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剖析:面對家暴,「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言論何時休?

2019年09月27日23:10:23 情感 1380

文/丹老師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一個巴掌打不響。

面對家暴,依然有不少人指責受害者,認為被家暴的人也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些人的潛台詞莫過於:如果你是完美的,沒有任何錯,又怎可能被家暴?被家暴一定是你不夠好。

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暴法》2016年3月1日就已經正式施行了,法律條文中對家暴和家暴者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有明文規定,但依然沒有阻止這些言論的肆意散播。

心理學剖析:面對家暴,「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言論何時休? - 天天要聞

想起去年的一個暴力案件,浙江慈溪22歲的年輕女孩被前男友持刀殺害。

網上居然出現了這樣的聲音:

腳踏兩隻船的女人,該殺。

花了男友幾萬元,拒不歸還,活該。

女孩的哥哥不得不在奔喪時,還拿著牌子向路人解釋:

妹妹沒有腳踏兩隻船,兩個人早已分手,分手後殺人者一直跟蹤和騷擾。

妹妹家境優渥,賺錢也多,根本不用花男友的錢。相反,這個男友不僅貧窮還家暴。

失去至親,內心早已被炸成廢墟的他們,還要承受這樣的二次傷害,網路鍵盤俠們的居心何在?

01 面對家暴,為何那麼多人認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公平世界假設」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公平世界假設」。這一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Melvin Lerner提出的,他曾通過實驗得出如下結論:當發現自己對他人遭受傷害無能為力時,有些人就開始貶低受害者;傷害越大,貶低程度越嚴重。

這是因為他人的受苦和自己的無助會挑戰他們心中「公平世界假設」建立起來的安全感和控制感。「公平世界假設」相信世界是公平的,發生在身上的都是應得的,把難以解釋的不公平規責於受害者的報應。

楠懷孕不到三個月的時候,因為一點家庭瑣事就被老公死死掐住脖子,差點喘不上氣來。她的朋友和老鄉,名校畢業的濤知道後,脫口而出:

咱們那邊的女生都知書達禮,不應該被家暴啊,你是不是激怒了他?

「他為什麼打你?」「他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打你!」

不知道多少被家暴後的女性被這樣問過。

心理學剖析:面對家暴,「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言論何時休? - 天天要聞

新浪網友說:現在太多人面對家暴時,認為這些人之所以被家暴,一定是因為她們做了什麼錯事,甚至覺得「只要我不做這樣的事,只要我不是她這樣的人,我就不會遭到這種不幸。

被家暴的女性也許脾氣大,也許不太懂得與婆婆相處的技巧,也許有各種各樣的不完美。但這些不完美就是任意被毆打的理由嗎?

正如一名女性被性侵了,還是會有人不加思考地說:是她穿得太暴露了。

梁文道在《圓桌派》上說過這樣的話:

我們一定要分清責任在誰。性侵是一種犯罪行為,應該承擔責任的是性侵者,不是被性侵的

人。穿著暴露僅僅是缺乏安全常識,不是應該被性侵。

家暴的責任人不是受害者,而是施暴者。

暴力這一行為事實,是法律法規所不允許的。任何脫離暴力行為本身的歸因方式都是捨本逐末,是對受害者的進一步傷害。

潛意識的認知結構

美國學者賈克森·凱茲認為,被家暴的受害者很容易被責備,其中一個原因是認知構造造成的。很多人會不自覺地問這些被家暴的女性:在做什麼,想什麼,穿什麼?

賈克森·凱茲分享了一個著名語言學家解釋句子構造的過程:

約翰打了瑪麗,約翰是主語,瑪麗是對象。

瑪麗被約翰打,我們的注意力就從約翰轉移到瑪麗身上。

瑪麗被打,我們的注意力就完全集中在了瑪麗身上,壓根就沒想到約翰。

瑪麗是個被打的女人,瑪麗有了明確的身份,一個被打的女人。

此時,我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於瑪麗,徹底忽略約翰。

所以,經常有人問:為什麼她們會被這些男人吸引?為什麼她們會選擇這些男人?

賈克森·凱茲說:這些詢問絲毫不能解決暴力的發生,不能防止暴力,因為問題的根源在於約翰。

心理學剖析:面對家暴,「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言論何時休?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剖析:面對家暴,「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言論何時休? - 天天要聞

林永遠也忘不了那個場景,丈夫突然間魔鬼附體,眼睛都是紅的,像個惡魔一樣對著她的肚子狂踹。她痛的在地上打滾,疼的哇哇大喊,被打得流產。離婚後,林回到了父母家。不大的小鎮,走到哪裡彷彿都能聽到大家在說:看,這就是那個被丈夫打流產的女人。

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來她家,當著她父母的面問:你怎麼就嫁給了他?你當時怎麼想的?

幾乎沒人問:你的前夫是怎麼了?你的前夫為什麼家暴?

