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池共青團
貴池青年聚集地


2020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指出,學生欺凌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一方蓄意或者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路等手段實施欺壓、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傷害、財產損失或者精神損害的行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校園欺凌是一種在學齡兒童中發生的、違背他人意願的攻擊行為,這種行為往往伴隨著實際或認知到的權力不平衡,會在一段時間內反覆發生或有反覆發生的可能性。
面對如此嚴重的欺凌問題,班主任和老師能為學生做些什麼呢?
首先,要了解學生受欺凌後的「求助信號」來發現班級中的「被欺凌者」:
信號1:容易緊張
當一個學生突然開始多了很多的小動作,例如咬指甲、臉抽搐、愛哭、口吃等,這個學生可能就是遭受了欺凌,正是因為心裡的強烈不安,讓他時刻保持高度緊張的狀態,所以他會不自覺地做出小動作。
當然做同等小動作的學生很多,需要老師們逐一辨別。學生們受到欺凌後,是不會主動告訴老師的,所以需要老師們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去明察秋毫。
信號2:害怕上學
一個正常上下學的學生,突然開始遲到、早退、曠課,這是受到欺凌後最正常的表現了,遲到、早退都是因為害怕,為了避免再次遭受欺凌,甚至於用曠課來避免。對於這類學生,老師們不應該用道德紀律來看待一切,因為他很可能是遭受了欺凌。
信號3:身體有傷
比較嚴重的欺凌(暴力)比如扇耳光、拳打腳踢、罰跪等行為,都會在被欺凌者身上留下痕迹,只要認真觀察就能及時發現。
信號4:丟三落四
學生丟三落四的,一會兒找不到文具,一會兒找不到書本,他很有可能是遭受欺凌的孩子,因為欺凌者會把他書本給藏起來,或者扔了。當我們看到有些同學的文具或者書本出現了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很有可能他被欺凌了。
信號5:討論和嘗試自殺
每一年都有一些自殺或者自殺未遂的學生。在出現這類現象之前,孩子很可能跟人討論過,或者異常關注這方面的事情。班主任此時要明白,他可能是遭受了欺凌,心理想不開。還有一類學生正相反,他遭受欺凌,就開始欺凌比他弱小的學生。教師們對這兩類學生一定要給予重點關注,避免悲劇出現。
信號6:情緒易怒失控
被欺凌者往往四面楚歌、如驚弓之鳥,情緒處於不穩定狀態,易激惹、易失控。這既是受欺凌的標誌,也是被欺凌的高危人群。
信號7:出現攻擊行為
這裡的攻擊行為往往是被動保護和防禦,但從結果上看似乎在破壞紀律,實為忍無可忍奮起還擊,老師要明察秋毫,分辨是非。

除此以外,班主任和老師還要掌握班級中容易遭受欺凌的學生的信號特徵,來幫助「潛在受欺凌者」,預防欺凌發生。
特徵1:看起來弱小的孩子
弱小的人總是容易遭受欺凌,所以班主任需要對以下五種學生要重點關注。
1.乖寶寶類型學生。這類學生缺乏安全感、容易焦慮、很安靜、很順從的,是潛在的遭受欺凌的孩子。
2.在被欺負的時候有哭泣、喊叫、退縮等應激反應的學生。這樣的學生很容易招惹別人對他的欺凌,因為他這種反應方式會使欺凌升級。
3.家境貧困的學生。貧困本身就會導致學生自卑、不合群、形單影隻。如果班級氣氛不良,家境貧困的學生就很容易成為受歧視與欺凌的對象。
4.有點消極的學生。他們對自己和環境都持負面看法,這類學生人際關係較差,遭受欺負也沒人知道,所以很容易遭受欺凌。
5.天生有一些「缺陷」的孩子。這裡的「缺陷」也不是真正的缺陷,可能僅僅是一眼大、一眼小或者臉上有塊記,這兒有塊大痦子,就是因為跟別人不一樣,就有可能被人關注,被人欺凌。
特徵2:自卑的孩子
有的學生極度自卑,覺得在學校中沒有什麼親戚朋友,也沒有什麼人可以支持他,覺得自己被欺負是自己的錯,也不知道怎麼去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的學生自己就很討厭自己,他們非常容易吸引欺凌者對他進行欺凌,如果班級里有這類學生,那他很可能就是一個受欺凌者。
特徵3:溝通能力差的孩子
溝通能力很差的學生因為言不由衷,詞不達意,常常連告狀都不會,都沒有辦法把準確的情況報告出來,所以欺凌者更青睞欺負這樣的學生。對此,老師一定要留心多關注這樣的學生,因為他們都是潛在的被欺凌者。
特徵4:特殊兒童
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是指生理或心理發展的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明顯偏離普通兒童的發展水平,有特別的學習或適應困難的兒童。即使受到欺凌他們多數也不會主動求助,因此要求老師給予特殊關照。也可以嘗試請班幹部輪流管理,及時制止。並且,在發現欺凌事件後,要響應強制報告制度幫助抑制二次欺凌和惡果的發生。


為及時有效懲治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2020年5月,最高檢、國家監察委員會、教育部、公安部等九部門印發《關於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的意見(試行)》,明確:公職人員、密切接觸未成年人行業的各類組織及其從業人員,在工作中發現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不法侵害以及面臨不法侵害危險的,應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舉報。
然而校園欺凌的預防與干預工作遠不止以上內容:
校園欺凌事件中
學生應認識到:欺凌是對人權的侵犯,是一種錯誤行為。當與同伴發生衝突時,不應採取欺凌行為,而應採取溝通、協商等方式解決矛盾;當看到欺凌現象發生時,應及時制止或干預,比如通過報告老師,請老師出面解決的方式來防止欺凌行為的惡化;當自己遭遇欺凌時,應採取相應策略使自己受到的負面影響減到最小,同時應積極取得學校、社區等機構的支持和幫助。
學校方面應制定完善的校園欺凌和處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園欺凌事件處置預案,明確相關崗位及預防處理校園欺凌的職責,履行管理與監督的義務。學校也應與學生家長進行及時溝通,以促進家校雙方對「校園欺凌」現象的有效應對。
學生的家長應與學生進行定期溝通交流,讓孩子獲得安全感與信任感,尤其在欺凌現象發生後,被欺凌者的家長應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和心理狀況,及時進行心理溝通與思想疏導,減少孩子的厭學與心理恐懼。


編 輯 |盧敏
校 對 |王藝君
審 核 |桑珂
終 審 |葉萌
來 源 |「中國教育幹部網路學院」微信公眾號
聲 明 |文章部分圖文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