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叫朋友組隊玩遊戲他不去,你有沒有給他貼標籤說「不合群」,以後要吃虧!你喊同學去逛街她說要去自習室,你就評價說,怎麼那麼死板就知道學習?當你喝酒吃飯約朋友他拒絕時,你不會不會痛批他說,不懂社會很「另類」?
當你還在為自己跟大多數相同覺得被接納被認同,感覺舒服時,可能那個不合群的、另類的、不知足的人已經開始悄悄改變,逆襲成長了。
成長的路從來不在舒適圈。因為有二八定律啊。
《底層邏輯》作者呂白,講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從小鎮青年到北漂,一路奮鬥成為內容創作頭部者,然後把自己的經驗總結告訴大家。
這本書4大模塊,45個超實用的技巧,每個內容後面都有思維落地的方法提示,讓你通過這些提問的引導學會跟自己相處,升級思考模式,落地執行,更好地達成目標。
1.把一件事做出美好精粹的品質比做很多事更重要。
你記得中國體育界第一個世界冠軍嗎?可能有人脫口而出是——容國團。你記得第一個北京市長嗎?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
為什麼你能記得,所謂的各種行業第一名的人物,因為他們都具有里程碑意義。換個角度說,他們做出了精粹的品質。
作者介紹在應聘新媒體助理寫文章的過程中,自己每個周完成的文章數量比同事多,而且寫的時間比較長。自以為那個升職加薪的是自己,結果真實結果出來以後不是自己,覺得意外。然後經過領導的指點和教育,他知道了自己的同事在這個方面所付出的功夫並不在於寫了多少篇文章,而在於每一篇的質量。於是,他就改變方向,提升自己每一篇的質量,逐漸的,竟然能夠預估閱讀量甚至是爆款。他還去分析總結爆款文案的邏輯和基本的要求,去梳理成公式和基本框架,做到一通百通,從而實現了升職加薪的夢想。
所以,能不能升職加薪不是看你工作做了多少,而是做對了多少。質量永遠比數量重要,把工作做出美好的品質才是升職加薪最重要的台階。如果你還在為這個問題困擾,可以試著去盤點一下。
2.要有長遠眼光,利他的思維,尤其是開啟新的版圖。
坐飛機可能你會選頭等艙,太空旅遊坐火箭你還選座嗎?肯定不會,只要有座能上去就行。因為那是開始新的視野和維度啊。
眼光長遠這個我們都懂,就是延遲滿足。稻盛和夫說要極致地利他,說的是讓各方都能有所收穫。但是如果有既得利益擺在面前,你真的會捨棄嗎?比如你賣房的時候會賣給那個出價最少的人嗎?恐怕很少人能做到。但是就有人在賣房時賣給那個比出價少5萬的人,結果後來自己換新房時賣家少收了15萬,還免費送了傢具和車庫。所以,長遠眼光和利他思維是非常重要的。
書裡面提到了他寫第1本書出版的經歷。出版社老師跟他交流的過程中,他認為給自己的版稅6%比較低,首次印刷量12000也比較少,感覺自己有點虧,不平衡。後來編輯老師跟他說要懂得讓利,他不服氣。再後來知道了其他作者在剛出第1本書的時候,其實也並不怎麼賺錢的,是後來逐漸地提高版稅的。所以他就做出了讓步。這讓他在以後連續出的幾本書的版權比例上,都有所提高,最終賺到了錢。所以,做事情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寫書只是進入出版行業的第1步。當你有第1本,在接著以後寫書甚至出版書的時候,就會更加順暢。所以要用利他的思維去考慮問題,而不僅僅只考慮當下的那點收益。
通過這個選擇,他總結了自己的標準。就是別人合作,能不能實現一個人不能達成的效果?這個合作能不能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3.表面看起來是選擇,背後都是思維模型。
作者提到了自己從小鎮青年逃離安逸舒適的環境,去往大城市白手起家奮鬥的經歷。雖然轉身離去只需要一紙文書,對於很多人來講,可能會存在恐懼。因為那些既得收入,衣食無憂,相當的豐盛,很多人是不願意放棄舒適圈的。
但是當你看到了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和可能性的時候,恐怕你不會滿足於現在,而且現在所做的這個平台或者是業務是可以看到天花板時,所以他才會在做圖文如日中天的時候拒絕掉一些大的機會,而採用短視頻的方式去進入。儘管一開始也是摸爬滾打,後來通過這樣的一路實踐,終於摸到了底層的規律,並且通過自己的行動和實踐把它變成自己的作品。
我們的人生都是一個一個選擇的疊加。看起來是一個選擇,但背後的原理和依據的邏輯鏈條才是底層的規律。
逆襲的路徑從來不在舒適圈。
選擇是可見的,思維是不可見的。增長曲線是非連續的,打開思維模式才能看到更多可能性和潛在的機會。就像你去大海游泳和在游泳池游泳是同一個體驗里嗎?肯定不同。這就是擴大邊界和視野帶來的結果。
如果你是迷茫的年輕人,可以翻開這本書,增加另外一種人生的可能性。如果你是職場人士也不妨礙你通過這些選擇背後的邏輯思維,去高效地解決問題,達成你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