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甫:有一種母語在復旦新聞人心裡

【來源:新民晚報】

張濤甫近影 王凱

今年是復旦新聞系95周年。十年樹木,百年樹人。95年中的每一年都是次第延展的年輪,每一年輪都清晰記錄復旦新聞人的成長和長成。復旦新聞的文脈和傳統經近百年的積澱和浸潤,綿延不絕,歷久彌新,成為復旦新聞以及中國新聞教育的深長礦脈,無論見或不見,她就在那裡。不論我們遭遇什麼樣的機遇抑或挑戰,她都會永遠支撐我們,托舉我們,引領我們,走向該去的地方。

近些年,與校友見面、交流成了我們的日常,也成了我們生活中的光。有偶遇有約訪,幾乎每次與校友見面,感覺皆是節日般的美好。多年不見,一見面迅速熱絡起來,毋需醞釀和鋪墊,絲毫沒有距離感,有說不完的話,還有很多話沒說,雖然話風各異,內容則形散神聚,話題焦點還是繞不開復旦,或遠或近,涉及復旦的當年或當今,歡聲笑語,情深意長,歡聚場面溫暖感人。校友們聚在一起,用不著刻意和客套,會自然而然地卸下面具,剝去濃妝,親人般地輕鬆說笑,放鬆,自然,不用美顏加持,無需修辭上的炫富,用大家都很舒服的方式交流,以彼此會心的語言聊天。這種語言是一種默契的溝通媒介,是校友之間心照不宣的「母語」。因有這種母語的神助,能使彼此於茫茫人海中一眼識別出自己的同類。復旦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大家從四面八方來到這個地方,短短几年的朝夕相處,又各奔西東。在悠長的人生旅程中,復旦之行只是短暫的一程,但正因有此經歷,即有一種只可意會、無聲無形的精神潛移默化地滲入復旦新聞人的血脈和骨髓,成為刻骨銘心的「心語」大家。無論身在何地,經過多少方言區,哪怕穿越無人區,都會終身伴隨,永生不忘。

復旦新聞人心中的這種情感不是一條細窄的小溪,而是寬闊的心海。復旦新聞教育是面朝大海的,心域遼闊,極目海潮起落,放眼水天一色。復旦新聞人的格局和視野天高海闊,關注的是家國前程,不會計較一城一域之得失,無數的人,無盡的遠方,都與我們有關。復旦新聞人心中的「母語」,並不是在小圈子裡交流的「私語」,而是與國家、人民共情的「母語」,是跨越人類所有精神交往路障的通關密碼。這種「母語」在一代接一代復旦新聞人之間傳承,如薪火相傳,綿延不絕。這是精神的傳承,是愛的傳遞,也是責任的接力。(張濤甫)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