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實驗中學:「化學世界」不局限於課本、課堂

紅網時刻記者 蘇莉雅 通訊員 彭丹 株洲報道

初中化學一年時間內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僅集納在兩本書中,但僅僅通過疊起來還沒有4厘米厚的書本,還難以達到中考理想成績的層次。怎麼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學習化學呢?株洲建寧中學化學教研組組長唐丹告訴記者,為了答好這道題,教研組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往往是書本之外的各類實驗,更能幫助學生了解、掌握知識點,同時也能發揮實踐動手從而熟記於心的作用。

學生「沉浸式」實驗,知識點更牢興趣更濃

「哪種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生成黑色固體?答案是鐵絲」,該類問題作為化學中考的知識點,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學生初次接觸「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先由老師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對知識點進行講解,讓學生對氧氣的性質有初步的了解。隨後,老師再組織進入實驗室,學生分組進行鐵絲燃燒的實驗。

「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黑色固體。」通過自己動手、零距離觀察,學生對於鐵絲的燃燒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諸如這樣必須拿下的「得分點」,化學教研組就是通過實驗,來加深學生對該類知識點的印象。

學生動手實驗。

「看似簡單輕鬆的一節課堂實驗,背後其實花費了兩節課的時間。」唐丹告訴記者,許多涉及到氣體的有關實驗,教師需要提前在實驗室準備和製取。有的實驗,為了保證課堂效率,教師還要自己提前試驗一下,確保實驗的成功率,讓學生能夠觀察到精彩的實驗現象。

化學實驗總是能夠勾起學生探索物質奧秘的興趣,每當老師帶著一堆儀器進入教室時,學生們眼神都滿是期待和興奮。基於「雙減」政策和學生實際情況,化學教研組將「化學世界」不局限於課本、課堂,而是把空間和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從執筆練習走向動手實驗,從學習接受邁向生活體驗,這樣的化學學習不僅有內涵,更有外延。

教研組兢兢業業,永葆教育激情

初中化學兩本教材,每年反覆教,好似複製粘貼,那教師是否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呢?這樣的現象在建寧中學化學教研組看來,幾乎不是問題,每位教師始終都保持著園丁般的激情。唐丹表示,時代在變,學生也在變,化學老師也應該與時俱進。

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正如建寧中學化學教研組一樣,8位教學老師儘管年齡分布兩極分化,但每位老師都盡心儘力,讓這個大家庭共同成長。

化學教研組研討。

今年60歲的戴達政有著41年教齡。原本五月中旬就能退休,但他仍舊堅守「三尺講堂」一個多月,沒有落下一節課,直到化學中考結束的那一刻,他才給自己的教育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在同事眼裡,戴達政不僅愛崗敬業,還熱衷於參加學校的服務工作。食堂值日、維護學生過馬路等各類志願服務活動上,也總能看到戴達政奉獻的身影。「哪個崗位缺少人,他都是第一個上。」

「前輩們」對教育的那份始終如一和兢兢業業的精神,一直激勵著化學組的所有教師。

作為化學教研組最年輕的教師,25歲的屈益欣研究生畢業後來到了建寧中學。儘管初為人師,但她憑著對教育的那份熱愛,認真參加備課,還經常走進其他教師的課堂取「真經」。為了幫助新教師快速成長,學校開展了「青藍工程」,每位年輕教師都有一位「老師傅」。屈益欣也有自己的師傅,但實際上,化學教研組的每位教師都給予過她幫助,仔細「摳」她上課的每個細節和環節,對她的課堂毫無保留地提出意見和建議。一年下來,這些寶貴的建議,都是她珍貴的教學「財富」。

近年來,學生在建寧中學的化學課堂總是收穫滿滿,他們學到的不只是知識,更感受到了化學的魅力。唐丹表示,教學是永無止境的,還需要教師們不斷去探索。但面對中考,建寧中學化學教研組永遠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