如果我們不斷地關注被家暴的女性到底怎麼了,家暴問題永遠也得不到解決。

男性文化的灌輸

《2009年受暴婦女需求調查報告》顯示,受暴婦女中65.7%認為「挨打是丟臉的事」,51.4%認為「因為挨打離婚對女人的名聲不好」。

反家暴專家陳敏說:「這是男性文化灌輸給女性的:你有過錯,才會挨打。

然而,事實上呢?

在電影《你好,之華》中,胡歌飾演的張超。有人問他,為何家暴女神級的妻子?

他很坦誠:

她的眼睛好美,就那樣盯著我,讓我覺得自己是個人渣,我就很想打她。

她是個無趣的女人,一點女人味都沒有,整天畏縮,我看著就想打。

心理學剖析:面對家暴,「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言論何時休? - 天天要聞

聽起來像是無稽之談,但卻是無數施暴者的內心獨白:我認為她該打,我就是想打她。

芬結婚5年,被家暴無數次。 剛開始,她以為是自己忽視了他,他才感覺不到關心。 後來發現,任何一件小事都能招來一頓毒打。

「沒及時聽他的電話、下班遲了幾分鐘回家、因為身體不適拒絕他過性生活等等。」

芬覺得被打特別丟人,因為被打而離婚更是會丟盡她和父母的臉面。 她受到的傷害越來越嚴重,暴力狂丈夫直接拿刀放她脖子上威脅,用凳子、玻璃瓶砸她。芬終於醒悟,開始搜集報警回執、保證書、傷情鑒定、語音威脅等,作為被家暴的證據。

她不再沉默,把自己被家暴的經歷告訴了家人和值得信任的人。因為,她已經清楚地認識到,被家暴壓根就不是她的原因,跟她做什麼無關。

心理學剖析:面對家暴,「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言論何時休? - 天天要聞

02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家暴?

放下對受害者的指責

新京報評論員陳迪說:

家庭暴力也是暴力,它不應該因為出現在家庭的情景中,就獲得更多的默許與縱容。

戀愛中的女性和結過婚的人也是人,她們不應該因為多了個「女友」、「妻子」的名頭,就忽然間被理應保護任何一個社會成員的公共規則所拋棄。

心理學剖析:面對家暴,「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言論何時休? - 天天要聞

美國學者Lundy bancroft專門從事施暴者的輔導項目,通過幾十年的研究發現:信念、價值觀和習慣才是施暴者的內在驅動力。

這些信念、價值觀和習慣來源於施暴者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接受的社會文化和身邊男性長輩的影響。

指責受害者並不能改變施暴者的暴力行為,反而會讓受害者陷入習得性無助中,不敢訴說自己的遭遇,擔心被嘲笑,擔心沒有面子。

曾看過一個網友的故事,有人問她:為什麼不把自己的遭遇說出來呢?

她特別無奈地說,說出去不僅對自己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可能會在工作生活中被當做是一個污點。

被家暴的女性在長期封閉的暴力環境中,失去自我的她們,本就已經失去了自我判斷力,精神和身體被牢牢地控制。

如果外界沒有安全的訴說環境,她們只能獨自舔舐自己的傷口,不僅傷害自己,還會嚴重孩子的身心健康。

心理學剖析:面對家暴,「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言論何時休? - 天天要聞

反家暴的隊伍需要更多男性的參與

賈克森·凱茲呼籲更多男性參與到反家暴的隊伍中來,尤其是有權力的男性。他再三強調,面對家暴,我們應該問:

為什麼施暴者會動手毆打?

為什麼家庭暴力依然是個嚴重的問題?

在美國和全世界,為什麼那麼多男人在言語上、身體上、精神上施暴?

他們之間的愛呢?

男人到底是怎麼了?

當我們把關注點放在施暴者的暴力行為上,分析他們施暴的原因,制定暴力行為的懲罰措施,告知他們施暴的法律責任,這些暴力行為才有可能得到遏制。

心理學剖析:面對家暴,「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言論何時休? - 天天要聞

有位讀者分享過她的親身經歷,她老公多次當眾對她拳打腳踢,膝蓋都是青的。她拍了照片去她老公的單位找領導反映情況,領導當時也接待了她。令人沒想到的是,沒多久,她老公居然評了個優秀。

在有些部門,即使知道自己的員工有家暴的行為,也並不覺得很嚴重,只是覺得這是普通的家庭矛盾。

很多施暴者的暴力行為,並不會直接影響他的升職加薪,也不會影響外界對他這個人的評價。受不到任何懲罰的他們又怎會輕易去改。

心理學剖析:面對家暴,「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言論何時休? - 天天要聞

馬丁·路德·金說過:「最後,最令人心痛的,不是敵人的話語,而是我們朋友的沉默。

誰都不是一座孤島,我們活在同一個世界。

創造一個不接受暴力的文化,讓每個人知道施暴不僅是違法的,而且會失去社會地位。

當我們每個人都去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時,受益的將是更多的女性和更多的孩子。

她們可能是我們的姐妹、好友、親戚,她們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心理學剖析:面對家暴,「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言論何時休? - 天天要聞

作者簡介:

丹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校教師;

擅長情感暴力的診斷和修復,幫助更多女性走出情感暴力的傷害,重塑自我。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著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