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這個中秋節,你打算回娘家、婆家,還是哪都不去,陪著老婆(老公)、孩子一起過?
反正我是結婚生了孩子後,越來越不想回老家過節了,不是因為婆媳矛盾,也不是因為不思念父母,而是因為這3點不得已。
在國人的傳統意識里,中秋節即「團圓」,意味著一家人要團團圓圓的聚在一起,吃著圓圓的月餅,賞著圓圓的月亮。
但是,近年來,尤其是結婚生子以後,我發現周圍的親朋好友,中秋節願意回老家,陪父母過得越來越少了。
就比如我,在結婚之前,每一個中秋節,都會風雨無阻地趕回老家,陪父母吃一頓團圓飯,但是自從結婚後,特別是有了孩子後,每年臨近中秋節,我和老公便開始糾結起來,回還是不回?猶猶豫豫一直拿不定主意。
回老家陪年邁的父母吃頓團圓飯,是每個做兒女的心愿,但是,結婚生子後,回老家吃趟團圓飯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尤其是在這種老一輩人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中,回去吃頓團圓飯,更是困難重重。
1)金錢、精力「雙不支」
自古以來,我國都是一個人情社會,尤其是當你成家生子後,就算你內心再怎麼不情願,過年過節的時候,總避免不了去七大姑八大姨家串個門,就算是你不怎麼熟悉的老家親朋,也要買個禮物,走過場似的轉一轉。
就比如我,自從結婚後,老媽就說:「結婚了,就是大人了,不回老家就算了,如果回來恰碰上年節的,老家的親戚,是必須得看一遍的。」
而我娘家和婆家相距並不遠,只要回老家,兩邊的親戚都得照顧到,兩邊的親戚我算了下,需要看的至少18家,一家親戚就算稍微意思意思,沒有200元也拿不出手,這還不算叔叔、大爺等至親,這麼一趟下來,我小一個月的工資就沒了。
最關鍵的是一個中秋假期來回合計才3天,平時上班累得如狗的我,就指望節假日休息下,而如果假期回老家的話,3天的時間除了要送禮品,還要陪笑臉,18家親戚走下來,整的比上班還累,想想就害怕。
2)不熟悉的親戚+習慣、風俗不同
很多人,都認為年輕媽媽,不想回婆家過年過節,是因為和婆婆不合,其實還真不是!
就比如我吧,自從結婚後,和婆婆關係雖然不能說有多好吧,但也不至於有矛盾,尤其是有了女兒後,公婆對女兒都很好,我還是非常想帶著女兒回去經常看看她的爺爺奶奶的。
但是,這並不代表我想過年過節的時候回去,就像我,自從結婚後就沒和公婆一起住過,我和老公結婚都七八年了,婆家的親戚,至今還有些不知道稱呼什麼。
逢年過節和這些人見了面,就簡單的一個稱呼,就能讓人尷尬死……再加上思想觀念、風俗、生活習慣、飲食口味等不同,想舒心、無矛盾的一起過個節,真的不容易。
而沒結婚前,在娘家過節就不一樣了,想幹嘛幹嘛,家裡親朋好友都是自己熟悉的人,說錯話,做錯事,大家也不會真的生自己的氣,舒適度顯然不在一個層級。
3)割捨不下的親情
沒結婚生子前,總覺得回家過節是節日的約束,而自從當了媽後,我逐漸明白父母對孩子的思念有多深。平時見不著孩子,嘴裡說著不想,心裡卻盼望著逢年過節孩子能和自己一起吃個飯。
就比如我朋友小范夫婦,娘家在東北,婆家在湖南,定居在山東,她和老公又都是獨生子女,每逢過年過節,回誰家過?必然會成為他們夫妻間爭論不休的事。
無論是去哪一方去過節,面對公婆或者岳父母的噓寒問暖,總會不禁想起孤苦伶仃獨自過節的父母,夫妻雙方,商量來上路去,最後結果,大抵是誰家也不去,一家三口一起過,平時抽時間多回老家看父母也不錯。
原生家庭是我們從小生活和成長的環境,婚前,原生家庭是我們生活的歸屬;當結婚以後,尤其是有了孩子,我們就正式組建了自己的新生家庭,這時我們為實現個人生活,專心經營新生家庭,難免會做出一些割捨,其中不願意回家過節,就是一個特有的表現。
這個中秋節,你打算怎麼過?是帶著孩子回家陪老人?還是陪著家人孩子出遊,亦或是原地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