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津實驗中學李延軍
有這樣一道題:
《竹節人》一文語言特色鮮明,試結合文章任選一個角度進行賞析。
這樣的語言賞析題在大大小小的語文測試中經常出現,而很多孩子們或是老虎啃天,無從下嘴,或是答非所問,不得要領,或是少東缺西,要點不全,白白地丟兵棄甲,無法問鼎中原。
怎麼做這類題呢?
筆者認為賞析語言必須要在自己的大腦里裝得下「語言特色有哪些」才能在大腦這個「倉庫」中提取出來。
語言特色有哪些呢?查閱各種資料,說法不一,我概括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清新,就是不落俗套。
如老舍先生的《草原》,開篇寫初入草原所見秀麗風光:「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血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作者運用精妙的比喻,動靜結合的手法,把千里之碧的草原寫的精美而多情,而且還不俗氣,這就是老舍先生語言清新的特點。
質樸,就是不加修飾,平易近人。
我們還是以老舍先生的《草原》為例:「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放。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一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族"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這兩段文字,運用紀實的描寫,不事雕琢,就表達出草原人民的淳樸、熱情和各民族間的團結、友愛。
絢麗,就是文采飛揚。
我們以紀伯倫的《花之歌》為例:「我是大自然的話語,大自然說出來,又收回去,藏在心間,然後又說一遍……
我是星星,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
我是諸元素之女: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成長,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予死者最後的祭獻。
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群鳥一起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芬芳馥郁。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察看;我醒來時,白晝的那隻碩大無朋的獨眼向我凝視。
我飲著朝露釀成的瓊漿,聽著小鳥的鳴囀、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為我鼓掌。我總是仰望 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我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而這些哲理,人類尚未完全領悟。」本詩運用奇特的想像,絢麗多彩的辭藻,描繪出了失意時不顧影自憐,得意時不孤芳自賞積極向上的花的形象。
簡潔,就是言簡意賅,不拖泥帶水。
如我們敬愛的毛澤東主席寫的《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詩中「逶迤」與「細浪」,「磅礴」與「泥丸」「暖」與「寒」,開頭的「只等閑」與結尾的「盡開顏」等,可謂字字珠璣,凝鍊無比,改一字也不可。
含蓄,就是意在言外。
幽默,就是運用大詞小用、誇張、比喻、歇後語方法等使語言有趣。
生動,就是多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格,把人或事或物寫出來,讓人具體可感。
多用短句,就是多用簡短的詞句,來渲染一種氣氛。
「含蓄」「幽默」「生動」「多用短句」這四種語言特點的精妙之處在哪兒呢?下面我們結合范錫林先生寫的《竹節人》來體會一下:
我們小時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個人做了一件新鮮玩意兒,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風靡全班,以至全校。
有一段時間,我們全迷上了斗竹節人。
把毛筆桿鋸成寸把長的截,這就是竹節人的腦袋連同身軀了,在上面鑽一-對小眼,供裝手臂用。再鋸八截短的,分別做四肢,用一根納鞋底的線把它們穿在一起,就成了。鋸的時候要小心,弄不好一個個崩裂,前功盡棄。
那一段時間,媽媽怪我總是把毛筆弄丟,而校門口賣毛筆的老頭則生意特別好。
教室里的課桌破舊得看不出年紀,桌面上是一道道豁開的裂縫,像黃河長江,一不小心,鉛筆就從裂縫裡掉下去了。
而現在,這些裂縫正好用來玩竹節人。
仔細想來,那個發明這竹節人的傢伙,准也是坐這種課桌長大的。
把穿著九個竹節的鞋線嵌入課桌裂縫裡,在下面一拉緊,那立在裂縫上的竹節們就站成一個壯士模樣,叉腿張胳膊,威風凜凜,跟現今健美比賽中那脖子老粗、渾身疙瘩肉的小夥子差不多。
將鞋線一松一緊,那竹節人就手舞之、身擺之地動起來。兩個竹節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鬥了,沒頭沒腦地對打著,不知疲倦,也永不會倒下。
有時其中一個的線卡住了,那「鬥士」便顯出一副獃頭獃腦的傻樣子,挺著肚子凈挨揍。
竹節人手上繫上一根冰棍棒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孫悟空,號稱「齊天小聖」,四個字歪歪斜斜刻在竹節人背上,神氣!
找到兩根針織機上廢棄的鉤針,裝在竹節人手上,就成了竇爾敦的虎頭雙鉤。把「金鉤大王」刻在竹節人的胸口,神氣!
