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老師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一個巴掌打不響。
面對家暴,依然有不少人指責受害者,認為被家暴的人也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些人的潛台詞莫過於:如果你是完美的,沒有任何錯,又怎可能被家暴?被家暴一定是你不夠好。
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暴法》2016年3月1日就已經正式施行了,法律條文中對家暴和家暴者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有明文規定,但依然沒有阻止這些言論的肆意散播。
想起去年的一個暴力案件,浙江慈溪22歲的年輕女孩被前男友持刀殺害。
網上居然出現了這樣的聲音:
腳踏兩隻船的女人,該殺。
花了男友幾萬元,拒不歸還,活該。
女孩的哥哥不得不在奔喪時,還拿著牌子向路人解釋:
妹妹沒有腳踏兩隻船,兩個人早已分手,分手後殺人者一直跟蹤和騷擾。
妹妹家境優渥,賺錢也多,根本不用花男友的錢。相反,這個男友不僅貧窮還家暴。
失去至親,內心早已被炸成廢墟的他們,還要承受這樣的二次傷害,網路鍵盤俠們的居心何在?
01 面對家暴,為何那麼多人認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公平世界假設」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公平世界假設」。這一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Melvin Lerner提出的,他曾通過實驗得出如下結論:當發現自己對他人遭受傷害無能為力時,有些人就開始貶低受害者;傷害越大,貶低程度越嚴重。
這是因為他人的受苦和自己的無助會挑戰他們心中「公平世界假設」建立起來的安全感和控制感。「公平世界假設」相信世界是公平的,發生在身上的都是應得的,把難以解釋的不公平規責於受害者的報應。
楠懷孕不到三個月的時候,因為一點家庭瑣事就被老公死死掐住脖子,差點喘不上氣來。她的朋友和老鄉,名校畢業的濤知道後,脫口而出:
咱們那邊的女生都知書達禮,不應該被家暴啊,你是不是激怒了他?
「他為什麼打你?」「他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打你!」
不知道多少被家暴後的女性被這樣問過。
新浪網友說:現在太多人面對家暴時,認為這些人之所以被家暴,一定是因為她們做了什麼錯事,甚至覺得「只要我不做這樣的事,只要我不是她這樣的人,我就不會遭到這種不幸。
被家暴的女性也許脾氣大,也許不太懂得與婆婆相處的技巧,也許有各種各樣的不完美。但這些不完美就是任意被毆打的理由嗎?
正如一名女性被性侵了,還是會有人不加思考地說:是她穿得太暴露了。
梁文道在《圓桌派》上說過這樣的話:
我們一定要分清責任在誰。性侵是一種犯罪行為,應該承擔責任的是性侵者,不是被性侵的
人。穿著暴露僅僅是缺乏安全常識,不是應該被性侵。
家暴的責任人不是受害者,而是施暴者。
暴力這一行為事實,是法律法規所不允許的。任何脫離暴力行為本身的歸因方式都是捨本逐末,是對受害者的進一步傷害。
潛意識的認知結構
美國學者賈克森·凱茲認為,被家暴的受害者很容易被責備,其中一個原因是認知構造造成的。很多人會不自覺地問這些被家暴的女性:在做什麼,想什麼,穿什麼?
賈克森·凱茲分享了一個著名語言學家解釋句子構造的過程:
約翰打了瑪麗,約翰是主語,瑪麗是對象。
瑪麗被約翰打,我們的注意力就從約翰轉移到瑪麗身上。
瑪麗被打,我們的注意力就完全集中在了瑪麗身上,壓根就沒想到約翰。
瑪麗是個被打的女人,瑪麗有了明確的身份,一個被打的女人。
此時,我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於瑪麗,徹底忽略約翰。
所以,經常有人問:為什麼她們會被這些男人吸引?為什麼她們會選擇這些男人?
賈克森·凱茲說:這些詢問絲毫不能解決暴力的發生,不能防止暴力,因為問題的根源在於約翰。
林永遠也忘不了那個場景,丈夫突然間魔鬼附體,眼睛都是紅的,像個惡魔一樣對著她的肚子狂踹。她痛的在地上打滾,疼的哇哇大喊,被打得流產。離婚後,林回到了父母家。不大的小鎮,走到哪裡彷彿都能聽到大家在說:看,這就是那個被丈夫打流產的女人。
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來她家,當著她父母的面問:你怎麼就嫁給了他?你當時怎麼想的?
幾乎沒人問:你的前夫是怎麼了?你的前夫為什麼家暴?
