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2022年10月13日19:21:27 教育 1540
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

為統籌推進

高考綜合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全面提升

我省普通高中辦學品質和育人水平

9月28日至29日

河南省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暨省級學科基地建設工作推進會

在鄭州舉行

點擊報影,閱讀詳細報道

在交流分享、專家報告環節

省內外多位專家、校長

針對普通高中學科基地建設

分別做了主題報告

10月8日起

教育時報」微信公眾號

將陸續推送專家、校長的

精彩報告內容

↓↓↓

從「學科基地」走向

「課程基地高峰

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

史品南: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黨委書記,河南省督學,蘇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兼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第八屆理事。

今天,我結合江蘇省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改革進程,交流彙報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以下簡稱「常州中學」)從「學科課程基地」走向跨學科「大課程基地」高峰項目的探索與思考。

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

「學科課程基地」建設

01 是什麼?——概念

「學科課程基地」這個新生事物,有人認為它是學科活動場所、展示教學成果的地方。因此,如何界定課程基地的內涵與特質,對於推進課程基地建設,提升教師課程實施水平,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等至關重要。

「學科課程基地」的概念包含三個層面:

首先是基地。詞源意義上的基地是指開展某種活動的基礎性場所,是某種活動的集中性支撐點。其顯著特徵是實施學科教育教學的一個陣地所在,它可以是傳統的教室、實驗室、功能室,也可以是其他樣態。

其次是課程的基地,即實施某學科課程的基地。課程建設是基地的核心所在。就是要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體系,並把課程相關的軟硬體資源要素進行統整,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個性化的課程選擇,以實現在非基地難以實現的學科教學目標。

再次是學科的課程基地。即是以某一學科為主體並服務於該學科建立起來的,是為完成學科教育任務而設立的具有更豐富更優質資源的場所。並期待這個學科在國家規定的基本教育任務方面完成得更為出色、更有質量,成為其他學科的示範。

02 為什麼?——原因

學科教學的底層邏輯是課程建設。自2011年開始啟動的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工作,是江蘇基礎教育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標誌性事件,是促使江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化的需要。因此,推進課程基地建設是進一步提高學校課程建設與實施水平,進一步提升廣大教師的課程領導力、課程理解力和執行力,基於中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時代新人需要。具體而言,是賦予部分學校有條件的學科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重構更多更好的資源,實施好學科課程標準、完成好學科教育任務,為其他學科執行國家課程標準、完成學科教育任務樹立示範和典型。

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

03 怎麼樣?——樣態

課程基地建設應著眼於課程建設,落實到基地環境建設,目標在學生成長。鑒於課程基地建設是課程改革深化的產物,有利於進一步提高課程開發與實施水平,但各校因其歷史傳統、辦學條件的不同,課程基地應是各具特色、豐富多樣的。其基本要素包括:

1.學科課程資源統整樣板。課程基地建設中課程是核心、課程資源是保障。應將相應學科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進行校本化統整,構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化課程體系,並把課程、教學、環境、技術等資源要素進行整合,進一步提高課程建設和實施水平,為全省普通高中學校同類型課程建設提供示範。

2.教學方式變革的試驗場。課程基地建設就是要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轉變,通過更多的學生主體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如學生的實驗探究活動、研究體驗活動、動手操作活動等,促進學生創新學習、深度學習、有意義學習,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習品質。

3.核心素養落地的先行者。如何促進學生充分、主動而有個性地發展,養成良好的做人做事的品行習慣,形成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基地建設的落腳點。從這個意義上看,課程基地應該成為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先行者。

4.創新人才培養的實驗田。基地建設要有開放的視野,要堅持主體性、發展性、實踐性和未來性原則,以生為本,遵循學生的個性特點,引導學生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幫助學生開發潛能,進而造就一批興趣得到發展並成為特長的學生,這是該基地創新人才培養的成果與標誌。

5.教育技術創新的大平台。課程基地建設應是「高科技」的,要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讓技術貫穿學習的整個過程,讓數字技術成為師生教與學的底層支撐,從而推進智慧化的教學、智慧化的科研、智慧化的管理、智慧化的生活及智慧化的服務等。

