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美國政府宣布取消哈佛大學獲得的學生和交流學者項目資質,禁止該校招收國際學生。哈佛大學回應:特朗普政府「這一報復性行動可能對哈佛社區和我們的國家造成嚴重損害」。
前不久,特朗普政府宣布八個聯邦機構將終止向哈佛大學提供約4.5億美元的撥款,繼凍結該校22億美元資金後進一步予以經濟施壓。哈佛大學律師也修改原訴狀,列舉了自4月21日首次提起訴訟以來聯邦政府採取的多項行動,要求波士頓的聯邦法院阻止政府實施資金凍結,並裁定政府的行為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的言論自由權。
美國政府與哈佛大學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展現了高等教育傳統與政治滲透之間的深刻矛盾。在政治與學術的博弈下,美國高等教育能否在政治施壓下守住「自由」,從而在全球科研環境中繼續站穩腳跟?
美國政府「極限壓制」
將引發高校危機「多米諾效應」
今年1月以來,特朗普政府對多所美國頂尖高校發出威脅,聲稱如果校方不調整政策,將面臨削減資金的後果。
3月13日,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表示因失去美國國際開發署8億美元的資助,將裁員2000多人。3月19日,加利福尼亞大學校長邁克爾·德雷克表示,學校將系統性凍結招聘以應對4億撥款撤銷帶來的財政挑戰。5月6日,哥倫比亞大學也因4億美元撥款被撤銷,裁減180名教職員工,此外抗病毒鼻噴劑的研發、直腸癌的篩查、有關孕產婦死亡及發病等若干問題的研究也受到影響。
對此,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卓澤林表示,美國政府與哈佛大學的爭端觸及了美國高等教育兩大核心傳統:學術自治與多元包容。「哈佛大學援引憲法《第一修正案》,強調政府無權干預教學、招生和研究內容,正是在捍衛殖民地時期以來美國高校確立的『學術自治』傳統,而哈佛校長援引《拜杜法案》等法案,也強調了私立機構的自治權,表明其資金來源不完全依賴聯邦政府。」
此外,卓澤林表示,哈佛大學長期倡導多元包容的理念,鼓勵師生對社會議題進行批判性討論,而特朗普政府要求哈佛取消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項目(dei)項目、限制抗議活動,直接衝擊了多元包容的文化傳統。類似的行動也出現在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高校。
他表示,若高校政治化進一步加劇,公立與私立高校或者自由州與保守州的治理模式將出現裂痕,催生「雙重標準」。保守州高校主動迎合政策,而自由州高校則陷入財政與價值觀的兩難,這種分裂也將削弱美國高等教育的整體公信力。
財政緊張造成人才流動
全球科研環境迎「大洗牌」
不可否認,在美國政府與高校的博弈中,科研人才成為了最直接受影響的人群。因聯邦政府削減科研經費,被高校裁員解聘或無法將科研項目繼續進行的科研人員,被拋進了求職的大池。
據nature careers數據顯示,2025年1月至3月,美國科學家提交的國外職位申請量比2024年同期增加了32%。同時,瀏覽國外職位的美國本土用戶數量增長了35%。今年3月,隨著政府加大科研經費削減力度,職位瀏覽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8%。可見,愈發緊張的科研資源使部分人才不得不開始向其他國家流動,以尋求更具潛力的發展環境。
留意到這類危機,有美國媒體表示,美國聯邦政府大幅削減高校及相關機構的科研經費後,年輕學者們將無法享受相對穩定的資金支持與「自由探索」的學術氛圍,由此「動搖了做科研的初心」。美國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政府打擊國內頂尖高校和部分留學生的行為在學術界引發混亂,同時為那些長期渴望招募美國頂尖科研人才的國家創造了機遇。
