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眼中,公務員已經是普通人所能追求的最穩定最舒服的工作了,所以即便考試難度大,每年仍舊有數以萬計的人前仆後繼。
然而香港這位公務員,拿著一月60000塊的薪水卻不滿足,執意辭掉工作帶家人移民英國。
本以為這樣就能讓自己過上「人上人」的自由生活,誰知到了那邊既沒有體面的工作,更沒有穩定的高薪,每天只能靠去給人當園丁勉強糊口。
而他這麼做,僅僅是為了一個人......
放棄高薪轉戰英國
阿樂他曾是香港一名公務員,月薪近6萬港元,日子過得安穩又體面。在香港,這樣的工作是無數年輕人擠破頭都想搶到的金飯碗。
可阿樂卻放下了這一切,帶著妻子和女兒,背井離鄉去了英國。
他相信那裡的教育更自由,能給女兒一個沒有競爭壓力的未來。
做出這個決定時,他和妻子商量了很久。
妻子一開始並不情願,畢竟在香港,他們是收入前10%的家庭,生活無憂。可為了女兒,他們還是咬牙邁出了這一步。
飛機起飛的那一刻,阿樂望著窗外越來越遠的香港,心裡五味雜陳。
他辭去了公務員的工作,賣掉了家產,收拾好行李,滿心期待地奔向新生活。可到了英國,現實卻像一盆冷水潑下來。
倫敦的陰雨天氣倒還能忍,但當地人那種禮貌卻疏遠的眼神,讓他第一次感覺到「融入」有多難。
鄰居見面會點頭微笑,卻從不會邀請他們去社區聚會。
女兒在學校被同學問「為什麼你的英語有口音」,回家後躲在房間哭了一整晚。
阿樂投了幾十份簡歷,連超市理貨員的面試都沒撈到。
香港的積蓄一天天變少,他開始精打細算,買臨期食品,用二手傢具,連網上的娛樂訂閱都取消了。
妻子有時會偷偷聯繫香港的朋友,問問回去還能不能找到工作。
阿樂則常常失眠,盯著天花板想,如果女兒將來埋怨他這個選擇,他該怎麼回答。
後來他偶然加入了一個線上禪修群,裡面有800多個華人,來自世界各地,大家聊著相似的困境:找不到工作,被冷眼對待,想念家鄉的味道。
有人說自己在養老院擦桌子,時薪只有8英鎊,可為了房租也得干。聽著這些故事,阿樂心裡稍微好受了些,原來這種苦不是他一個人在扛。
有一天他路過鄰居家,看到花園裡雜草叢生,垃圾堆了一地。他敲開鄰居的門,提出免費幫忙打理。
鄰居高興得不得了,畢竟在英國請人修花園花銷不小。阿樂帶著女兒一起幹了一天,把雜草拔乾淨,灌木修整得整整齊齊。
鄰居看著煥然一新的花園,塞給他20英鎊表示感謝,那一刻阿樂心裡燃起了一點久違的希望。
之後他就開始幫其他鄰居修花園,漸漸地,社區里傳開了「有個香港人很會弄花園」的名聲。
可有趣的是,真正願意掏錢雇他的,不是那些英國鄰居,而是華人同胞。
一位開中餐館的老闆找到他,說後院交給他隨便開價。阿樂苦笑著想,在異鄉,最懂他的還是這些漂泊的「自己人」,但其實阿樂的故事並不是個例。
外面的月亮圓嗎?
47歲的香港教師阿充在香港教了20年書,移民英國後卻只能去工地扛水泥。
時薪15英鎊,比香港補習老師賺得多,可他偶爾刷朋友圈,看到老同事升了副校長,還帶學生去牛津交流,心裡不是滋味。
還有菲奧娜夫婦,帶著兩個孩子移民,丈夫送外賣被罵,妻子在薑餅廠流水線上幹活。
曾經周末帶孩子去香港迪士尼的日子沒了,現在連買一盒草莓都要猶豫三天。
夫妻倆為錢吵架,甚至跑去離婚諮詢所。這些故事像一把刀,劃開了移民濾鏡下的真相:語言不通,資歷不認,體面成了遙不可及的東西。
有人說70%的香港移民三年內職業降級,醫生開計程車,律師掃廁所,早不是新鮮事。
而網上也有不少香港人吐苦水,有人在Threads上寫,自己來英國是想擺脫恐懼,可沒想到每天擔心車被偷、手機被搶,比在香港還害怕。
評論區一片共鳴,有人說在倫敦唐人街丟過錢包,有人說物價高稅收重,日子像是為了活著而不是生活。
當然也有人覺得自己還算幸運,在街上隨便打電話三年沒事,甚至丟了錢包還有人歸還。可這些「幸運」的聲音,在大多數人的掙扎面前,顯得有些單薄。
有時候阿樂也想過回香港,可這條路不好走。公務員的職位不可能再回去,早就被新人頂了。
就算回得去,高房價和女兒學業的斷層,也是邁不過去的坎。他常跟人說,移民就像買了張單程票,上車時以為前面是天堂,可沒人告訴你中途下不了車。
有人問他後不後悔,他沉默了很久,說這就像跳出一列飛馳的火車,卻發現前面沒軌道也沒站台。
信息來源:
環球時報《不少移民「黃絲」近來紛紛上網大吐苦水》
新民晚報《「黃絲」從香港跑路後,什麼感覺?》
https://www.douyin.com/video/7116057449550843172?mode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