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教育「五育」創新實踐
再添文化新名片!
今年5月
市教育局機關一樓大廳
"創藝空間"煥新布展
我市3所中小學校
美育成果集中亮相
展示崑山教育新時代崑山教育"創藝空間"以"創領未來·藝啟成長"為核心理念,以"創"為軸,承載創意表達、科創思維、教學創新的教育探索;以"藝"為脈,貫通藝術審美、美育實踐、勞動技藝的育人路徑,採用雙月主題輪展機制,"一校一主題"展示學校科技、勞動、藝術等領域育人成果,精心呈現集"五育融合、共鑒共享、創意孵化"於一體的展示平台。
此次"創藝空間"展陳以"藝術為橋·五育共生"為主題,通過崑山市玉峰實驗學校的剪紙創新、崑山市花橋中學的岩彩與扭棒再造和崑山市康橋學校的多元美學與無界藝術,立體呈現傳統文化在校園的創造性轉化。
三校以兒童視角激活非遺基因、用跨學科思維重構技藝傳承、美學重構詮釋生態教育,生動演繹"五育融合"如何以藝術為紐帶,實現文化傳承、創新思維的有機統一,為新時代育人實踐提供鮮活樣本。
玉峰實驗學校
「剪拙坊」剪紙工作坊
當稚拙剪刀裁出非遺新韻
玉峰實驗學校創新美育形式,將千年剪紙技藝轉化為兒童美育密碼,成立兒童剪紙工坊「剪拙坊」。該工坊以「拙趣即童趣,表現即創意」為核心發展理念。
區別於民間剪紙,兒童用剪紙的手法表現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和情感,沒有固定的表現題材,沒有統一的表現樣式,沒有嚴格的表現手法,造型率真,自然天成,拙趣橫生。
剪拙坊強調要用作品表現文化內涵,如校園文化、兒童文化、民俗文化等。展區右側豎排展陳的一對近2米長卷作品,是在領略顧炎武的名人事迹後,師生共同創作出的《今日顧炎武》系列作品。
作品通過剪紙工藝,塑造淳樸且富有童趣的人物造型,搭配雕刻出的顧炎武先生的名言警句,以及多人共同參與,通過巧手畫和刻的顧炎武形象,讓孩子在學習剪紙的同時感受人物事迹和精神。
師生歷時四年,開創了剪紙牡丹亭、剪歌謠、今日顧炎武等五個創作主題。首部自創動態繪本《剪紙牡丹亭》,將崑曲水袖的飄逸身段凝練為剪紙符號語言,不僅成功出版,同年還斬獲市級藝術工作坊一等獎;獨創的《窗外》《剪紙阿凡提》等系列剪紙繪本故事,突破傳統剪紙題材邊界,將校園生活、兒童想像融入鏤空藝術,深孩子們的喜愛。
崑山市花橋中學
岩彩壁畫藝術工坊
當礦石顏料凝成四季花神
花橋中學始終秉持「以美育人、向美而行」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特色優勢,不斷深化美育實踐,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意深度融合,通過雙項目聯動教學模式,構建起「技藝傳承-文化理解-創新表達」的美育鏈條,精心打造岩彩壁畫藝術工坊與「向陽花開」扭棒藝術工坊兩大特色美育項目。
岩彩壁畫藝術展區,集中呈現岩彩藝術的千年魅力。岩彩作品《十二月》將農曆十二個月的雅稱、傳統色以及每月的花神予以結合進行創作。以天然礦石研磨的硃砂、青金石、孔雀石為墨,通過分層堆色、貼箔灑金等古法工藝,岩彩作品與校園四季景緻交相輝映,展現出傳統藝術語言與當代審美的創新對話,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積極探尋、開闢新的道路,使傳統文化得以生生不息。
「向陽花開」扭棒藝術展區則迸發著蓬勃的創造活力。以扭扭棒為手工基礎材料,展品以「十二花神」——梅花、杏花、桃花、牡丹、石榴花、荷花、蜀葵、桂花、菊花、木芙蓉、山茶花、水仙花為創作對象引導學生關注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的愛花傳統以及民間的花神信仰。
崑山康橋學校
跨學科藝術課程
當廢棄材料重構未來想像
康橋學校展區化身"再生藝術實驗室",聚焦"廢棄物美學重生"的教育命題,以"藝術的滲透與蔓延"為主題,匯聚7-9年級學生創作的超現實繪畫、手工怪獸雕塑、多元面具及音樂視覺等海報六大類作品,以多元形式詮釋藝術的無界生長,該課程不僅是培養藝術欣賞和藝術表現,更能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國際化視野。
中央展區集中展示「多元的面具」「發現自我」自畫像作品內容,學生們利用自然材料表現力及廢舊材料改造技法製作面具。在單色素描基礎上,借鑒波普藝術語言,運用馬克筆為自畫像注入視覺張力。
「綠色時尚再設計」服裝設計展區。學生通過對衣料的材質與特性進行分析,依據舊衣物原有結構(如牛仔褲褲腿、毛衣袖口)裁剪成目標形狀,通過手工縫合、拼貼,最大化利用舊物,減少紡織品垃圾,每件作品保留原衣物的獨特紋理,強調「獨一無二」的設計理念。
該展區展示了學生通過超現實繪畫、可穿戴服裝等載體,對生態環境、文化傳承等議題的哲學思考,從扭曲時空的超現實畫作、賦予廢棄材料生命的異形雕塑,到融合傳統與現代的面具劇場、探索身體邊界的服裝裝置,每一件作品都印證了藝術作為跨文化溝通載體的教育價值。
展望未來,衷心期待更多學子以個性創作點亮藝術自覺,更多學校以創新實踐豐富展陳空間,也衷心歡迎社會各界的積极參与和點贊鼓勵,讓我們攜手並進,以五育融合的星火照亮教育創新的浩瀚星空。
【來源:崑山教育發布】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