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高年段的學生而言,對詩詞大意的理解基本是沒有問題的。同時,由於古詩的特性,基本上字句精鍊,朗朗上口,學生在對古詩詞進行記憶時,相對來說較為容易。因此,教師在進行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針對詩詞的表面進行教學,要透過詩詞所表現的具體含義進行知識拓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上,應針對詩詞的知識點進行拓展,將詩詞背後的文化進行傳承。
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能動作用,對詩詞進行擴展式學習,讓學生不僅學習到課本上的知識,還對詩詞產生的背景以及詩人為什麼寫這首詩有一個了解。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更加透徹。與此同時,教師拓展知識點時,要有針對性,要利用學生的興趣點,將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在學習中傳承文化,把握有用的知識。在語文詩詞教學中,這樣的授課方式屬於一舉兩得。同時對於學生眼界的開闊,知識的積累等都是極其有益的。
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古詩三首》——《浪淘沙》《江南春》《書湖陰先生壁》的時候,對知識點進行拓展的教學作用就發揮出來了。針對《浪淘沙》進行拓展,將詞中出現的銀河、織女、牛郎進行拓展,學習中國文化。通過傳統文化故事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認識,加強學生對詩詞背後文化習俗的了解。
再如第二首《江南春》中的「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以拓展到我國南朝時期,以及該時期的飲酒文化。縱觀歷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酒文化佔主要地位。詩人豪飲千杯不倒,終寫下千古名句,戰士狂飲,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由此可見,在中國歷史上,酒就是生活中的一味調味劑,根據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酒文化的傳承,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像這樣的貫穿中國歷史長河中的傳統事物可以說是非常多的,因此在拓展知識的時候,就應該多在這種流傳較為廣泛的傳統事物上下功夫。
有的事物並不像表面意思那般簡單,往往在不同的情景中有不同的寓意,而這又是作者的情感線索,對於整首詩的欣賞是極為關鍵的,詩人會因為當時所處的環境和身邊的情況而借用不同的物像來托物言志,由此可見,對於課外知識的拓展對於學生欣賞一首詩詞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