許多國家已然嗅到良機,乘上了招納優秀科研人員的「東風」。3月初,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啟動「科學安全場所」計劃,從大學預算中撥出1500萬歐元,資助15名從事氣候、健康、環境和社會科學的研究人員。4月7日,德國慕尼黑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主席patrick cramer宣布啟動「馬克斯・普朗克跨大西洋項目」,將與美國本土機構共建合作研究中心,為科研人員提供崗位。4月18日,法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部宣布啟動「選擇法國科研」平台,吸引國際學者赴法或赴歐開展研究。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亞也積極向離美研究人員釋放歡迎信號,產生了不錯的效果。
放眼全球,美國政府的干預也將影響美國同其他國家之間的學術交流互信。「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國際聯合研究,要求高校審查與其他國家機構的合作項目,擠壓兩國聯合研究空間,將導致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科研合作網路碎片化。」卓澤林補充道,「同時,美國高校長期被視為『學術中立』的象徵,而政府干預將破壞這一形象,將導致『學術倫理倒退』,加劇技術民族主義傾向。」毫無疑問,美國政府的持續干預將影響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學術公信力。
約7000名留學生受影響
在美中國學子焦慮不安
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5月22日發表的聲明,國土安全部長諾姆稱取消哈佛招收國際留學生資質,是對全國所有大學和學術機構的警告。諾姆說:「招收國際學生是一項特權,而非權利。」由於哈佛大學屢次違反聯邦法律,這項特權已被撤銷。諾姆還給了哈佛大學「恢復認證資格的機會」,要求校方在72小時內提交外國學生過去五年內所有抗議活動的音視頻記錄、紀律處分文件等一系列資料。
根據這一決定,哈佛大學除了不能再招收國際學生入學外,現有的外國學生也必須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身份。美國政府的這一強制措施,讓在美留學生再度陷入被迫中斷學業的境地。根據最新消息,美國奧克蘭地區法官傑弗里·懷特在5月22日的裁決書中說,政府不得在未進行個別審查且未遵循聯邦法規所列標準的情況下,取消國際學生的合法身份。但是這項裁決是否真的能給哈佛大學帶來積極影響,還未可知。
卓澤林表示,從直接影響看,美國政府的舉動將進一步提升簽證與居留權的不確定性,可能促使留學生轉向英國、加拿大等替代目的地,歐洲將由此成為「科學家的避風港」。而對於在讀留學生,特朗普政府曾吊銷超過1700名國際學生的簽證,且未履行提前通知義務,學生被迫中斷學業,甚至面臨「黑戶」風險,不久後又撤回此類決定。美國政策的多變性與政策中對國際留學生的普遍打壓,對在美留學生而言無疑是在頭頂懸掛了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林女士的孩子目前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經過努力拿到了哈佛大學2025秋季的研究生offer和獎學金,準備今年9月入讀。「作為家長,聽到這個消息心情首先是詫異,然後是焦慮和惋惜。如果真的實行,此舉對所有留學生家庭會是很大的傷害,令赴美留學生產生極大顧慮」。林女士說,她和孩子打算先靜觀其變,「如果最終無法入讀哈佛,將大大破壞學生本人的學習規劃。從時間到金錢,留學生家庭都已經付出很多了,影響是巨大的。」
根據哈佛大學的數據,截至2023年秋季學期,國際學生占哈佛學生總數的27%以上,本次受到影響的國際留學生約7000人。與2024年同期相比,今年3月份赴美留學的國際學生人數已從1153169名減少到1022545名,總體下降了11.33%,縮減了130624名國際在校生。
美國波士頓學院高等教育專家克里斯·格拉斯說:「留學生不等同於補充性收入。留學生代表了美國不可或缺的科學基礎設施。」若赴美留學生數量持續性減少,將對美國高等教育的財政帶來新一輪壓力,而人才儲備的流失更將削弱美國科研創新的發展潛力。
對於留美學生,卓澤林建議,首先應關注美國國務院、移民局的政策更新,加入「國際學生法律援助聯盟」等組織獲取法律援助。其次,要建立多元化發展路徑,避免過度依賴聯邦資助,優先申請捐贈資產雄厚的頂尖高校,積極申請私人基金會獎學金的資助。最後,要通過線上平台保持與全球學者的聯繫,積極尋求支持,在遭遇不當干預時及時啟動申訴程序。
文 | 羊城晚報記者 孫唯 實習生 陳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