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2021年03月10日15:48:04 情感 1175

2021年3月9日星期二,這裡是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 天天要聞

線上線下分享,在這些年,你聽了多少?

每一次分享之後,你是不是也會直呼過癮,但是事後卻還是那個你?亦或者,你是不是也會產生「又是在說某某道理」的那種感受?

這篇文章,我只想談談,為什麼我們聽越多的分享,不僅沒有過好自己的生活,反而還產生一種「為什麼我也懂但就是沒有達到別人的優秀」之類的壓力感,以及,什麼才是值得我們聽的高質量分享。

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 天天要聞

在我看來,所謂的分享,其實就是分享者對過往某個特定領域的經歷、心得體會的一種主觀的、濃縮的經過整理的過程。

1、分享的主觀性

所謂分享是主觀的,也就是說,任何人的分享,都會存在主觀的成分。哪怕是親身經歷的事情,他在分享的時候,也因為時間因素、輕重選擇等,發生偏離的情況。

在這個知識可以輕易實現共享的年代,各家的分享可謂是鋪天蓋地,你隨便加入一個線上群體,就會時不時被群主以@全體成員的方式,通知在什麼時間由誰給大家分享什麼主題的內容。於是乎,你當時記了滿滿的幾頁紙,大呼過癮和充實,但是,事後,你還是你,分享的牛人,還是那個你認為高不可攀的牛人。過去之後,你還是會繼續聽分享,享受著事後聽了的那種情緒快感。

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 天天要聞

但是,這種聽取分享的習慣,卻有很大的弊病,因為這種享受快感的感受,會在時間的作用下,產生化學反應!即你會產生「乾貨聽了很多,但是依然過不好自己的生活」的感受,亦或者「說來說去,還是在說某某個道理」的看似看透分享者內容本質的錯覺。

這也是我不喜歡也不建議頻繁聽各路分享的原因,因為這種聽完一時爽,過後生活照舊的現實,讓你產生的不是動力,反而是壓力和焦慮,甚至自我懷疑。

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 天天要聞

分享的主觀性也意味著,分享者很可能在分享過程中無意識參雜很多非真實、客觀的想法內容。比如說,對方分享自己一次成功的銷售經歷,自己如何運用人際溝通等知識,經過重重交鋒,終於讓客戶被自己說服了,但真相真的是這樣嗎?很可能,對方的同意和「被說服」,只是因為他的需求,剛好在這個時候被滿足,人家之所以思考周旋,其實只是因為自己在糾結如何讓需求更好的滿足自己。

2、分享的濃縮性

所謂濃縮的,換句話說,就是分享者分享的內容和觀點,都是一個縮減版的個人MV。就像我們人可以活幾十年,但一部120分鐘的電影就可以呈現一個人的一生。

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 天天要聞

濃縮是必然,因為沒有人會把自己每月、每周、每天、每分每秒的行動全部搬出來說,他們只會將365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拿出來,通過舉例子的方式分享。

既然是例子,那就註定只是個別,你不會看到支撐例子成立背後的無數潛水的行為。就好比我今天成功考過了科目一,前後只用了13天。考友問我如何做到的,我說就是必須每天都刷題,有題感。但我是在這13天中如何在工作間隙偷偷搶時間刷題,利用一切交通標誌去強化自己對記憶的經歷,只有自己能體會。

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 天天要聞

在這裡,我並不是提倡大家不要聽分享,我們當然要學習前輩的經驗理論以及心得感悟,而是,我們一定要學會識別分享的質量,以及平衡內求和外尋之間的關係。

3、選擇高質量的分享

在這裡,結合自己的收穫,我分享一下自己對於高質量的分享的認識。

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 天天要聞

第一,一定是親身經歷的。沒有經歷就不會有特彆強的情緒,所以,判斷一個分享是否實在,一個關鍵就在於分享者是否有高昂積極的情緒。

相信大家都有一種感覺,當自己在經歷某件事情之後,會產生強烈的話語權,在和別人說的時候,會特別「話癆」,言語間流露出一種氣質,聽的人都能被你的氣場所感染,從而產生一種「你在發光」感受。後來我發現,這種現象,其實是因為自己做了,經歷了,產生的情緒上的亢奮。只有自己做了,在分享的時候才會特別有一種獨特的情緒,感覺自己特別想說、能說、而且會說。

第二,一定要看分享的內容,是停留在冰山上面,還是深入冰山下面

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 天天要聞

說實話,很多人在分享的時候,分享其實都是結果以及實現結果的那個過程。但是,聽得多了,我更加有一種體悟:好的分享,並不是分享取得的結果以及實現的過程,而是分享在你實現它的路上,你為什麼能做到的東西,這才是冰山下的東西。你在怎麼實現這個結果的路上,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方式,其實是在透露著你的思維方式,以及獲取這個思維方式的途徑。這才是聽的人應該學習和認真思考的地方。

聽了無數線上線下分享的你,為什麼更焦慮了? - 天天要聞

寫到這裡,我忽然發現自己本次帶入了強烈的情緒感,甚至有種進入到寫作的心流中的感覺,其實,只是因為這些話,我曾經親身經歷和思考,並且,對我受益匪淺。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著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