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看到一個新聞,那就是一個曾經畢業於復旦大學又留學美國的博士高材生流浪街頭的新聞。大家看到這個新聞第一反應是什麼?我的第一反應是,哎呀太可惜了,要學歷有學歷,要文憑有文憑,如今淪落到流浪街頭的地步,真是可惜。尤其是作為老師,作為家長我想沒有一個人願意自己的學生和孩子淪落到這種地步吧?
當然,你要說我感覺流浪很自由,很幸福,那你不算流浪,是你有很豐富的精神世界,主動追求靈魂的自由,追求詩和遠方,但可惜的是這個流浪博士他卻不是。他是怎麼回事呢,從小成績特別好,絕對的父母老師眼中的好孩子,高考也是當地的狀元,考上了復旦大學,去了美國留學,成為博士,甚至還是發表了很多非常厲害的論文,大家說,他是不是家有上學孩子的家長的夢中情孩。但可惜的是,他從小被培養的一門心思學習考試,沒什麼興趣愛好,也沒有什麼朋友,所以,雖然文憑成績很高,但文化精神,成長能力可能並不是多高,以至於遇到困境時,不好排解,最終抑鬱起來,無法工作,也沒有朋友,最終流浪街頭。萬幸的是現在已經得到了救助。
我想他的遭遇,應該給我們如何教育孩子,如何經營自己的人生提一個醒,那就是單純的成績、工作等並不能解決我們的人生問題。我們要想更好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還需要修養好我們的身心,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
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太大了,我們怎麼教育孩子,怎麼教育自己呢?教育,這倆字,教是啥,教是教知識,教技能,育是啥,育精神,育品質。都說教書育人,我們是不是只專註教書,忘了育人了?同樣,作為老師,老師職責是啥,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好像只關注授業解惑了,忘了傳道了,什麼是道。道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於至善啊,發揚正大光明的品德,達到至善至美境地嗎?我經常問同學們,你們學習為啥,學習使我媽快樂,我媽快樂,全家快樂。乖乖,是不是跑偏了。
而且,就拿學習來講,是真的孩子們不喜歡學習嗎?還是我們的教育方法有問題。比如,大家都知道詩詞的美好,可對於詩詞,我們往往是怎麼教學的,死記硬背,寫錯一個字,罰多少遍,這樣子孩子能不討厭詩詞,甚至討厭李白杜甫蘇東坡嗎?不過,孩子們不討厭屈原,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屈原好歹還帶來三天假期呢,還有粽子吃呢,而孩子們從李白杜甫身上看到的就是被背誦帶來的支配。
其實,教育,不能那麼卷。鮑鵬山老師有句話說的好,現在社會我們的孩子餓死的可能性很小,但如果沒有豐富的精神世界,沒有百折不撓的韌性,那很可能躺平擺爛,甚至很容易抑鬱的。什麼是教育呢,就是多帶著孩子去讀書,尤其沒有那麼目的的讀書。當孩子有了豐富的精神世界了,有了書中那麼多積極正能量的指引,不管生活如何,他還是可以始終積極向上的~
說到這裡,我想起八九十年前陶行知先生辦學了,陶行知先生在重慶的育才學校,招了大量貧苦流浪兒和烈士遺孤,他們甚至有時候飯都吃不上,可是當他們得到救助時,至少還要擠出五分之一的資金用來買圖書,甚至還建設了自然館,科技館等。而他們的那時候還沒有雙減,但他們只是上午上課,下午喜歡文學的去讀書探討,喜歡繪畫的去寫生,喜歡音樂的去採集民歌,每周至少還要拿出半天時間去幫助周邊農民干農活,教貧困孩子識字等等,就這麼個二百人的學校,培養出非常多的人才。所以,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們教育孩子要注重孩子身心全面成長,不能只關注成績學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