04 怎麼建?——創建

課程基地建設如何科學規劃、有效實施呢?以常州中學「學科課程基地」為例:

我校先後成功創建了「江蘇省高中生物課程基地」和「江蘇省高中數學課程基地」,並分別於2013年、2017年獲 「江蘇省優秀課程基地」稱號,其課改經驗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國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

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

省生物課程基地。2011年,我校「高中生物課程基地」成為首批省級課程基地,建成了以「讓生命靈動」為理念,大膽提出以「實驗作為學習方式」「以實驗統整高中生物教學」,構建了基於學生自主選擇的課堂實驗教學模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走進實驗室,在實驗中探索生命科學的奧秘。我校「生物課程基地」自2015年開始,連續5年承擔全省生物骨幹教師培訓,在全省起到了輻射引領作用,被省課程基地專家組譽為「全省課程基地建設的標杆!」

省數學課程基地。2015年我校又成功申報了省級課程基地。我校數學課程基地以「讓不同的學生學不同的數學」為理念,以「一體二翼三突破」為基地內容,整體架構具有校本特色的數學課程體系,營造生態化學習環境,包括:智慧閱讀中心、數學建模中心、探究實驗中心、課堂診斷中心等四大功能室,為學生提供更多個性化、自主選擇的學習機會,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

例說一:常州中學生物課程基地建設實施流程

1.組織研討,明確基地建設方向。各級部門圍繞課程基地建設進行了多次研討,包括:組內研討、學校研討、上級行政研討等。

2.優化設計,完善課程基地規劃。在課程基地建設過程中,我們首先是思考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課程,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課程,怎樣構建課程體系等問題。為此學校慎之又慎,反覆推敲,制定出《江蘇省高中生物課程基地建設規劃》。

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

3.開源節流,落實建設配套資金。課程基地要實現課程的先進理念和有效實踐的相結合,其建設過程必然是一個系統的、龐大的複雜工程,必需要有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撐後盾。市財政按依照政策進行投入200萬資金,教育局及學校對應自籌配套300多萬。同時學校還開源節流,向社會融資及縮減其它經費,優先確保基地建設資金需求。

4.協調配合,落實場館設備建設。高中生物課程基地建設是一項首創的工程,沒有現成的模板可以借鑒。為此,我們一方面積極向有關專家領導請教實驗室分配以及相關儀器技術參數;另一方面主動與各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溝通,協調各方工作,科學、規範、有序地落實基地的相關軟硬體建設。

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

5.深挖細究,建構教學展現模型。課程基地是以創設新型學習環境為特徵,以改進課程內容實施方式為重點。為此,在硬體建設的同時,我們組織教研組教師與相關課程研究專家對高中教學內容進行梳理細分,結合我校學生學習能力基礎,建構大量的實驗模型、模擬實驗、微視頻等,為學生自主選擇性學習扶梯搭台。

6.技術推動,搭建互動學習平台。將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應用於課程基地建設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為此,我們設計了課程基地網站平台的欄目和技術要求,並與全國多個教育技術公司進行交流洽談,開發建設課程基地互動平台,並不斷充實平台素材,應用於教學。

7.優化補缺,統整多元課程資源。課程基地課程是核心,課程資源是保障。如何有效實施國家課程,加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一直是我們教育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高中生物課程方案》在尊重差異、關注差異的基礎上,著眼於學生的長遠發展和個性化發展,按照學生參與程度和實驗技能要求程度,構建了高中生物實驗分級體系模型、摸索實驗教學與研究的模式、構建高中生物過程性評價體系等。

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

8.科研創新,開展實踐研究活動。課程基地的目標在學生的發展。學生髮展的關鍵在於對傳統學習方式轉變。為此,我校不斷進行課程實施的嘗試與摸索,具體包括:(1)啟用基地實驗室;(2)成立創新實踐團隊;(3)開展實踐研究活動等。

9.輻射影響,帶動區域課程發展。「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通過課程基地建設要形成學科的特色、學校的亮點,更重要的是要能影響一大批學校和學科反思教育教學,帶動和引領更大範圍教師加強對課程的理解和認識。在我們進行課程基地建設的過程中,注重先行先為與分享共享結合,通過多種渠道及時向外開放。

