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預算分配應著眼於整體水平提升

教育部直屬高校陸續公布2023年部門預算。據中國教育在線報道,對比2022年度部門預算,絕大部分教育部直屬高校2023年度預算總經費有很大幅度的上漲。

每當高校預算公布,媒體通常會做出一張張統計榜單,進行排名甚至攀比。最簡單的統計是,今年教育部直屬高校中,有20所高校的部門預算超過百億元,相比去年增加了5所。有人稱今年新增的5所預算超百億元高校「成功躋身百億俱樂部」,更將百億預算以上高校再進行細分,例如,將今年預算繼續保持最高位並首次突破400億元的清華大學稱為「國內最富大學」「最有錢的大學」「唯一400億大戶」,又將高校按預算200億-300億元、100億-200億元逐一分類進行分析。

誠然,由於財政撥款是中國高校的最主要資金來源,部門預算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所高校的辦學經費,而充足的辦學經費對於高校增強實力、獲得快速發展是重要的前提。然而,以高校所獲的部門預算對高校進行分類排名,並頗有點以此來定個三六九等的攀比心態,難免失之偏頗。

實際上,每所學校的資源稟賦、所處的發展階段、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和專業不同,教育成本自然也有所不同,這些都會導致所需經費的不同。最直接說明單純以一所高校整體部門預算的多少對學校進行分類不科學的原因在於,每個學校的學生數量有著很大差別。有媒體對2023年的高校生均經費進行了統計,除了清華大學之外,與收支總預算的榜單立馬變得不一樣,例如,在總預算榜單分別排第16名和20名的北京師範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都進入前6位,而總預算榜單第5的中山大學在生均預算榜單里排名就出現了下滑。

生均預算比收支總預算或許更細緻一些,但也只能從側面呈現高校的收支狀況。與其比較高校預算經費的多少,不如對比高校投入與產出的效率,尤其是在與高校學科專業布點教育優化改革的方向能否匹配。

長久以來,社會輿論及高校本身,都將是否能入選「985工程」「211工程」作為重要指標。一個很直接的原因是,「985」或「211」高校可以獲得更多的國家資金支持,對以財政撥款作為主要資金來源的中國高校而言,這確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科建設、教學和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但這也會導致容易出現勝者全得的現象,即進入「985工程」「211工程」的高校尤其是重工科的高校更容易獲得預算經費,於是高校不顧自身稟賦扎堆發展工科,越是容易聚攏資源的高校越是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而「雙非」高校則極易進入沒有經費、難以提升的惡性循環。這就會導致教育經費更多是用於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教育資源投放的不平衡又進一步加大了教育發展的不平衡。

2019年,教育部決定將「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統籌為「雙一流」建設(即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2022年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名單,不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也不再作a類、b類的區分。這樣的變化與嘗試,顯示的正是將投入重點轉移到對特色重點學科項目的支持,並盡量淡化以高校為單位的分配模式。

本月,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明確指出要「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並強調落實好「一校一案」原則。要實現因校制宜,正是要根據不同學校所擅長的教育與發展方向、不同學科的專業特色,作出與之相匹配的預算安排。正如教育優化改革方案不應設置「一刀切」的量化標準而產生反向優化的效果,高校的預算也應當結合學科建設新布局進行考量,儘可能實現預算投入的結構性平衡,避免贏家通吃、名校獨大的狀態,如此更有助於高等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