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的時候,與好久沒見的朋友約在河西金鷹喝咖啡,聊起孩子的事,他們家孩子上小學三年級,因為夫妻倆之前是自駕愛好者,喜歡遠足,倆人也是因為在西藏和尼泊爾時結緣認識。小孩繼承了他們夫妻倆的基因,平時喜歡運動多一點,而近一段時間以來,孩子回家抱怨每天在教室待的太久,課間活動,老師也不讓出去玩。這個朋友就主動跟老師打了電話了解情況,老師反饋是擔心孩子小,跟高年級的孩子發生磕碰或者不小心受傷不好給家長交代。朋友跟老師溝通,別人家孩子她管不著,課間活動的時候,放他們家孩子在校園裡走走,正常活動受傷他們也理解。
筆者從事體育這一行多年,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儘管大部分問題我也無法給出答案。如玩橄欖球、踢足球等運動比較激烈,對抗性強的中國小孩相對比較少?或者為什麼中國在乒乓球、跳水、羽毛球等個人項目上成績比較好,而足籃排等集體項目上成績很差(女排實屬個例)。仔細想想從小接受的教育,尤其是體育,可見一斑。筆者嘗試從三個方面考慮
升學第一。無論是教育局、學校、老師,還是家長學生,都把順利升入更高學府作為第一目標,因此把各方大都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與升學密切相關的主課上,搶佔體育課是主課老師至今不變的主要課題。幸運的是體育課也逐漸從與升學絕緣到邊緣,進而成為升學潛在優勢。
認知不足。雖然周朝貴族教育體系中的「六藝」即重視體育教育,正如《周禮·地官司徒·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射與御就是廣義的體育類教育。在20多年前,筆者上的母校晉城一中就提倡「7+1>8」,要求學生按時早操、課間操,即使高三了體育課、音樂課也照上不誤。每年的校園校運會,單獨的籃球、足球大賽,以及從學校至白馬寺的越野跑,高一至高三各班正常參加,那個時候我們的成績還相對一般。聽說現在更狠了,每年要組織一次徒步40多公里的活動,而現在的成績是更牛了。陽光體育運動從2007年起,推行16年之久,而近年來國家又在全面推行「體教融合」,即將開幕的全國首屆學生(青年)運動會就是一個例證。
對意外的恐懼。之前,國內外均發生過多起在校園內,包括學生在參加正常體育運動時意外受傷甚至猝死事件,少部分家長或親屬因為子女尤其是獨生子女的意外離世而不能不願不想接受,而過分過度追究學校或老師的責任,進而在許多師生心中留下陰影,為避免被此類意外事件所傷,很多老師和學校乾脆直接放棄體育課。這類原因就是我朋友小孩不能在課間10分鐘離開教室的原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甚至只是杯弓蛇影。
孩子的正常成長,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和適當的指引,包括學校的、家庭的、社會的。尤其是前兩者至關重要,相對可控。而這期間,老師和家長的責任,責無旁貸,不能推卸或不擔當。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老師們也大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學有所成,桃李滿天下。天下所有的父母和老師,目標都是一樣的。
但是,運動相對靜止而言,肯定更容易受傷。我們不能只期待美好的結果,而不願意承擔一點點風險。大家都看得到谷愛凌的優秀,但是多少家長敢於去承擔那樣的風險。
所有人的成長和成功,都離不開家長和老師的互信和堅持。家長相信老師的素養,也要與老師共同面對和承擔該有的責任,理解老師的艱辛與不易;而老師也要堅持自己的職業操守,將老師當做一份神聖的事業而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甚至僅僅為錢而工作。
課間10分鐘,很短,但很重要。
體育運動有風險,很低,更重要是值得冒險。
我是賽會哥,專註大型綜合性運動會規劃、籌備與運行將近20年,希望能得到您的關注和支持,有機會能持續為您分享奧運會、亞運會等重要賽會的台前幕後故事。
#為什麼課間十分鐘越來越安靜了##陽光體育##體教融合##學青會##家長曝小學課間10分鐘不許下樓##新華網評中小學「課間圈養」現象##學校不許學生課間出教室是在怕啥##教育##聊聊孩子教育##教育那些事##教育頭條##體育##運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