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與家長溝通中聽說了這麼一件事。
初一的一個班級家長通過年級家委會集體罷免班主任,原因是該班主任非主科老師。
家長認為班主任應該是語數外老師擔任,而此班主任為地理老師,非常年輕不說還管得太嚴太細。
放學後還盯著孩子做作業,影響了家長接孩子。
原話是:一副沒有當過班主任的樣子,把孩子當成幼兒園的小朋友在管,絲毫沒有經驗可談。
否認的背後,是來自於副科和年輕的片面認知。最終校長迫於無奈更換了班主任。
但後面的事態並未如家長期待的那樣發生改觀。新接手的班主任一看這架勢,就明白這個班的家長不好惹,索性當起了老好人。
每天以打太極拳為目標,既不指岀孩子的問題,也不落地家長的訴求,只求天下太平。
沒過兩周,很多家長反應過來,開始懷念原來的班主任。又向學校遞交了建議訴求……
這樣的事並非只是個案。只區別在於事情的發展不同。
據調查孩子入學,九成以上的家長將目光鎖定在學校給班級配備什麼樣的老師;孩子能不能遇到好老師;低年級到高年級交接時教師陣容的變化等。
很多家長提前開始琢磨,能不能挑老師?能否進教師陣容實力最強的班?年級組長帶哪個班?班主任年輕還是年長?有沒有豐富的教學驗?……這些都已經成了家長們的普遍心態。
作為家長,這些想法是一點錯誤都沒有,畢竟孩子承載了家庭的希望。能為孩子找到稱心的好老師也是每位家長的責任。
我們先聊聊學校的真相。學校配備教師的一般規則有哪些。
首先需了解的真實情況是:
其一,任何一所學校都無法配備出讓所有家長都滿意的教師陣容;
其二,就算一個班裡配備的老師是全明星陣容,也會有孩子或家長不喜歡的老師。
學校和社會上的企業其實是沒有區別的,最多是文化屬性不同而已。
學校在配備教師陣容時,既要考慮適合班級學生的整體特點搭配班子,又會兼備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鍛煉。
不同班級的孩子特點不同,教師搭配自然會不同。
從專業成長的角度,學校配備常見的組合方式有三種:
第一種:專業強弱組合。
如: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的師資配置,搭配方式普遍為:一門學科帶頭人+ —個教學水平穩定的老師+ 一個正在成長的新老師。
這種搭配在資歷和教學經驗上形成互補。通常,既不會有三強組合,也不會有三弱組合。
這種專業上的強弱組合是學校普遍採取的方式。既保障了學生的利益,不會厚此薄彼,又能促進教師隊伍的成長,關注到了年輕教師的成長和發展。也有利學校的師資儲備。
第二種:教師優勢組合。
每位老師的性格和教學風格大致有四類型:
一嚴厲型:這類老師有較強的控班能力、 注重集體榮譽感,對學校各類活動都非常上心;
二溫和型:這類老師有較強的親和力,有耐心,能理解、寬容孩子的錯誤,非常善於從孩子角度看問題;
三細膩型:這類老師細緻周到,處理問題縝密,注重細節,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有預判能力;
四粗放型:有這個特點的老師多見於兩個極端,一端是經驗豐富的資深老師,他們經驗老道、敢放手,善於給孩子自主發展的空間;另一端是老師則缺乏經驗,處理問題簡單粗暴,手忙腳亂毫無章法。
那麼什麼風格的老師組合才是合適的?
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
學校一般會尊重年級主任或教研組長的意見,從互補協同的吻合度、同事關係的融洽度、學生特點等,針對性等角度組合。
第三種:循環機制組合。
這是目前學校正在積極探索的主要趨勢。循環機制包括大循環和小循環兩種。
大循環是指從開始一直帶到畢業。好處是每個老師對每個孩子都很熟悉,有利於發現孩子的潛能規避盲區。
對老師的好處是,能在系統思維和孩子成長規律上理解得更深刻,有利於自身的專業成長。
小循環是指階段性分年級的循環。一般能起到輔助或補充作用。
因為有些老師確實是無論是性格還是教學風格,都特別適合某一學段的教學。
孩子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不同 ,為了更好地教學,這部分老師會在自己適合的年級段循環,同樣有利於老師的專業成長。
了解完這些學校真相,你就知道學校是有自己管理特色和搭班方式。
既有效發揮了每個老師的特色,也考慮到孩子的整體特點,將老師和孩子的吻合度放在首位。
所以,比起到處盲目打聽好老師、好班級,要求學校給孩子配備全優教師,更建議家長做好師生之間的橋樑,讓孩子喜歡上每一位老師。
據統計,學生喜歡哪個老師就會喜歡某個學科。
家長在師生關係的構建上通常會帶有誤區。
比如拿這個老師的短板和別的老師的長板比較。
常聽到的有,「我聽說那個班的數學老師特負責」、"我們班語文老師沒有隔壁班的好,抓得緊」、「我班的班主任太年輕」、「我班的班主任年齡太大,思想僵化」……
反正是別人的好。
還有家長直接把對老師的負面評價轉述給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說老師不好。
比如跟孩子說"你們語文老師給我說,你總寫錯別字」、"你們數學老師脾氣太臭,我不喜歡」等。這些都會對孩子產生暗示效應,影響孩子和老師的關係,對孩子學習非常不利。
家長的這種行為, 對任何一方都沒好處,最直接傷害的就是孩子。孩子一直處於家長老師的消耗戰中, 師生關係的和諧化完全被破壞。
注意,家長要做的不是去改變老師,而是讓你的孩子喜歡上每一位老師。
聰明的家長懂得積極主動和每位老師溝通。
老師也會因此關注到孩子,和家長建立溝通。
如果遇到換老師的情況,先不要著急。首先最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變化。
教師陣容的變化很容易讓孩子沒安全感, 孩子需要時間來適應。這時家長要把重點放在主動和新換的老師建立聯繫,溝通一下孩子和家庭的基本情況,真實呈現孩子的優勢和不足。
與老師取得溝通後,有一個細節務必重視。就是主動詢問老師喜歡的溝通方式,是微信、見面、還是其他方式交流。
班級換老師,不僅孩子需要適應期,老師也同樣需要。這麼做也是在幫助老師消除不確定感。家長也能迅速了解不同老師的性格特徵。
最後靜姐想說,沒有一個老師不想當好老師,也沒有一個學生不想當好學生的。愛子心切固然能理解,但方式方法定當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