例說二:常州中學生物課程基地建設重點工作

1.學生均衡發展的課程體系建設。如何在教材基礎上構建一個有利於學生開展科學探索的全新的生物課程,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們統整了我校的生物課程,構建了全新的課程方案,該課程方案還被編入《中國基礎教育學科年鑒生物卷》中,獲得了一致好評。在此基礎上構建了選擇性學習體系。

2.學生長遠發展的實驗體系建設。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在課程基地建設中,我們以實驗體系的優化為核心項目構建了高中生物實驗分級體系。結合《必修1》教材中實驗眾多的特點,對教材實驗進行二次重組、整合開發。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一方面增加相關小實驗,比如種子的燃燒等;另一方面我們將大型組合式實驗拆分為一個個小實驗。因此重組後課程中的學生分組實驗數由國家課程中的12個增加為19個,這樣的改變讓實驗真正融入每一節課堂中。

3.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學習評價體系建設。

(1)細化過程性評價。按照不同課程內容及學生的發展特點,形成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和綜合素質得以提高的包括學習表現和任務完成等方面的過程性評價記錄表,為客觀、公正對學生作出評定提供科學依據。

(2)達成性評價。根據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按照課標要求,對同一學段內的學生的學業採取標準化分級測試;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設計了免試、免修方案;對後進的學生還能參加補試,給他們提供評價的雙重機會。

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

05 問題與反思

1.學科本位:沒走出原有「學科課程基地」及設施資源開發利用各自為政、相對封閉的狀況,沒能有效地實現跨學科的互動與資源融合,因而仍沒能突破學科壁壘和管理壁壘。

2.重硬體,輕內涵:很多課程基地建設中偏重硬體投入,偏廢了學科內涵建設,甚至有的「基地」異化為單純的學科發展史館、學科實驗室、學科設施設備陳列館或展覽館,而忽略了學科課程建設、教學方式變革、學生的特色成長等。

3.穿新鞋,走老路:即「基地」與教學兩張皮現象。受制於應試教育下知識本位、分數本位的慣性,沒有把「基地」作為撬動學科課程與教學變革的槓桿

「課程基地高峰」建設

01 為什麼?——原因

上述「學科課程基地」建設中突顯出來的問題,要求我們必須實現從「學科本位」,到跨學科的「課程融合」,從「高原」到「高峰」的升級。

2018年江蘇省普通高中加入了新課改。「三新」背景下,需要高中課程基地建設不斷優化、不斷創新。為此,2018年江蘇省教育廳開展「課程基地高峰」項目學校建設試點。

02 是什麼?——概念

「課程基地高峰」項目是要帶動普通高中課程基地思想高峰、課程高峰、裝備高峰、人才高峰、學校高峰的深度建設,即「五大高峰」。「課程基地高峰」具體呈現何種樣態未知。

03 怎麼建?——創建

「摸著石頭過河」。(以常州中學「課程基地高峰」項目為例)

我校基於江蘇省「高中生物課程基地」和「高中數學課程基地」的創建,對生物與數學學科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方式轉變起到了孵化器作用。在借鑒原有課程基地建設經驗基礎上,引發了我校從「學科課程基地」走向跨學科的「大課程基地」項目建設的思考。

2018年5月我校《大基地、大課程》項目成功申報了江蘇省首批(4所,排名第一)課程基地高峰項目。2020年12月我校《大基地、大課程》結項,被評定為省課程基地建設優秀項目。「三新」背景下,《大基地、大課程》高峰項目的創建是對傳統學校形態的一次變革,對未來學校樣態的一種探索,對當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種回應。

以常州中學《大基地,大課程》課程基地高峰項目建設為例:

「大基地,大課程」

常州中學課程基地高峰建設方案

一、創建目標

我校《大基地,大課程》項目,以「一室四中心」為基本框架,以跨學科的課程融合為顯著特徵,以育人性、選擇性、融合性、未來性為構建原則,旨在通過「辦學場景和課程體系重塑」,「學習流程再造」,用「課程超越課堂」的視角,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者置於中心,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突破課程、學科、行政班、年級段、學習時空等邊界,進而在轉變育人方式、辦學模式、學習方式,以及創新教學制度、學業評價上形成了典型範式,努力實現「基地即學校、課程即生活、學習即創造」的學校新樣態,為探索未來學校的辦學樣態提供一個可推廣、可發展、可創造的實踐樣本。

