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萬年老梗』:就在主角即將迎來幸福生活時,卻突然患上白血病,像《藍色生死戀》的恩熙,還有《山楂樹之戀》的老三……」在30日第十二屆上海市科普講解大賽複賽現場,二工大造血幹細胞志願服務隊指導教師薛志鵬欣慰地說,「如今隨著醫學技術發展,我們知道造血幹細胞移植成了救治白血病等惡性血液病的關鍵手段。」於是,他開始為評委和師生們科普造血幹細胞的前世今生,並給它們起了一個綽號叫:全能的細胞「祖祖」。
4分鐘「我講科學」大比拼,讓科技故事妙趣橫生;1分鐘「我秀科普」個人展示,讓比賽更加扣人心弦……當天,上海市科普講解大賽舉辦十多年來以來首次走進高校,來到薛志鵬所在的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舉辦。全市共有1212人報名參賽,再創歷年新高;而此次脫穎而出的這202位選手,經過激烈角逐僅有40人站上決賽舞台,平均每30人僅有1人最終晉級、決勝大獎。
去年底,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正式實施,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對科普事業的熱情。今年市科委主辦的上海市科普講解大賽,經過各區及科技青年賽區初賽選拔,產生200多名複賽選手出自各行各業,提升了全民科普的參與度。其中,來自傳統的科普單位,如科研院所、醫療衛生、科普基地場館的一線科研、醫護工作者、專業講解員穩步增長,而高校師生、企業工作人員報名又有新突破,其中不乏新興行業領域如新能源行業工程師、工程建設領域專家,甚至航天製造研發人員等科普達人加入,讓比賽「跨行業、多領域」特色更加凸顯。
薛志鵬作為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外語與文化傳播學院團委書記,也是全校2名教師、2名學生組成的4名參賽選手之一。他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社會上對造血幹細胞捐贈救人還有不少誤區,比如以為捐幹細胞就是要抽骨髓的,其實目前只需從臂彎處的外周血中循環採集幹細胞即可,順利的話僅花三四小時……為此,他運用自己藝術專業背景,絞盡腦汁創新科普形式,根據漫畫編導了幹細胞舞蹈,還設計了以「血寶形象」為主體的各類科普海報和文創。令人欣慰的是,20多年來,二工大已有6000餘名師生加入造血幹細胞資料庫,創下了「一校17人」配對成功並實現捐獻的紀錄 ,2024年更是出現了「1年1校4例成功捐獻」的高配對奇蹟。
於是,薛志鵬此番首度參賽,利用大賽平台科普造血幹細胞自我分化與生殖的神奇功能與捐獻流程,讓愛心和新知共生共存。今年大賽也首次嘗試社會大課堂與大學小課堂「破圈融合」,鏈接科學教育與高等教育,動員盤活高校智力資源,也發掘培育更多優秀科普人才。不止他,他的同事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師劉岩,以及能源與材料學院、職業技術教師教育學院的研究生同學,分別結合自身專業所學,科普講解「小抓鬥 大力量」藏在圓珠筆里的神奇魔法、「龍儲躍遷」超級電容儲能、「纖動視界」光纖監測地震。
賽場上,複賽分4個賽場同時開賽,各領域的專家組成評委團為每位選手打分。各賽場前十名的選手晉級決賽,決出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各10名,一等獎選手還將同時榮獲「2025年度上海市十佳科普使者」稱號。從捕風能手、月球搬磚記、「針」探、不「焦慮」的電船到蟲洞密碼,一個個引人入勝的講解題目,許多前沿科學知識、公眾關注的科普話題及醫療健康常識等,通過選手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多媒體展示開來,讓觀眾特別是在校學生感受科技之美、科普之妙。
「2018年,我也主動報名入庫,有幸成為這6000分之一,同時也在時刻等待著這光榮捐獻的一刻。」薛志鵬在比賽中透露。第十二屆上海市科普講解大賽複賽新賽制中,一大變化就是在4分鐘的科普講解之前,新增1分鐘「我秀科普」個人展示環節。選手先分享自己在科普工作中的見解和感悟,讓評委和觀眾多角度了解這些科普工作者的日常,快速帶入和共情,讓科普傳播更有溫度。據了解,近年來市科委通過賽事培育了滬上數百名「科普使者」,主題從傳統科技覆蓋擴展至人工智慧、大健康、「雙碳」等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