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一課,原著被刪去的部分,折射出了人世間的溫情

引言

身為一名中國人,我們平日所接觸最多的就是母語,因此,在上學的階段,直至上普通高中,我們也一直在學習語文,國家對語文學科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

如今,在高考之中,語文依然是一門佔比很大的學科,在不斷深入學習過程中,人們也逐漸意識到語文的深奧與有趣,明白了中國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不過,語文是與我們生活最接近的學科,同樣卻是許多考生都頭痛的一門高考學科。

01

相比起理解和背誦深奧難懂的文言文,相信大多數人更願意學習小說類的課文,在語文課本中,亦有一些生動有趣的中外小說,寫在語文課本中,的中國小說,一定是十分具有教育意義和代表性的,它們往往更加貼近生活,這或許是因為語言的親近感吧。而外國的小說其風格往往更加詼諧幽默,常常以戲劇化的情景諷刺、批評當下社會的弊端,或是闡述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

正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一些人對中國作家寫的小說情有獨鍾,而另一些則更加偏愛外國小說。國外亦有許多著名的小說家層出不窮,著名的有海明威歐亨利莫泊桑等,他們的一些作品確實值得我們去閱讀和品味,讀完以後必然會讓人有所收穫。當然,由於這些外國小說的語言與中文不同,這就需要文字翻譯來解決。

文學作品的翻譯亦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譯者除了要有豐富的外語知識以外,還要具備一定的文字功底,唯有如此,才可以將外語翻譯得通俗易懂,讓小說讀起來更加順暢舒服,另一方面,這也是對原著的一種尊重與負責。

然而,出於中外文化的差異,一些外國的文學作品也會被刪改,達到通過審核的標準,這才得以出版。

在語文課本中,有些外國小說的內容,就與原著有所出入。就如《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其中的內容就被刪除後,才放到了教材之中。直到後來再次閱讀到這篇文章,人們才得知,原本《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的結尾,並不是和教材中的一樣,而有人則認為,相比起語文教材中的結尾,原著中的結尾似乎更加耐人尋味。事實果真如此嗎?

02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是以第一口吻來敘述的,故事中講述了一個名為于勒的叔叔,一開始在「我」,也就是約瑟夫的家中蹭吃蹭喝,遭到了父親母親等人的嫌棄,可是,後來當約瑟夫的父母得知,于勒叔叔在外掙錢發達之後,便又從中分得了好處,于勒叔叔遠在他鄉,聽說卻賺得盆滿缽滿。

而在游輪之上,約瑟夫等一家人原本興緻勃勃地出門度假,卻意外見到了一個長得很像于勒的人。就這樣,約瑟夫的家人經過暗中打探,果然得知,游輪上的流浪漢正是約瑟夫的叔叔于勒……

發生如此戲劇化的一幕,令人哭笑不得。而閱讀這篇小說後,相信許多人也會發出深思:中國有句古話「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于勒本是無所事事的「寄生蟲」,就連哥哥一家也對他百般嫌棄,後來發達了,卻又大受親人的歡迎,而當約瑟夫的父母得知于勒淪為流浪漢,又再次避而遠之,換乘了另一艘輪船。如此一來,我們會更加同情于勒,而憎惡見錢眼開的約瑟夫夫婦,然而,現實何嘗不是如此呢?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我的叔叔于勒》出現在初中語文的教材里,或許是編者為了降低中學生對此小說理解的難度,便將開頭的一部分與結尾的一小部分都刪除了。雖然小說的大體都沒有改變,可比起原著,卻少了幾番滋味。

首先,原著中的開頭是倒敘,是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講述發生在其朋友身上的故事,這一點,在語文教材中並未得以體現。

除此之外,語文教材中《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是以約瑟夫一家換乘渡輪為結尾的,可在原著當中,最後還有一段內容,大體講的是約瑟夫為何要慷慨解囊,給不認識的流浪漢多於五個法郎的原因。作者之所以如此寫,大概是想要表現約瑟夫對於勒叔叔的愧疚之心,於是,只得靠做慈善來彌補歉疚的心理。

結語

另一方面,小說開篇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見證了約瑟夫施捨給流浪漢五法郎的事情,而小說又以施捨流浪漢來結尾,做到了首尾呼應,更加體現出莫泊桑的寫作技巧之高。開篇約瑟夫只給了流浪漢五個法郎,而在結尾,約瑟夫又給了流浪漢多於五個法郎,這也側面反映出約瑟夫的生活狀況,其實是不錯的,在這個情況下,約瑟夫花費了更多錢財用以接濟流浪漢,這也折射出了人世間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