後悔嗎? - 天天要聞

當媽或不當媽,女性都會後悔嗎?

溫馨提醒:母親節的祝福和禮物,你都有準備了嗎?去年母親節,我們做了關於《母親節,宜聽媽媽的22個小秘密》的策劃,讓母親節變成傾聽媽媽們心聲的好時機。今年,我們想把關注點放在那些「糾結要不要成為母親」以及「成為母親後」的女性身上。她們的思考本身,就是「選擇是否成為母親」的重要一步。很多人說,這一代年輕人...
和最愛的人在一起睡覺,有這5個感受,中3個以上真愛無疑 - 天天要聞

和最愛的人在一起睡覺,有這5個感受,中3個以上真愛無疑

和最愛的人一起入睡,常常會有這些溫馨的瞬間。你是否也曾在夜深人靜時,躺在最愛的人身旁,感受到一種說不出的安心與溫暖?這種感覺,往往在不經意間悄然發生。1. 無需言語的默契那天晚上,我們並沒有說太多話,只是靜靜地躺在床上。彼此的呼吸聲交織在一
你們知道嗎?二婚夫妻最怕遇到的不是背叛,而是這三根刺! - 天天要聞

你們知道嗎?二婚夫妻最怕遇到的不是背叛,而是這三根刺!

你們知道嗎?二婚夫妻最怕遇到的不是背叛,而是這三個藏在生活縫裡的刺!特別是第二根刺,發現時就會痛入骨髓,讓你徹底清醒,看清重組家庭的幸福假象。今天這篇文章可能會很扎心,但您如果能咬牙堅持看完,肯定會因此慶幸,甚至您就找到了和他白頭偕老的關鍵
媽,給你的! - 天天要聞

媽,給你的!

有一個人你還未出生就已和她血肉相依她的愛是日漸笨拙的體態是懷胎十月焦慮而幸福的等待有一個人你呱呱墜地第一眼就看到了她她的愛是疲憊而甜蜜的哺乳是你日日夜夜每一次啼哭時的輕撫有一個人她拎著書包把你送進校園她的愛是清晨為你準備的早餐和入夜為你披上的衣衫有一個人青春期時最不受你待見她的愛是被你頂撞時默默流下...
男人徹底愛上一個女人時,會有這3種反常的行為 - 天天要聞

男人徹底愛上一個女人時,會有這3種反常的行為

一個男人動心,可能很輕;但一個男人動情,一定反常。真正愛你的人,不會完美,但一定在細節里藏著無法掩飾的真情。他也許嘴笨,不會說情話;也許粗心,不懂浪漫。但當他徹底愛上你,會出現這三種不合邏輯的行為,就像情緒走在理智前頭,連他自己都沒發覺。
這3種味道,是女人魅力的終極密碼,對男人有強大的吸引力 - 天天要聞

這3種味道,是女人魅力的終極密碼,對男人有強大的吸引力

一個真正有魅力的女人,不靠容貌壓人,也不靠妝容吸睛。她身上自帶一種「味道」,像春風一樣不動聲色,卻能撩動男人心弦,讓他沉溺其中,久而不能自拔。不是香水的味道,而是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氣息,是經歷過沉澱、懂得愛自己、活得清醒的女人,才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