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路 侵權必刪
養育孩子的道路上,充滿了困惑以及各種取捨和選擇,但不管存在什麼問題,我們最終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獨立自主且優秀的孩子。
但把孩子培養優秀之前,這過程中離不開為人父母對於孩子的用心教導和以及正確的引領。
看完央視熱播劇《大考》,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劇中的這5對父母,他們分別不同的教育方式。
讓我意識到,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做的這5件事,將會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
1.
生而不養,只顧賺錢
電視里雯雯是一個乖巧聽話學習又好的孩子,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要去武漢做生意。
就把年幼的雯雯留給奶奶帶,等生意好的時候,他們又迎來了二寶霖霖,要做生意又要照顧二寶。
就沒多餘的精力在照顧雯雯,索性一直讓雯雯和奶奶待在老家,直到奶奶去世,雯雯開始獨立生活。
雯雯自小跟著奶奶,額外懂事,過年爸爸媽媽不能回來陪她過年,她就安慰自己,說爸爸媽媽在外面也不容易,要賺錢養家,就沒辦法陪她。
為了讓父母少操心,她從來都是只報喜不報憂,什麼事能自己解決的就自己解決,哪怕是家裡來小偷。
害怕得不行,她也沒有告訴媽媽,而是求助村委會幫忙,生病發燒也是,她明明害怕得新冠。
但在接到媽媽電話時,她卻平靜地說,沒事,並讓媽媽照顧好自己,但掛了電話,就求助老師。
但雯雯的懂事和乖巧,並沒有換來媽媽的理解,特別是雯雯媽偷看雯雯手機,發現老公得新冠時。
還抱怨雯雯不告訴她,又說一家人沒有信任感,還說家裡有小偷了,那麼大的事,也不告訴她。
又說雯雯跟誰都不親,太獨了,雯雯聽到後,徹底爆發。
說,為什麼獨,是獨立的獨,還是孤獨的獨?投石問路,我是那塊石,拋磚引玉,我是那塊磚。
聽到雯雯這些哭訴時,雯雯在鏡頭裡哭,我在鏡頭外面哭,因為這段控訴真的太戳人心了。
特別是雯雯後面又說,你們生下我,不再身邊照顧我,讓我和奶奶相依為命,奶奶去世後,你們只開心賺了錢,能讓霖霖去武漢上學。
你們何曾想到過我,我時常告訴自己不要嫉妒,她是我妹妹,可是你們滿心滿眼都是妹妹時。
我嫉妒了,為什麼同樣是你們的孩子,為什麼她可以過得那麼甜,我卻要過得那麼苦呢?
雯雯的這段傾訴,不僅敲醒鏡頭裡面的媽媽,也敲醒了鏡頭外,二胎家庭以及只顧賺錢的父母。
我們是否為了二寶疏忽了大寶,我們是否只為了賺更多的錢,缺失了孩子的童年以及陪伴。
作為父母,我們時常責怪孩子不聽話,叛逆,內向、太獨立、太內向、太膽小、太冷漠。
卻不曾思考,孩子為什麼這樣,只知道指責孩子,就像劇中的雯雯媽,她責怪雯雯太獨立。
什麼事情都不告訴她,她不曾想過,是他們長期對孩子的忽視,才導致孩子獨立以及太懂事。
殊不知,獨立的另一面是因為長期缺乏關愛和陪伴,懂事是因為,她總是顧慮別人,忽視自己。
但孩子的這種獨立、這種懂事,不是真正的懂事,而是一種苦中帶澀,心理學上,稱這種過早懂事的兒童,叫他們為「催熟兒童」。
催熟兒童,過早地早熟、懂事、他們好比被催熟的西紅柿,外表是紅的,但內心卻是苦澀的。
過早獨立的孩子,早早學會了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從而開始忘卻自己也需要關心和愛護。
特別是懂事的孩子,總會用懂事的外表包裹自己,去迎合別人,從而忽視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長大後,這類孩子要麼懂事的讓人心疼,要麼叛逆的要命,要麼成為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但不管是哪一種,對於孩子的成長都是莫大的傷害,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和命運。
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曾說:
十年以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2.
