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學生睡眠時間確實很重要,但是,是否一定要通過缺課來達成呢?
近日,一份「家長因上學時間太早在班級微信群懟老師」的聊天記錄引發熱議,該家長在群內表示自家孩子「所有第一節早課不上」「睡到自然醒」。3月1日,上海市金山區教育局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已經聯繫了家長和學校,正在溝通協調此事。

「睡到自然醒」,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但恐怕很少人能實現。作為一名小學生家長,筆者更是深知,中小學生的睡眠時間有多緊缺。而青少年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缺乏睡眠可能帶來大腦發育、骨骼生長、視力保護等方面的許多問題,保障他們的睡眠時間尤其重要。因此,對於這名家長擔憂的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有共鳴。
其實,不光是家長,社會也普遍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為保障中小學生的睡眠時間,教育部曾專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應達到10小時,初中生應達到9小時。為此,要求中小學校要加強作業統籌管理,使小學生在校內基本完成書面作業、中學生在校內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0:30,不得以任何形式布置作業;指導家長和學生制訂作息時間表……
總而言之,中小學生的睡眠問題是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這名家長訴求的本質,其實與主流觀點並沒有矛盾。但這件事之所以引發爭議,最主要的,還在於雙方的溝通方式。
一方面,中小學的作息時間由教育部門統一規定,並不能隨意改變。當然,家長如果有意見,可以向教育部門反映。但這位家長毫無商量餘地地直接宣布第一節早課不上,處理方式恐怕過於簡單,態度也有些強硬。這對孩子來說也不負責任:睡眠固然重要,但每天都少上一節課,缺下的學業怎麼補?
另一方面,就聊天記錄來看,老師在群內的回復也過於情緒化。他(她)沒有試圖去理解家長的真實訴求,而是直接將其斥為「踢球」,用激烈的話語「回懟」之。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顯然都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
必須承認,家校之間確實會存在一些矛盾,有時是教育理念上的,有時是具體操作細節上的。無論是哪方面的矛盾,最好的方式都是通過充分理性的家校溝通來解決。畢竟,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最終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為了學生更好成長。在這樣的大前提下,相信絕大多數問題都可以通過理性溝通來解決。比如,保障學生睡眠時間確實很重要,但是,是否一定要通過缺課來達成呢?家長是否可以和老師充分交流,通過分層次作業等方式來控制晚間作業時間?是否可以通過提早入睡來延長總體睡眠時間?
此前,很多地方曾推出作業「熔斷」機制,即每晚到一定的時間,即使學生的作業沒做完也不用做了,直接「熔斷」。還有些學校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分必做和選做兩種,學生如果沒有時間,可以不做選做作業。這些都是教育部門為保障中小學生睡眠而做出的努力,也都是可以借鑒的方法。無論如何,我們深深理解這位家長焦急的心態,也相信這名老師只是在突然面對一個無法完成的要求時有些失態。只是,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好,還是得平心靜氣地說出自己訴求,並探索最合適的解決方案,千萬別讓情緒的發泄,主導了事件的走向。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土土絨
編輯 尹曙光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