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尷尬的現象屢屢上演,一次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北大畢業的朱佳迪,帶領團隊,攻克1納米晶元世界級難題,站在全球科技領域的巔峰,引起國際社會的仰慕和讚譽。然而,美國卻宣稱朱佳迪是偉大的「美國科學家」,是美國的驕傲,一時間令國人無比尷尬。

那麼,朱佳迪到底是什麼人呢?他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為何會令我國人民感到尷尬呢?

北大天才朱佳迪

朱佳迪從小就是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他學習努力,興趣廣泛,尤其是對科技方面的鑽研樂此不疲,求學路上一路暢通,各種競賽名次和獎狀拿到手軟,本科以高分被北京大學電子與科學技術專業錄取。

在北大這個人人都是「天之驕子」的高等學府,他依舊努力不減,他本身的才華和能力並沒有讓他「泯然眾人」,反而更加熠熠生輝。

在校期間,朱佳迪孜孜不倦地學習專業知識,廢寢忘食地進行科學實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科技成果,學校和老師都對他寄予厚望,認為他未來一定會成為棟樑之材,為國家作出貢獻。

為此,學校專門組織了一個專家小組,對他的學習和科研進行指導。這樣的待遇,可見國家對科技人才的重視。

本科畢業後,朱佳迪申請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深造,繼續攻讀研究生。學校給予了大力支持,提供了公費留學的優越條件。離校之際,他告別母校師長、同學,信誓旦旦一定學有所成、報效國家。

正當國家和學校殷殷盼望之時,突然傳來了一個重磅消息。

美國宣稱,一個27歲的年輕人朱佳迪,帶領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團隊,攻克了納米微縮技術,製造出了1納米的晶元。並驕傲地在媒體上宣稱朱佳迪是美國偉大的科學家,他的創新成果僅次於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

大家在讚歎這個成果的同時,才不無遺憾地發現朱佳迪已經加入了美國國籍。原來,朱佳迪在美求學期間,美國政府和學校也注意到了他的才華,為了將他留在美國效力,美國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不僅發放了綠卡成為了美國居民,還許諾他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的職務。

考慮到優越的物質條件,以及良好的科研環境,他畢業後就答應加入一家美國企業工作,而這家企業有著美國軍工方面的背景。

之後,他被委以重任,開發微型納米晶元。憑著他百分之百的天賦和百分之百的努力,他完成了這個全球科技領域「不可能完成的難題。」

有的人質疑事情的真實性,而國人大多是遺憾「為他人作嫁衣裳」,也有人直接開罵,指責朱佳迪是「叛徒」「忘恩負義」「數典忘祖」。

對質疑的人來說,無可厚非,畢竟晶元的研究是世界性難題。

目前晶元技術已經發展到了瓶頸,許多先進的科技企業攻克3納米和2納米晶元已經不易,更不用說1納米晶元了。

為了應對這些質疑,朱佳迪公布了自己的工作證,又在知名刊物上發表論文,詳細論述了自己的研究理論依據、設計過程和工藝。

對國人的議論和指責,朱佳迪未作出回應,但是大家之所以這麼義憤填膺,也是有理由的,畢竟晶元技術對我國至關重要,事關我國未來的國際地位和發展戰略。

1納米的晶元,據科技界說是晶元研發的極限,具有集成度高、性能高和功耗低的優勢,被廣泛應用於手機、電腦等人工智慧和感測器上。

目前,晶元的先進技術關係著一個國家經濟安全,體現了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誰掌握了先進的晶元技術,誰就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佔據了優勢。

為了打贏晶元之戰,我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仍然沒有研發出突破性的技術,自主研發過程中的材料和設備還處處受制於美國。

而此時作為中國北大培養的高材生,卻為美國發明了1納米的晶元,使美國遙遙領先於世界各國,改寫了美國晶元的歷史,讓我們情何以堪?

那麼,朱佳迪為何會投入美國的懷抱?是他缺少愛國之心,還是美國的誘惑足夠大?

「朱佳迪們」產生的原因

其實,朱佳迪的案例並非個例。

近年來,我國國力不斷強盛,科技不斷進步,也培養了大批的科技人才,但是人才流失現象嚴重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美國矽谷的科學家中有三分之二是華人,科研人才中有20000多名來自我國北大清華。

據相關數據統計,國內頂尖院校、科研機構培養的人才,出國留學者眾多,超過80%的科技工作者像朱佳迪一樣未回到國內,這些人中有的是知名學者,有著較高的學術造詣,有的是科技領域的科學家、工程師,還有的是一線的科研人員。

這些人中有的取得了美國身份,更有甚者終身留在了美國。他們從小被國家培養,被寄予厚望,留在國外後取得的榮譽卻永遠不屬於祖國。

「神童」尹希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個。

他是名副其實的「學神」,超強的記憶力和科研能力,使他在少年時期就脫穎而出。12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在大學期間他努力學習,成績斐然,成為令人期待的科技之星。

為了培養他取得更大的成就,國家公費支持他留學,像朱佳迪一樣,他說要學成之後報效國家,然而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被美國留下加入美國國籍,並成為哈佛終身教授。

