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愛,本應是孩子成長的養分,但若以「為你好」之名過度澆灌,反而會淹沒孩子的生命力。
三十有餘之年,我真的很能理解,因為自己有一對子女,誰不想為孩子鋪一條看起來「更平」的路?
哪怕自己省吃儉用,也捨不得孩子吃一點苦;
哪怕自己在烈日下奔波勞碌,也要給孩子最光鮮的「起跑線」……
可當你一手包辦了孩子的一切,把所有選擇替他做完時,才發現是在徹底害他!
對於父母來講,這或許是一道圍牆,但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牆外是世界牆內是牢籠。
沒錯,你拚命為他擋風遮雨,孩子從未學會撐傘,甚至連一步都不敢邁出安全區。
怎麼辦?長此以往只會惡性循環,越來越膽怯、逃避……最終變成一個無法獨立生存的大人。
這樣的「孩子」,真的幸福嗎?真的自由嗎?
各位別忘了,孩子不是你手中的提線木偶,需要在跌倒中慢慢長大。
這裡,我想提到一個特別的人,即湖南叫劉琦的男孩。
看到名字,可能很多人都知悉標籤,比如高考狀元、天才少年、654分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
如此履歷面前,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榮耀?但就這樣一個學霸,最終卻一腳踏空跌入深淵。
畢業後竟在家啃老整整九年,甚至被父母四次送進精神病院,因為已經與世界「斷了鏈接」。
01 天選之子
劉琦1984年生於湖北農村,家庭條件並不好,父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窮人孩子早當家,到了上學的年紀,劉琦展現出驚人學習天賦,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
三歲能背誦電視廣告詞,小學時成績穩居年級第一,初中參加競賽屢屢獲獎……
據知情人描述,在當時那個年代,劉琦被全村人視為「文曲星」,真是幾代人出了這麼個天才。
看到兒子如此優異,作為父母內心很驕傲,為了提供更好的物質,二者決定外出務工。
隨後,劉琦被寄養在伯父家,從此成為了「留守兒童」。
儘管伯父一家待他不薄,但父母的長期缺席,讓他逐漸變得敏感孤僻,後來乾脆不與人溝通。
因為在他眼裡,習慣用沉默應對一切,唯一能讓他感到安全的,是書本和試卷上的分數。
父母每月寄回的生活費與零食,成了他們表達愛的唯一方式,親情的陪伴值基本上為零。
也許是出於彌補心理,每次劉琦開口提出需求,父母都是傾盡所有去滿足:
要書就買最貴的,要衣服就一整套買齊,要零食、手機也都照辦,初衷是為了把孩子培養得好。
但他們忘了,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物質,更是情感撫育和人格塑造,奈何老倆口始終未有察覺。
人生大考很快降至,劉琦沒有辜負外界期待,以654分榮膺「湖南理科狀元」。
當時,清華、北大的招生老師爭相上門,起初考慮的是清華,後來因畢業要支援西部決定放棄。
因為父母覺得「離家太遠」,隨後劉琦妥協了,填報了另一所高等學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看似是圓滿,實際上在這一刻,劉琦人生的方向盤,已悄然交到了父母手中。
02 巔峰不再
考上北航,彷彿是劉琦人生頂峰,但進入北航後,他的困境初現端倪。
尤其是專業方面,這是由父母一手填報,導致他對所選專業興趣寥寥,人際交往更是一塌糊塗。
據同班同學回憶:「他總獨來獨往,別人打個招呼,他覺得是在針對他,我們也不咋和他說話。」
作為劉琦父母,仍然定期匯款,並叮囑兒子「只管學習」,卻從未察覺內心孤獨。
眼看畢業臨近,所有人開始為實習、考研、找工作忙得焦頭爛額時,他卻活在自己的「安全區」。
答案不言而喻,對世界充滿防備,卻又極度依賴父母,內心只有漸漸塌方。
隨後,劉琦畢業後進入陝西一家企業,但微薄的薪資讓他迅速辭職,緊接著開始輾轉北上廣深。
中間,曾有一位公司老闆看中了他的專業能力,願意給予特殊培養機會,還派了人員單獨帶他。
但在劉琦眼裡,覺得「對方安排太多,是在針對我」,沒幾個月便辭職,並在外婆去世時回到老家。
回鄉奔喪後,滿以為他會再次出發,但自己以「壓力大要修整」為由,表示想要在家待一段時間。
沒想到,這一待就是九年,這期間僅有的「社交」是要錢,其餘就是蝸居二樓,完全與外界脫節。
父母無法理解兒子的「墮落」,聽信村民議論,認定他「精神有問題」。
先後四次以體檢為名,將劉琦騙入精神病院,累計強制治療7個月。
如此言行讓劉琦更加偏執,甚至絕食抗議,特別是記者採訪時,他隔著窗戶怒吼:
「他們讓我去當保安!這是羞辱」,母親本人卻哭訴:「我們只是怕他廢了」……
他無法與世界溝通,也再無能力獨立生存,就這樣,一代高考狀元,從此成了「笑話」。
03 寫在最後
在我看來,劉琦遭遇令人惋惜,他不是不努力,不是不聰明,只是在成長關鍵階段失去了陪伴。
尤其是人格方面,他像是一棵長歪了的樹,外表看似茁壯,實則根基早已不穩。
但落腳成長,一切本可以避免,如果父母當初多一些陪伴,少一些物質替代,如果……
或許,他會是一個不那麼完美,可至少正常的成年人,奈何時間不會重來。
身處當下這個社會,我認為這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規避。
因為你養的是一個,未來要獨自面對世界的人,不是你後半生的附屬品。
今天的你我仍有機會修正,不要等孩子成了「狀元廢人」,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