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濛.高大銜接有何途徑[EB/OL].(2021-09-17)
https://mp.weixin.qq.com/s/VXLa1OGSsZowjvdXcc7LHg
關鍵詞:高大銜接;高中教育;大學教育;中介性考試
摘 要:高中與大學的銜接是否有效,既關係到人才的培養,也是評價一個教育體系的重要標準。在高中階段,有依託於與大學合作的先修課程、合作辦學以及提前體驗等銜接途徑,還有中學獨立探索的課程銜接以及升學指導等途徑;在大學階段有新生入學指導、本科生導師制等銜接途徑;作為連接高中與大學中介的招生考試製度也是一個重要的銜接途徑。
在杜威的教育哲學中,教育在各個階段之間的重複或脫節,都是極大的浪費。目前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和高中教育的普及,高中與大學教育銜接問題日益凸顯,不同階段之間的銜接做得好不好,也是衡量和評價一個教育體制的重要標準。總結以往高大銜接的理論與實踐,其途徑可依據發生階段分為高中教育階段的銜接、大學教育階段的銜接以及中介性考試銜接三大類。
一、高中教育階段的銜接
高中教育階段的銜接途徑多是與高校合作完成的。
與大學合作開發課程。「AP課程」是英文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 的簡稱,發源於 20 世紀中期的美國,在國內通常稱為「大學先修課程」,即高中階段的學生預先學習大學課程[1]。先修課程旨在讓學有餘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觸大學課程內容,接受大學思維方式、學習方法的訓練,幫助其為大學學習乃至未來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在我國,2003年上海交大與華東師大附中合作開發的先修課程拉開我國高中開設此類課程的序幕[2]。根據中國先修課程官網上的數據統計至今全國共54所高中開設大學先修課程。
與大學合作辦學,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學附中」。通過這種合作辦學可以實現高中與大學資源的共享,也更易以一貫性的思維和角度來看待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由此,也在大學及其附中之間產生了創辦各種實驗班為載體的銜接探索,例如最早在1988年,清華大學及其附屬中學聯合創辦了理科實驗班[3]。此後,類似實驗班如雨後春筍不斷出現。
與大學合作的參觀、體驗。大學的開放使得高中生有了提前體驗大學生活和學習的機會。例如每年春季在部分大學中可以看到高中生「旅行團」,在大學中參觀。南開大學還曾面向高中生髮放「蹭課證」,為本地高考生免費開放課堂,邀請他們提前感受大學生活。
除此之外,中學自身也在積極探索與大學的銜接途徑。例如江蘇省海門中學以課程銜接為主線,探索與大學相應課程的理念、內容等方面的銜接[4]。另外,部分高中還會給予學生升學指導,根據學生意願以及行業前景等幫助學生填報合適專業。
二、大學教育階段的銜接
大學教育階段的銜接途徑多是大學自主完成的。
新生入學指導。各高校或多或少都會為入學新生做一些生活、學習等方面的指導,形式包括開設課程;組織班會、年級會議;開展各種活動等。例如清華大學開設全校性的新生引導選修課程。L同學表示通過引導課程,我對如何度過大學時光有了更好的思考和計劃[5]。再比如南京師範大學,每年都會為新生組織班會和年級會議,還會開展參觀校史館的活動,使新生更加了解和熟悉學校。
導師制是指擔任導師的大學教師定期對本科生的學業與品行進行個別指導的教育制度。本科生導師制起源於14世紀牛津大學新學院創設的付薪導師制[6],鑒於其在人才培養上的巨大成就,牛津導師制逐漸被世界各國的大學所效仿。在我國部分高校中,本科階段也實行導師制。例如安徽師範大學,X1同學認為導師給了自己很多幫助,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學術上。X2同學認為雖然幫助不是特別大,但還是有的。
三、中介性考試銜接
中介性考試銜接也就是招生考試製度,它作為高大銜接的重要途徑需要多方協同,系統推進。因為招生考試不是簡單的把高中與大學連接起來,它還是高中教育的指揮棒,是大學生源的試金石,關乎人的培養以及整個教育體系的運行。而在我國招生考試方式過於單一,這樣就導致高中的教育目標單一,出現應試教育、唯分數論等現象,既不利於學生的長遠發展,也不利於大學人才的培養。大學是豐富多彩的,每個大學都具有自身的特色,追求多樣化人才的培養。而通過單一招生考試錄取的學生其各方面也是整齊劃一的,大學基本沒有選擇空間,無法選拔出適合院校自身特色的學生,同樣的,學生也無法進入到適合自身發展的院校。如此,自然會有「不適應」的出現。反觀其他國家,例如日本,通過多樣化的考試方式,來保證中學與大學的順利過渡。形式有普通入學考試、推薦入學考試和AO入學考試等。普通入學考試是在統一的學力測試基礎上,各高校再單獨舉行招生考試,來選拔適合自身特色的學生。推薦入學考試是基於母校高中校長的推薦,免除學力測試,但依舊要接受大學評判;AO入學考試是通過詳細的文件資料審查和審慎細緻的面試,對考生的能力、適應性及對學習的意願、目的等進行綜合判定的方式[7]。在此背景下,日本高中應時而動的各種創新教育,都意在培養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協動性以及批判性[8],培養更符合大學要求的人才。因此,當招生考試鏈接高校人才培養理念,多樣化的途徑使銜接意義大於選拔意義時,自然就能有效銜接高中與大學。
總體來說,我國高大銜接途徑種類不少,但覆蓋面不夠,影響力不大,有待拓寬和提升。
[1]張婷婷.美國高中大學先修課程的發展及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5
[2]謝海陽.支持探索中高等教育銜接[N].文匯報,2003
[3]余立.教育銜接若干問題研究[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4]谷學禹.江蘇省海門中學實踐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無縫銜接「焦點」變「亮點」[J].燎望新聞周刊,2004
[5]為新生扣好大學生涯的第一粒扣子——清華大學「新生導引課」課程建設紀實-清華大學(tsinghua.edu.cn)
[6]杜智萍.牛津大學導師制的歷史演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7]徐程成,饒從滿.日本大學招生選拔方式多樣化的「理想」與「現實」——「高大銜接」的視角[J].外國教育研究,2015
[8]胡永紅.「三位一體」思維下日本招生考試製度改革新探[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