在美國的支持下,他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名利雙收的他,不僅未回到祖國,甚至還說出了永遠不回國的話。

這些言論令國人遺憾,令國家失望,但是卻不能要求所有人像「錢學森」「黃芊芊」一樣心懷祖國、無私奉獻,個人的選擇無法阻擋。

那麼,「朱佳迪們」頻頻被挖牆腳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其一,我國的科技投入不足。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改革開放以來,為了發展經濟,我國對科技越來越重視,科技投入不斷增加,但是毋庸置疑,一些科技項目的資金缺口仍然較大,科技人員的薪酬與國外相比仍然較低。

一般來說,重大的科研項目投資大、周期長。科技投入不僅有直接投入,如購買原材料和設備,還會產生很多間接費用,比如設備的維護、學術交流會、科研合作等,也會產生很多費用。

但是這些科研項目能不能成功卻是一個未知數,研究中會遇到種種障礙和風險,有風險就會有失敗。所以,在項目的初期階段,風險不確定的前提下,申請經費往往困難重重。

有的投資者為了控制成本,取得超額利益,不會為了科研的不確定性大幅投入資金,因此造成了部分重要項目存在資金缺口,影響研究進度,甚至會導致項目終止。

除此之外,與國外相比,科技工作者的薪酬沒有吸引力。

國外的科技工作者,除了較高的底薪,如果取得科研成果,會有一筆豐厚的獎金。而我國的科技工作者底薪較低,還存在住房等生活成本高、社會保障不健全、工作不穩定等問題,與國外相比,吸引力不夠。

其二,是評價制度不健全。

我國很多高等學府、科研機構中,「論資排輩」現象比比皆是。一些年輕的科研人員,受制於這種壓力,無法充分發揮科研的熱情。

評價指標不科學、不公平。有的機構考評只看論文數量等形式上的指標,而不看實際貢獻。往往是一些科技工作者明明自己廢寢忘食地搞科研、做實驗、寫論文,導師或者領導只是指導或者組織者,但是在發表論文時連署名的資格也沒有。

這種否認個人貢獻的評價體系,有失公平,導致部分科研工作者只追求滿足評價標準,而不再潛心研究課題。

其三,我國的科技短板帶來的影響。

雖然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科技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科技實力與一些發達國家仍然無法相比,還時常受到其他國家的封鎖。例如,生產晶元的光刻機,就被荷蘭壟斷。

任正非就曾說過,中國能夠設計出先進的晶元,但是不一定製造出先進的晶元。充分說明了科技的木桶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些重要生產儀器和原材料的短缺,造成科技創造的難度加大。在這種環境下,一些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和抱負無法順利實現,人才流向科技發達國家,成為必然。

這些因素的疊加,引起了科技人才的流失。對此,我們應該何去何從呢?

人才流失引人反思

現代國與國的競爭主要是科技競爭,隨著競爭日益加劇,晶元已經成為各國競爭的核心。為了成為世界頭號科技強國,美國頻頻出手打壓中國,聯合其他國家向中國限制出口晶元製造設備等,倒逼我國不得不自主研發晶元。

為了實現「芯」自主,我國大力扶持晶元產業,並布局了十年規劃,提出了到2030年,中國實現晶元自主可控、半導體市場產值超過50000億人民幣的目標。

我國的科技任重而道遠,引進和培養大批的科技人員勢在必行。但是,目前科技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流失,給我國的科技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一次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所以,深入思考如何留住人才,成為我們的重要課題。

朱佳迪事件後,雖然一些愛國學者、科學家紛紛發出聲明,要回到祖國,為國家做出貢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僅僅靠愛國主義教育不足以留下高端人才,我們還要深刻反思科技環境、人員待遇、考核體系等方面的短板,採取更有力的措施,吸引這些科技人才自願留下。

其一,增加科研經費的投入,為科研項目提供充足的保障。

對科研所需要的資金,國家可探索全額撥付、吸納社會資金等多種途徑,確保科研資金充足,使科研創新無後顧之憂。

提高科技工作者的薪酬,通過提高底薪、大額獎勵等措施,逐步與國際接軌,增加薪酬的吸引力,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忠誠度,降低流失率。

其二,完善考核和評價機制。

改革評價體系,制定公平、公正、透明的評價指標,公正評價科技工作者的實際貢獻和實際價值,使他們的貢獻與獎勵、晉陞掛鉤,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內生動力和工作熱情。

其三,優化科技環境,彌補科技短板。

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開拓科技人員的視野,激發他們創造靈感,鼓勵科技人員與國際同行共同開發項目、深入交流,在合作中學習先進經驗、先進技術,彌補自身短板。

採取多種措施,為科技工作者創造寬鬆、個性化的環境,培養和激發他們創新意識,鼓勵他們大膽提出猜想、設想,從環境上提供更多的自由。

朱佳迪我們無法留下,未來,隨著我國國力和科技實力越來越強大,當我們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和更多的機會時,人才流失現象會不會有所改善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電子論壇-科技新聞-晶元上「長」出原子級薄晶體管,可大幅提高集成電路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