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孫暘 通訊員 曹政
「他們可以擋住天上的太陽,卻無法抵擋民主的光芒!」3月22日晚8點,夜幕降臨,河南省團校的校園裡熱鬧非凡。一襲射燈照亮辦公樓前的台階,身著長衫的「李大釗」振臂一呼,眾人齊喊「工人萬歲」,聲浪陣陣,響徹夜空。
時長6分多鐘的劇《醒》,就此落幕。李大釗的扮演者,團許昌市委組宣部部長吳柯,熱淚盈眶,心中的激動之情難以抑制,「彷彿真的回到了那個覺醒年代」。
一幕幕身臨其境的經典演繹,濃縮百年黨史,激蕩人心。在全省共青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能力提升培訓班上,河南省團校以「行走百年經典——『劇』變之夜」為主題的「戲劇團課」,解鎖團幹部學習培訓「新密碼」,為做好新時代背景下的青年工作注入源頭活水。
在這場「沉浸式」實踐教學中,近百名學員依託省團校內6處紅色地標作為展示舞台,以百年黨史中紅色經典為素材,自編自導自演了6幕短劇,分別是《醒》《光》《聚》《民》《堅》《燃》,重現了李大釗在鄭州工人夜校授課、知識青年心向延安、焦裕祿書記心繫百姓、紅旗渠「青年洞」、當代青年建功新時代等故事。
「我是焦書記經常坐的藤椅,你看看我渾身上下,千瘡百孔,有一處是好的嗎……」「我是焦書記的鋼筆,被書記的《幹部十不準》不知道得罪多少人了……」
校園裡的念焦桐旁,一把藤椅、一件雨衣、一支鋼筆、一輛自行車開始了「對話」,他們「抱怨」主人、心疼主人,見證著主人為蘭考百姓謀幸福的嘔心瀝血。
這是第三幕劇《民》。對話間,一位為黨為民鞠躬盡瘁的形象赫然呈現,最後「焦書記你在哪裡」的齊聲呼喚,讓人動情不已。
「演完那一刻,我眼角濕潤了,團隊夥伴表演時相互之間的情感烘托,讓我感受到一種衝擊力和震撼力。」「藤椅」扮演者、團漯河市委副書記田昊揚說,這種方式既新穎又抓人心,讓我更加深刻感受到了焦裕祿精神的偉大,也更加堅定了不忘初心、勇毅前行的青春鬥志。
在第五幕劇《堅》中,紅旗渠青年洞的修建場景躍然眼前。即將在洞里舉行婚禮的鐵姑娘鳳蘭和青年突擊隊員李繼紅,許下誓言:「青年洞不挖通,俺們不回家!」不料,山洞塌方,吞噬了李繼紅等人的年輕生命。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張運仁!」「到!」「吳祖太!」「到!」
每一次回應,鏗鏘有力,是青春的迴響,是歷史的定格。「一聲比一聲高,那種青春激昂的狀態讓我渾身一震,好像真的置身那段歷史中。」鳳蘭的扮演者、團商丘市委新媒體中心的韓岩娜激動地說,這次體驗讓我看到了這些青年建設者其實普通又平凡,也有兒女情長,但恰好印證了那句話,「偉大出自平凡、平凡孕育偉大」。
團長葛市委副書記趙行也通過「戲劇團課」的體驗找到了青年工作的「新法寶」:「我們正在籌備舉辦青年理論宣講大賽,這種沉浸式演繹,也是做好科學理論青年化闡釋的很好途徑,我們會嘗試著用到實際中,讓活動更出色、更有成效。」
短短几十個小時,學員們經歷了最初的抵觸、驚訝,到通力協作、完美謝幕,這一過程讓團鶴壁市委副書記田昕深刻感受到偉大精神穿越時代而來的耀眼光芒,他要把這種形式帶回去,為做好新時期共青團工作繼續增光添彩。
河南省團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打造「戲劇團課」是團校為了持續深化改革,提升團幹部理想信念教育,將團干培訓與應用戲劇進行跨界融合的一次創新嘗試。以百年黨史、青運史為教材,團校教師變身編劇和導演,帶領學員以「劇中人」的視角深入學習黨史,把革命英雄人物的信仰追求、頑強意志和家國情懷進行全新解構和全情演繹,不僅對學員理想信念有更強的引領力、塑造力,也為他們做好新形勢下黨的青年工作帶來更多啟發和思考。下一步將繼續完善打磨教學內容,發揮教育戲劇獨有的育人功能,探索其與青年工作的結合點,進一步提升培訓工作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