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輕飄飄地甩出一句 「被清退的原民代幼教師都是不合格的」,這話像根刺,扎得人心生疼。那些曾在鄉村教育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揮灑汗水的教師們,用青春和熱血撐起農村教育的半壁江山,這樣的評價,不僅是對他們無私奉獻的忽視,更是對那段艱苦卻光輝歷史的褻瀆。
一、艱苦歲月里的教育堅守:以赤誠之心點燃希望
回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鄉村教育面臨的困境超乎想像。那時的鄉村,師資力量極度匱乏,教育資源近乎空白,能讀完初中的人,在鄉里就算是 「文化人」 了,和如今本科、碩士學歷的教師隊伍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就是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原民代幼教師們毅然扛起了教書育人的重擔。
沒有像樣的教室,他們就因陋就簡,把祠堂、倉庫改造成臨時課堂;沒有課桌椅,他們就用扁擔一趟趟從各處挑來;窗戶破舊透光,他們就找來報紙,仔細地糊上,只為給孩子們創造一個稍微像樣的學習環境。我們村的王老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白天,他站在簡陋的講台上,用最質樸的語言給孩子們講解算術、傳授知識;夜幕降臨,當其他人都已休息,他卻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向田間地頭,干農活補貼家用。那時候,民辦教師一個月的工資僅有八塊錢,甚至比不上生產隊的記工分,但王老師為了給孩子們更好的教育,自掏腰包去縣裡參加進修,寒暑假也從不休息。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培養出的學生,有的考上了縣重點中學,有的如今在省城擔任重要職務。這樣一位敬業奉獻、成績斐然的老師,怎能被輕易定義為 「不合格」?
二、清退背後的無奈:非能力之過,乃時代之迫
事實上,許多原民代幼教師被清退,並非因為教學能力不足,而是受限於當時的政策和社會環境。以 1983 年為例,計劃生育政策全面收緊,不少教師即便教學成績優異,也因家庭原因無奈離開講台。就拿 「我」 表舅來說,他在公社是出了名的教學能手,所帶的畢業班年年在各項評比中斬獲紅旗,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愛。然而,僅僅因為媳婦生了二胎,就不得不告別他熱愛的教育事業。這難道能說明他教書不行嗎?顯然,這是政策變化帶來的無奈結果,與教學能力毫無關係。
除了政策因素,學歷要求的突然轉變也讓許多教師措手不及。隨著教育的發展,學歷達標成為硬性要求,儘管許多教師努力學習,試圖提升自己,但對於那些在鄉村教學多年、年過半百的教師來說,短時間內滿足新的學歷標準談何容易。還記得那位在村小堅守了十八年的老太太嗎?五十多歲的她,為了能夠繼續教書,毅然報名參加中師函授。無數個夜晚,她戴著老花鏡,在昏暗的燈光下苦讀,眼睛都熬花了,可即便如此,還是沒能趕上轉正的末班車。即便每月只能領取微薄的三百塊補助,逢年過節,她依然惦記著村裡的留守娃娃,自掏腰包給他們買文具。這樣心懷大愛的老師,又怎能被判定為 「不合格」 呢?
三、被誤解的奉獻:平凡日常中的偉大堅守
那些輕易質疑原民代幼教師的人,大多沒有親身經歷過那段艱苦歲月,也無法體會當時鄉村教育的艱難處境。在他們看來難以想像的畫面,卻是原民代幼教師們的日常。深夜裡,煤油燈下,他們戴著老花鏡,仔細批改著孩子們的作業;雨天里,河水上漲,他們毫不猶豫地背起學生,小心翼翼地蹚過河流。他們或許沒有華麗的教學設備,沒有先進的教學理念,但他們用最樸實的方式,點亮了無數農村孩子的求學之路,讓知識的火種在鄉村得以延續。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堅守,許多農村孩子才有了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的機會。
四、致敬與補償:給予應有的尊重與回饋
近年來,政府逐步意識到原民代幼教師們的貢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給予他們生活補貼,這無疑是對他們過往付出的一種肯定。然而,與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奉獻相比,這些補償顯得微不足道。這些教師們或許不求功名利祿,但他們理應得到公正的評價和待遇。將他們的工齡折算成教齡,完善相關保障制度,讓他們在晚年能夠衣食無憂、安享天倫,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回饋,也是社會對他們應盡的責任。
「被清退的原民代幼教師都是不合格的」,這是對歷史的嚴重誤讀,是對這些教師無私奉獻的漠視。他們是鄉村教育的功臣,是無數農村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他們的名字或許不會被載入史冊,但他們的功績將永遠銘記在那些被他們改變命運的孩子心中,值得我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免責聲明】:本文信息來源於網路,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百家號僅用於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具體政策請以各地人社部門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