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像動物,動物滿足了生理上的飢餓感之後,就收穫了絕大部分的滿足感。但人在腸胃獲得滿足之後,還要使我們的心靈也不忍受飢餓,這是一種類似生理上飢餓的感覺,需要一些東西來滋養我們的心靈,來充實我們的情感,才能使我們感到幸福,這是一種生命情感的體驗。
而一些帶有精神安慰、自我積極暗示作用的語言文字,能緩解我們在當前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承受的壓力,遏制我們心靈的飢餓感。
但雞湯的美味來自於雞肉中的「嘌呤」這一物質,「嘌呤」對我們人體而言,並沒有營養,不能真正地給我們的身體補充能量,吃多了反而容易「痛風」。
雞湯文之所以為雞湯文,就是因為它實際上並不能解決我們心靈的飢餓,而是壓抑了我們心靈的飢餓感,使我們的心靈獲得一種虛幻的滿足。
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知道的,但因為我們不能或者沒有辦法及時找到真正心靈的食糧,而又無法忍受這種心靈的飢餓感,從雞湯類的文字中獲取短暫的快感不失為一種解脫之道,這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是把真正的問題往後推了,這並不是得救之道。但它有效果,正如止痛藥不能治病,但是止痛,這也能給我們帶來一些舒適感,使我們在面對人生的困苦時輕鬆一點。
我們知道了這些,也就能理解雞湯的盛行一時,突然之間的人人喊打,美味的雞湯變成了毒雞湯。
雞湯文是有套路的,一般都是一篇文章一個觀點或者道理,觀點或道理一定要新穎和能夠打動人心。在文章中列舉很多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是找的,有的是自己根據道理或觀點的需要自己編造的,一定還要有幾位名人說過的名言警句來佐證,最後用一些金句來升華主題,就這樣一篇味道鮮美的雞湯就煲好了,足夠壓抑你幾天的心靈飢餓了。
雞湯文讀多了,心靈也會像細菌一樣產生抗藥性。因為這些雞湯文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邏輯荒謬。一篇雞湯文最薄弱的環節就是論據與論點之間的論證,他們之間要麼是以點帶面、以偏概全,要麼就是強行論證、牽強附會,二者之間怎麼論證的,這一過程怎麼發生的解釋不清。在這一塊我們說服不了自己的理性,於是越來越覺得雞湯淡而無味,漸漸地雞湯對我們就沒了效果。
到了這一步,我們就會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心靈的飢餓。這時我們要麼用情感的體驗來餵養,也就是真正的自己的感動來豐富心靈,要麼心靈就一直饑渴、匱乏,直至逐漸麻木不仁,對心靈層次的涵養丟失,逐漸不再關注它,或是因為太難,或是因為錯誤的向心靈外面的世界去追尋爭奪,並且認為這就是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
這兩條路,一條是正確的道路,另一條道理方向都是錯的。但正確的路是少有人走的路,因為太難了,非有絕高的悟性、毅力、運氣不可,但這就是生命自有的蓬勃之路。所以神一邊用美好神聖的天堂來誘惑你,一邊用苦難悲慘的地獄來恐嚇你,在神性之中體現人性,就是為了使你能走向自我成就之路,並不是神需要你的祭品。
但是神一直告訴你,要走窄門。得救之道,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