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龍區:集團化辦學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全媒體記者陳向革 張空


7月13日,走進卧龍區靳崗街道的南陽市二十一學校西校區,校園乾淨整潔,綠樹成蔭,教室寬敞明亮,現代化教學設備一應俱全。二十一學校西校區的前身是靳崗鄉坡橋小學,2015年8月併入南陽市二十一學校實行集團化辦學,7年多來,學校依託教育集團規範辦學,教育教學質量和社會聲譽不斷提高,現在學校各功能室齊全,配套設施完備,育人環境優美,實現讓農村娃在家門口就上名校的目標,學校由成立之初的400多名學生,發展到現在的1800餘人,成為卧龍區實施集團化辦學的一個典型。


卧龍區是基礎教育資源大區。近年來,卧龍區不斷強化教育是最大民生、是發展競爭力、是城市吸引力的理念,聚焦人民群眾高度關注的「入園難」「擇校熱」「大班額」等熱點問題,積極探索實踐集團化辦學的卧龍模式,整合全區中小學、幼兒園教育資源,成立教育集團18個,集團內學生達16.6萬人,佔全區在校學生的87.6%,走出了一條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新道路。


加大投資,營造良好環境。卧龍區持續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支持力度,每年拿出300萬元專項資金對考核優秀的教育集團及工作成績突出的教職工予以獎勵,激發集團化辦學的積極性,近三年累計投入1.7億元,用於提升集團分校辦學條件,鄉鎮集團分校校園建設、教學設備等硬體水平大幅改善。配優配強師資力量,近三年招聘教師2200餘名,補充到新建校和集團分校,為教師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每年高規格召開教育表彰大會,為卧龍教育高質量發展創造的濃厚氛圍。

名校帶動,優化整合資源。卧龍區發揮名校引領帶動作用,依託中心城區的二十一學校、九中、十二中、十四小等12所群眾認可度高的學校,實行名校辦分校、名校帶弱校、名校組聯盟的模式帶動區內32所農村學校。對條件成熟的,由總校向分校派出執行校長實行緊密型管理;對條件尚未成熟的,由名校與鄉村薄弱校建立委託關係實行合作型管理;依託重點學校組建6個教學聯合體,實行聯盟型管理,把名校辦學思想、教育理念植入到農村學校,將體育、音樂、中醫藥文化等課程送到鄉村學校,成立特色社團400餘個,實現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讓更多農村孩子享受到優質公平教育,也有效緩解了中心城區「入學難」「大班額」難題。


創優機制,提供發展保障。卧龍區把加強評價管理作為保障集團化辦學辦得成、辦得好、辦得優的重要手段,教育集團內部,實行「七統一」管理,即財務管理統一、教師調配統一、教學內容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研究統一、教育活動統一、教學評價統一「七統一」,規範學校管理,加強教學指導,促進良性發展。教育集團之間,實行一體評價,對集團學校進行雙向「捆綁」考核,將成員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納入牽頭學校考評重點,強化牽頭學校引領帶動責任,努力實現集團校內部的共享共榮。在人員使用上,推行輪崗交流,評優評先、職級晉陞、幹部任用等向有分校支教經歷的教師傾斜,形成校長輪崗、教師支教常態化人才流動機制,促進師資均衡。全區累計參加過輪崗的校長、教師達800餘人次。

通過集團化辦學,卧龍區實現了對優質教育資源科學再分配,帶動了全區教育質量整體提升,湧現出以中原名師李付曉、省名班主任王明玉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專家型教師,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提供學位7.6萬個,有效解決了企業職工的後顧之憂。每年向市直高中輸送優質生源兩千餘人,高中教育一本上線人數連續兩年翻番。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省教育宣傳特優縣(區)、全市教育工作先進單位。集團化辦學已經成為卧龍教育的一張靚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