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攜手教育部 國家語言與健康研究中心落戶申城

新民晚報訊(實習生 查文瀾 記者 易蓉)我國語言障礙人群龐大,語言治療師的需求量超3000萬人,全國語言治療師卻不足萬人。語言治療是涉及多學科和多專業交叉的複雜領域,僅由醫學院培養遠遠不夠,還需要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介入。昨日,上海交通大學傳來消息,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署國家語言與健康研究中心共建協議,雙方將圍繞語言與健康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踐行社會責任、服務民生等方面開展戰略合作。

中心依託語言學、醫學、心理學、人工智慧等學科,秉持文理醫工交叉的發展路徑,採用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的技術手段,構建語言健康的知識理論體系,研發智能型語言健康檢測與訓練系統,建立語言健康相關標準,促進國民身心健康及相關人才培養。

國家語言與健康研究中心將對標國內外知名同類研究中心,積極借鑒行業前沿研究成果,同

時面向國內人民健康的需求,整合語言學、醫學、心理學、人工智慧等學科,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使用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的技術手段,開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工作。目前已有來自語言學、醫學、心理學、人工智慧等學科的近50位校內外專家進行跨學科研究與合作。科學研究方面,中心將制定我國老年人語言健康標準,發布我國老年人語言健康報告;建設我國失語症患者的語言水平常模並發布我國失語症患者的語言能力報告;研究雙語/雙言訓練對國民語言和認知障礙的預防和延緩作用;研究探索語言促進國民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徑。人才培養方面,中心將組織上海交大外國語學院、醫學院、心理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等部門探索語言與健康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社會服務方面,中心將積極響應「健康中國」戰略,為國家語言與健康領域政策、規劃、標準制定提供研究支撐,撰寫相關資政報告;面向社會開展公益性語言、認知健康科普講座;定期為老年人和兒童開展公益性聽力篩查、認知篩查和語言檢測服務;將研究成果用於社區、養老機構、醫院等。

上海交大積極響應國家戰略,提出 「大健康」發展戰略,全校各院系均與醫學院合作,開展健康領域研究與應用。圍繞語言學、醫學、心理學、人工智慧等優勢學科,此前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學語言與健康研究院近年成果豐碩,主持國家級縱向課題33項,舉辦了多場高水平學術論壇,為國家語言與健康研究中心的建設打下基礎。國家語言與健康研究中心落地上海,也考慮到上海國際化程度高,也是吳方言使用者聚集地,有利於開展雙語、雙言對語言認知障礙、延緩和干預作用的研究與實踐。

該中心建設也得到上海市閔行區政府的支持,未來將在研究對象、研究資金、研究成果試用等方面獲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