不控制,給孩子尊重和選擇
劇中吳家俊的媽媽董碧華就是典型的控制性媽媽,家俊從小喜歡動漫二次元,所以高考也希望考藝考。
但家俊媽媽卻以為孩子好為由,一次次監督偷窺、甚至把房門索弄壞,來監督兒子學習。
只為讓孩子能跟她的規劃和安排走,好讓孩子可以考上重點大學,將來可以有一個好出路。
她自以為,自己為孩子好的行為,孩子卻一點都不認可。
開始時,家俊還能忍,直到媽媽把他的畫撕掉,他終於忍無可忍,徹底怒吼及頂撞媽媽,說,你怎麼可以那麼惡毒,連後媽都不如。
可想,從小捧在手心愛的孩子,一心為孩子的媽媽,聽到孩子說出這麼傷人的話,心裡有多崩潰。
在崩潰邊緣,媽媽怒刪了家俊巴掌,也是這一巴掌,徹底激發了家俊叛逆之火,開始離家出走。
出走時,還堅定地告訴媽媽,如果不讓他藝考,他就不回來了。
劇中家俊媽媽,一次次用權威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走,結果孩子不僅沒妥協,還破壞了親子關係。
圖片來自網路 侵權必刪
不過,好在爸爸是清醒且尊重孩子的,一直勸說家俊媽媽,他們才恢復了原先的親子關係。
但家俊爸爸這段話值得我們深讀:
就算我們什麼都替孩子算計好了,你能預估到20年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嗎?不管未來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最終不還得家俊自己去面對嗎?
看到這段話,我們是否深有感觸,時代一直在變化,我們現在認為對孩子好的,未來不一定有用。
還有,就算我們現在強迫孩子按著我們的想法走,那未來他們真的會一直按照我們的想法走嗎?
未必,因為太多強迫孩子學習不喜歡的專業,導致最後都全部改行,就算待在本專業的。
因為不喜歡,也沒有做出多大的成績和結果,作為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大於一切。
當孩子長大時,我們一定要學會放手,並且做到尊重孩子,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曾經看過一句話:
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幫助他成為自己國土的國王,而不是以愛的名義讓他活成傀儡。
3.
時刻要求自己,用行動影響孩子
劇中周博文是一個聰慧、懂事、又體貼的孩子,但她這些行為,並不是因為父母多麼耐心地教導他。
而再於周博文的媽媽,時刻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和感染他,劇中周博文爸爸遊手好閒酷愛打遊戲。
但周母從未抱怨過自己的老公,而是用愛來包容自己的老公,同時也告訴兒子,要理解爸爸。
自己這邊則每天凌晨4點鐘起床,騎著三輪車,去菜市場採買一天所需的食材,疫情來臨。
飯館的生意不好,周母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嘗試做其他小本買賣,如,用獨家配方炒瓜子。
還用上好的肉和調料來做成味道鮮美的手工腸,每天鼓勵自己的丈夫,外出叫賣自己做的烤腸。
她沒有像其他母親那樣苦口婆心地教孩子,但卻用自己的行動一點點地去影響和感染孩子。
讓博文在媽媽身上看到了,堅韌和勇敢,以及樂觀。
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她沒有認輸和抱怨,而是不斷地思考和想辦法,如何面對困難以及解決困難。
就是這樣點滴的付出和行動,不僅養出了一個優秀的兒子,也讓老公從頹廢中振作起來。
4.
物質無法代替陪伴
劇中的潘小宣,是一個聰慧、熱情,以及熱心腸的小夥子。
但因處在一個父母離異的家庭,他極度缺乏愛和歸屬感,所以時常希望可以通過幫助別人。
來提升自己的存在感,但他這種情況父母不知道,只覺得錢給夠了就好,直到後面孩子出現抑鬱。
他們還覺得,他是沒事找事,給自己鬧脾氣。
殊不知錢只能滿足物質,但滋養孩子的心靈,卻需要父母的愛以及陪伴和守護,唯有這樣,孩子才能長成一個優秀且心智成熟的人。
5.
放低自己,做有格局的父母
劇中教育局長的女兒秦司遙,他們在飯桌上吃飯,探討很多孩子因為窮,用不上電腦上課時。
女兒秦司遙卻不以為然地說:
家庭沒錢,應該想辦法掙錢,開個直播賣賣慘就行。
爸爸詫異女兒的冷漠和優越感,拍桌子質問女兒的價值觀。
秦司遙看爸爸發火,飯不吃,就回到了自己房間。
我以為這位爸爸怒吼完就沒事了,但沒想到的事,爸爸最後教導女兒的過程堪稱教科書。
他先是跟女兒道歉,說剛剛發脾氣不對,又用女兒感興趣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打開話題。
他引用小說中的一句話:
當你批評別人的時候,記住,並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和你一樣的條件。
秦司遙反思自己,承認自己的錯誤,不過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希望爸爸有話可以好好說。
此時的秦爸爸,再一次通過自己誠懇地道歉,用自己的真誠,和自己的女兒徹底和解。
作為父母,養育孩子的道路上,如果我們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做出各種改變,還要改變以及提升自己。
唯有這樣,孩子長大後,才能成為一個內心豐富且強大的人。
為人父母,我們不僅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更是孩子歸屬的港灣。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探討。
作者介紹:
彤橦媽媽聊育兒,我是一枚熱愛學習熱愛成長的90後寶媽,我喜歡用寫作的方式來記錄自己和孩子,同時用故事的方式來點亮人生,願望是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