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班一共20個同學,大學畢業10年之後,真正還在從事本專業(舞美設計)的同學已經寥寥無幾,大部分同學已經改行。
當然,也有的同學在做著設計方面的工作,例如,室內設計和平面設計相似的工作。
有意思的是,我今天看了一個視頻,說的是董明珠質疑北大法學碩士生賣米粉的事情。
董明珠評論說這是對於中國教學資源的浪費:中國現在目前的情況最缺的就是人才,而國家花了這麼多錢和資源,好不容易培養一個法學的碩士生出來,而你卻轉身去賣米粉。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網路上炒的比較火的一個例子,那就是一個北大中文系的大學生回家買起了豬肉,雖然他後來也創立了「一號豬」這個品牌,但是質疑他的人連年來一波接著一波,隔一段時間就要拿出來說事。
別人的情況我們不是很了解,但是我可以分析一下我自身的情況,其實為什麼要轉行是有很多的因素的。
首先是個人的情況,那就是對於專業的不感興趣,覺得自己的性格根本就不適合這個行業;其實就是這個行業很容易就達到一個天花板,除非你自己做老闆,不然年紀到了35歲左右,公司不炒你魷魚,你自己都會感到跟一群年輕人一起加班會越來越力不從心。
還有的同學轉行,可能是在其他行業有熟悉人帶,這樣的話比自己單打獨鬥不知道要少奮鬥多少年,有的家裡有錢的直接就投資做起了生意。反正每個人的轉行都有種種的原因,目的都是為了一個更好的前程。
當然這個時候如果有人跳出來,指著你的鼻子說你浪費了國家這麼多資源而你卻選擇了其他行業,這是巨大的浪費!
我除了不爽,心裡也有不服!
如果國家剛剛改革開放,有人這麼說也合情合理,國家基於發展的戰略,那時候什麼人才都缺,彷彿就是在跟時間賽跑,所以國家也很有預見性的出台了大學生和中專生都有專業分配,雖然有些人不一定喜歡自己的崗位,但是國情已經決定一切。
而如今,國家改革開放幾十年之後,各個崗位的人才都已經有了,允許市場的擇優上崗,人才的自然流動,這是市場經濟的自然發展規律。
當然董明珠說的也有一定道理,我想這也涉及到我國的教育制度面臨的一個問題,到底是如何才能夠真正徹底的去挖掘一個人的興趣和潛能,並且讓他在將來從事的專業中如魚得水?而不是一畢業就轉行或者是工作幾年之後才發現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
當然有人就提出來一個解決方案,說大二的時候去工廠或者公司實習一年,回來再選擇自己的專業,因為你在一年實習的工作中,心中一定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了。
這至少相比還沒有上大學就填報自願專業來說,多了一次根據自己興趣和自身情況的選擇。
社會如何最優化的利用人才?我們個人又如何將所學知識貢獻這個社會?這個問題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