如果我們不斷地關注被家暴的女性到底怎麼了,家暴問題永遠也得不到解決。
男性文化的灌輸
《2009年受暴婦女需求調查報告》顯示,受暴婦女中65.7%認為「挨打是丟臉的事」,51.4%認為「因為挨打離婚對女人的名聲不好」。
反家暴專家陳敏說:「這是男性文化灌輸給女性的:你有過錯,才會挨打。」
然而,事實上呢?
在電影《你好,之華》中,胡歌飾演的張超。有人問他,為何家暴女神級的妻子?
他很坦誠:
她的眼睛好美,就那樣盯著我,讓我覺得自己是個人渣,我就很想打她。
她是個無趣的女人,一點女人味都沒有,整天畏縮,我看著就想打。
聽起來像是無稽之談,但卻是無數施暴者的內心獨白:我認為她該打,我就是想打她。
芬結婚5年,被家暴無數次。 剛開始,她以為是自己忽視了他,他才感覺不到關心。 後來發現,任何一件小事都能招來一頓毒打。
「沒及時聽他的電話、下班遲了幾分鐘回家、因為身體不適拒絕他過性生活等等。」
芬覺得被打特別丟人,因為被打而離婚更是會丟盡她和父母的臉面。 她受到的傷害越來越嚴重,暴力狂丈夫直接拿刀放她脖子上威脅,用凳子、玻璃瓶砸她。芬終於醒悟,開始搜集報警回執、保證書、傷情鑒定、語音威脅等,作為被家暴的證據。
她不再沉默,把自己被家暴的經歷告訴了家人和值得信任的人。因為,她已經清楚地認識到,被家暴壓根就不是她的原因,跟她做什麼無關。
02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家暴?
放下對受害者的指責
新京報評論員陳迪說:
家庭暴力也是暴力,它不應該因為出現在家庭的情景中,就獲得更多的默許與縱容。
戀愛中的女性和結過婚的人也是人,她們不應該因為多了個「女友」、「妻子」的名頭,就忽然間被理應保護任何一個社會成員的公共規則所拋棄。
美國學者Lundy bancroft專門從事施暴者的輔導項目,通過幾十年的研究發現:信念、價值觀和習慣才是施暴者的內在驅動力。
這些信念、價值觀和習慣來源於施暴者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接受的社會文化和身邊男性長輩的影響。
指責受害者並不能改變施暴者的暴力行為,反而會讓受害者陷入習得性無助中,不敢訴說自己的遭遇,擔心被嘲笑,擔心沒有面子。
曾看過一個網友的故事,有人問她:為什麼不把自己的遭遇說出來呢?
她特別無奈地說,說出去不僅對自己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可能會在工作生活中被當做是一個污點。
被家暴的女性在長期封閉的暴力環境中,失去自我的她們,本就已經失去了自我判斷力,精神和身體被牢牢地控制。
如果外界沒有安全的訴說環境,她們只能獨自舔舐自己的傷口,不僅傷害自己,還會嚴重孩子的身心健康。
反家暴的隊伍需要更多男性的參與
賈克森·凱茲呼籲更多男性參與到反家暴的隊伍中來,尤其是有權力的男性。他再三強調,面對家暴,我們應該問:
為什麼施暴者會動手毆打?
為什麼家庭暴力依然是個嚴重的問題?
在美國和全世界,為什麼那麼多男人在言語上、身體上、精神上施暴?
他們之間的愛呢?
男人到底是怎麼了?
當我們把關注點放在施暴者的暴力行為上,分析他們施暴的原因,制定暴力行為的懲罰措施,告知他們施暴的法律責任,這些暴力行為才有可能得到遏制。
有位讀者分享過她的親身經歷,她老公多次當眾對她拳打腳踢,膝蓋都是青的。她拍了照片去她老公的單位找領導反映情況,領導當時也接待了她。令人沒想到的是,沒多久,她老公居然評了個優秀。
在有些部門,即使知道自己的員工有家暴的行為,也並不覺得很嚴重,只是覺得這是普通的家庭矛盾。
很多施暴者的暴力行為,並不會直接影響他的升職加薪,也不會影響外界對他這個人的評價。受不到任何懲罰的他們又怎會輕易去改。
馬丁·路德·金說過:「最後,最令人心痛的,不是敵人的話語,而是我們朋友的沉默。
誰都不是一座孤島,我們活在同一個世界。
創造一個不接受暴力的文化,讓每個人知道施暴不僅是違法的,而且會失去社會地位。
當我們每個人都去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時,受益的將是更多的女性和更多的孩子。
她們可能是我們的姐妹、好友、親戚,她們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作者簡介:
丹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校教師;
擅長情感暴力的診斷和修復,幫助更多女性走出情感暴力的傷害,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