用鉛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鐵絲系一綹紅絲線做一柄蛇矛,給那竹節人裝上,再挖空心思取一個更威風、更嚇人、叫得更響的名號。
破課桌,儼然一個叱吒風雲的古戰場。還有同學別出心裁,想技高一籌,給竹節人粘上一個橡皮擦雕成的腦袋,做一套紙盔甲。一有機會,便得意揚揚招呼大伙兒來觀摩。誰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沒打幾個回合,那粘上的腦袋連盔甲被它自己手裡的大刀磕飛了,於是對方大呼勝利。
其實,竹節人的動作壓根兒不由扯線人做主,那不過是在竹節間的線一緊一松間的胡亂聳動而已,可看上去,卻挺像是那麼回事。
下課時,教室里擺開場子,吸引了一圈黑腦袋,攢著觀戰,還跺腳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熱鬧。常要等老師進來,才知道已經上課,便一哄作鳥獸散。
上課了,意興依然不減,手痒痒的,將課本豎在面前當屏風,跟同桌在課桌上又搏將起來,這會兒,嘴裡不便咚鏘。
偏偏後面的同學不知趣,看得人了迷,伸長脖子,恨不能從我們肩膀上探過來,被那虎視眈眈的老師看出了破綻。
老師大步流星走過來,怒氣沖沖伸手一拂,「屏風」頹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無遺。不消說,費了許多功夫做出來的,建立了赫赫偉績,鏖戰猶酣的兩個竹節人被一把抓去。
下課後,眼巴巴看別的同學重新開戰,玩得歡,不禁沮喪得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辦公室窗戶下的冬青叢里轉悠,希望老師能像往常一樣,把沒收的東西扯散了,隨手扔出窗外。
蹲著身子,瞪大眼,可一無所獲。正悻悻然準備離去,卻見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我也湊過來,一探頭,咦,看見了什麼?
只見老師在他自己的辦公桌上,玩著剛才收去的那竹節人。雙手在抽屜里扯著線,嘴裡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一點兒也沒注意到我們在偷看。
他臉上的神情,跟我們玩得入迷時一模樣。
於是,我跟同桌相視一笑,雖兩手空空,但心滿意足,輕手輕腳地溜了。
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喪化為烏有。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欣賞《竹節人》的語言特色:
語言婉曲,意在言外。如「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喪化為烏有"一句,言外之意是「我們」看到老師玩竹節人那專註的神情,跟「我們」一模一樣。這讓「我們」感受到老師與「我們」志趣相投,心靈相通,內心感覺到喜悅、滿足與自豪,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喪自然就沒有了。
大詞小用,誇張幽默。如「赫赫偉績」「鏖戰猶酣」等詞語,都是大詞小用,突出表現遊戲的樂趣,增加了語言的幽默效果。
多用修辭,生動形象。如「常要等老師進來,才知道已經上課,便一哄作鳥獸散」,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孩子們比作「鳥獸」,一鬨而散,生動幽默,十分逼真。
短句連用,營造氛圍。如文章中「黑虎掏心!泰山壓頂!雙龍搶珠!咚鏘咚鏘咚咚鏘!咚咚鏘!」作者連用五個短句,五個感嘆號,以及運用「咚鏘」等擬聲詞,營造出了一種緊張、激烈的氣氛,突出表現了孩子們玩竹節人的熱鬧場面。
文章的語言特色還有「準確、豪放、婉約、多用長句」等等,這兒不一一贅述。
值得一提的是,答題須要按一定的模式,否則就有可能漏了得分要點。語言特點的一般模式是:語言特點是什麼,舉例子一到二個,從內容和結構上說一下作用(有的先說表面上的含義,再說深層含義),體現了文章語言的什麼特點。我們還是以《竹節人》為例:
題:《竹節人》一文語言特色鮮明,試結合文章任選一個角度進行賞析。
答:語言含蓄,意在言外。如「那一段時間,媽媽怪我總是把毛筆弄丟,而校門口賣毛筆的老頭則生意特別好。」這句「我們」的毛筆都用來做竹節人了,因為做得多,所以毛筆就「丟」得多,賣毛筆的生意當然就好了。兩相對比,顯示出「我」的竊喜與得意。從側面表現「我們」對竹節人的迷戀,也表現了兒童的頑皮可愛,體現了文章語言的含蓄性。
需要強調的是:文章的語言特色,一定要結合全文來體會而不是斷章截句。(注:圖片:網路;參考資料:《教材全解》和《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