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人民網財經研究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聯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啟動「數造新實體——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項目,中國農業大學與青雲科技共同打造的混合雲管理平台,成功入選「數造新實體·2021-2022 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案例庫」。
「資源一朵雲」連接校園
圍繞智慧校園建設,中國農業大學提出了「三管兩建一打通」戰略。其中,「資源雲」建設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伺服器、存儲等信息化基礎設施,以雲化技術為學校各類公共服務平台、各單位業務系統和網站提供穩定、可靠、靈活的信息化資源。
中國農業大學共設有 18 個學院、1 個實體教學單位和 1 個直屬系,涉及農學、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等 7 大學科門類,設有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繼續教育學院和體育教學部。
最初,各個學院、實驗室、直屬機構、管理部門,都會根據需要將實體的物理機託管到網路信息中心。一個網站可能就佔用了幾台伺服器,不僅導致資源浪費,也佔據了大量空間。當學校採用虛擬化手段來解決資源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VMware 集群之間無法形成互聯互通與統一管理,資源支撐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因此,在規劃「資源一朵雲」時,無縫互聯、數據流動、統一管理、業務負載按需安置,成為重要的實現目標。最初計劃的私有雲平台建設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也逐漸發生了變化,背後的重要原因就是「以人為本」。
在「計算資源最大化」、「安全穩定」、「可運營」的明確訴求下,中國農業大學選擇青雲QingCloud 企業雲構建校內私有雲,承載大數據實訓平台、一卡通關聯體系等高並發系統。除了資源緊張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原先校內老師和各應用系統負責人申請資源的流程繁瑣、開通緩慢,現在通過自動化交付能力和自助式管理能力可輕鬆完成。
「星雲」平台熠熠生輝
在形成統一費用、統一賬號管理的基礎上,學校網路信息中心也在運營中找到新的思路。基於青雲公有雲與私有雲的統一架構,中國農業大學決定引入公有云為校園帶來更多便利與活力。
國內第一朵高校混合雲——「星雲」平台就這樣誕生了。
「星雲」平台主要承載以下任務:
私有雲平台主要承載校內 OA、一卡通等校內信息系統和部分教研項目,目前正在逐步將現有業務系統從虛擬化平台遷移至私有雲平台,最終實現業務系統雲化敏捷部署和運行。
公有雲平台作為學校私有雲資源池的延申,根據實際情況承載學校老師和學生科研實驗測試對外平台,滿足科研實驗項目敏捷資源獲取、彈性資源擴展的需求。
通過統一平台納管公有雲與私有雲。屏蔽底層差異,面向用戶提供一致的訪問和使用體驗,同時對接校內 CAS 賬號系統進行許可權控制。
從技術層面來看,「星雲」具備以下能力:
構建混合雲統一用戶門戶入口,提供資源服務目錄,供師生自助申請、使用、管理雲資源,實現師生自助對資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創建、修改、刪除、銷毀等。
納管青雲私有雲、公有雲、VMware 多資源平台,實現異構資源池統一管理和運維。同時使用混合雲管理平台屏蔽底層差異,面向用戶提供一致的訪問和使用體驗。
通過 SD-WAN 打通校內私有雲和公有雲 VPC 網路,實現網路互通,構建校園混合雲一張內網,網路 IP 統一規劃,統一管控。網路層面策略依舊由學校統一管控,統一制定內外網互通策略和訪問路由,保障網路管控能力。
服務全校師生的混合雲
隨著虛擬化平台的整體遷移,學校網路信息中心以混合雲平台實現真正的資源統一與管理簡化。
網路層面策略依舊由校方統一管控,安全實現統一管理、統一運營與統一運維;資源申請通過電子流程進行快速審批,最終由網路技術中心統一分配使用資源池。
青雲QingCloud 服務團隊通過靈活的自定義表單設計、審批流程設計,幫助學校建立混合雲資源管理規範,保障師生能夠安全便捷使用雲資源,滿足創新需求。
「星雲」連接了中國農業大學的人、財、物、教學、科研、辦公、管理,讓師生享受便捷,讓校園管理更智慧。
例如,校內門戶——綜合服務平台,作為「辦事一大廳」的承載平台,為全校師生提供 300 余項服務,日訪問量多達 4 萬次,與超 190 個系統順利對接,實現以統一身份認證的賬號密碼登錄。目前,綜合服務平台已累計辦理服務 18 萬次,師生少跑腿 53 萬次。
「少跑腿」不僅實實在在為師生帶來便捷,也在疫情時期保證了安全。覆蓋中國農業大學東校區、西校區及煙台研究院的疫情防控平台,也由「星雲」平台提供資源支持,平台包含 8 大系統、100 多台設備之間的自動化處理,數據量達到了千萬級別。
未來,中國農業大學與青雲科技將在實現移動端支持更友好、推進雲原生落地等方面持續探索,向全校師生開放更多混合雲的服務供給和管理功能,方便全校師生更便捷的開通、使用、訪問雲服務,提升師生用戶體驗,讓數字化創新真正服務每一位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