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女孩從高中開始參與立法意見徵詢,「家門口」的基層立法聯繫點為普通人提供舞台

4年前,上海00後高中生邰欣怡參加了曹楊新村街道基層立法點的一次立法意見徵詢。兩個月後,她發現自己的建議被《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採納。

上大學後,她又在社會實踐中重回曹楊新村街道基層立法聯繫點,看到了寶寶屋、老年食堂這些由居民立法建議轉化而來的社區新事物。

12月5日,在「走進人大,感知民主」——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十大行動」分享匯上,邰欣怡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說:「我相信青年人有很大的力量,我們在一些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認識,也希望全過程人民民主包含的內容可以更加廣泛,希望更多的聲音可以通過基層立法聯繫點傳遞。」

回憶起第一次接觸立法意見徵詢,邰欣怡記憶猶新。

那是2020年,在曹楊新村街道基層立法聯繫點獲批成為上海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繫點之後,曹楊二中成了信息採集點之一。《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上海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條例》的草案,就在曹楊二中進行了一次面向高中生的意見徵詢。

她告訴晨報記者:「經過調查,我發現,當時的校園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預還不夠。我身邊有很多朋友,當他們面臨學業上的挫折、生活中的壓力時,學校里沒有合適的渠道讓他們抒發或者釋放壓力。所以我便就校內心理基地的建設提出了相關建議。」

兩個月之後,學校通知邰欣怡,「你的建議被人大採納了,並且寫進了《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當中。」並向她頒發了榮譽證書。

「立法」這件事,在邰欣怡心目中一下子具象了。「這段經歷對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鼓舞。所以高考志願填報時,我就堅定地把華東政法大學作為第一志願,如願被錄取了。」

投身法學專業學習後,邰欣怡又有了新的感悟。「大家平時接觸到的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發掉,對法律的了解更多停留在書本。但在學了一年法律後,我發現,法律制定過程中的每一個用詞都是經過反覆推敲的,背後也有很多法理學知識。在這樣的過程中,一個高中生的意見會被寫入、被採納,讓我感覺參與立法建議特別有意義。」

在和同學好友分享這段經歷後,邰欣怡又和大家一起,選定了將探究基層立法聯繫點作為假期課外實踐的主題,決定重回曹楊新村街道基層立法聯繫點看看。「對我來說,它是家門口的基層立法聯繫點。我高中提出的那條立法建議也是通過街道向上傳遞的。」她說。

有了法律知識儲備,邰欣怡試著從專業角度對工作人員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如何收集民意。「我發現,他們每接收到一部草案,都要找許多渠道去調查民意。居民的建議比較生活化、口語化,就要先轉化為法言法語,再向上傳遞,這個過程非常辛苦。」邰欣怡感受到,在立法建議傳遞中,基層立法聯繫點相當於一座橋樑。

工作人員告訴邰欣怡,來自基層的民意,進一步推動著社區的變化。「曾經社區里沒有寶寶屋,但他們在進行《上海市學前教育與托育服務條例》草案意見徵詢的過程中,發現了居民的訴求。雖然這個細節不適合直接落實到法條,但工作人員將民意在社區落地,建成了寶寶屋。」邰欣怡說。

她跟著工作人員去了新開放的寶寶屋,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在裡面活動。身邊的變化來自於市民的真實需求,通過地方機構推動實施,這便是全過程民主的一種表現。

假期結束,回到課堂,恰逢《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修訂草案)》和《上海市中小學校外實踐教育促進規定(草案)》正在華東政法大學進行意見徵詢活動。經過溝通協商,實踐隊又加入立法徵詢工作,在華東政法大學內部開展活動,由邰欣怡擔任組長。

「這就對我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前我對中小學的觀察還是比較細緻的,而我現在在國際金融法律學院就讀,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條例也是我重點關注的。」邰欣怡說,她藉助校內的宣傳平台,發布了兩個草案正在進行立法意見徵詢的消息和活動通知,請同學們積极參与。

這也讓她感受到,人民民主的基層實踐就應該從年輕時做起。「從高二到大二,我收穫良多。對於一個法學生來說,提出立法意見對我的專業知識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同時,它也是一個很好的渠道,可以讓學生走出校園的象牙塔,走出課本,真實、細緻地關注身邊人、身邊事,並把對於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用專業知識表達出來,向上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