二、基本框架

我校《大基地,大課程》項目的基本架構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一室四中心」組成的。

1.「一室」即原有行政班教室升級改造而成的學習室。與原來的教室相比,學習室的功能更全、資源更豐富、科技感更高、適用性更多、開放度更廣,這樣學生每天可以在不同學習室和研學中心功能室之間流動。

2.「四中心」即人文研學中心、科技研學中心、體藝研學中心、國際研學中心。各中心內建成各種功能室,並成立4個研學中心教師合作體,全面負責各研學中心課程的開發、實施、評估及資源環境建設。

三、創建標準

我校《大基地,大課程》項目建設以「三大一高」為標準,即:大基地、大課程、大學習和高科技。

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

1.「大基地」:指通過整合「智慧雲校園」平台與「一室四中心」的課程資源、人力資源、數字技術、環境設施等軟硬體資源,以學科聯動為特徵,實現跨學科的互動與資源融合,打破管理壁壘和學科壁壘,形成「大基地」的規模效應。

2.「大課程」:指依託「四大研學中心」,以「課程融合」的理念實現學科為基點的學科內融合課程、跨學科融合課程、超越學科的主題融合課程,為學生構建了一個開放的「大課程」系統。

3.「大學習」:指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軟硬體資源支持,使得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的泛在學習成為可能,即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在適切的地方學習適切的內容,從而突破傳統意義上學習時空的限制,進而轉變學校的辦學形態。

4.「高科技」: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大基地、大課程》建設,其技術目標是構建一個智能、靈活、運轉高效的雲校園系統,改變校園信息化應用的交互方式,從而推進智慧化的教學、智慧化的科研、智慧化的管理、智慧化的生活以及智慧化的服務等。

四、內涵特質

我校《大基地,大課程》項目以跨學科的「課程融合」為顯著特徵,以主題項目為抓手,以互聯網數字技術為支撐,實現了讓課程在項目中生長。其內涵特質:融合、項目和技術。

1.融合。主要指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基於學科融合和跨學科融合,促發各學科知識之間有意義的關聯,透過學科間的互動、影響和滲透,超越學科間的各種限制。同時,「大課程基地」建設又與學校的育人理念融合、與育人目標融合、與育人措施融合、與技術手段融合、與校內外資源融合等。

2.項目。是指課程形態的變革。力圖從程序性課程向項目型課程發展,以主題項目學習的方式推進學科的互動與知識整合,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有層次的、立體多元的課程選擇,給「研修課程」搭建起支架。其中,主題項目學習可以是跨科、跨班、混年級的,可以是多主體參與的,突破了原有的學習時空,喚醒學習者興趣,助力學習者個性特長發展。

3.技術。是指讓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讓數字技術成為師生教與學的底層支撐。通過開發「智慧雲校園」、「數字化教室」、「數字化交互系統」、雲課堂、雲直播,以及運用人工智慧VR/AR技術等手段,增強學習過程的體驗感和情境性,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搭建學生深度學習和創新學習的信息化平台。

五、課程模式

我校《大基地,大課程》項目以「課程融合」的方式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進行校本化統整,以學習者為中心,基於學科課程,又超越學科課程,為學生構建了一個開放的「大課程」系統,重塑了學校課程的整體形態。我校「大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兩大類:

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

Ⅰ類「必修課程」:是新課標下國家課程中的各學科「必修模塊」和「選擇性必修模塊」,旨在完成國家規定的學習內容。

Ⅱ類「研修課程」:是新課標下國家課程中的各學科「選修模塊」和校本課程,旨在為全體學生提供更加多元的課程選擇,滿足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包括:以學科為基點的學科內融合課程、跨學科融合課程、超越學科的主題融合課程。

1.學科內融合課程。主要以學科為基點,關注本學科的課程內容。同冊教材內容的重構是「橫向融合」,跨年級教材相關聯的內容重構是「縱向融合」,這類課程指向學科素養的培養,由學科教師負責實施。

2.跨學科融合課程。主要以某一學習內容為切入點進行多學科統整。不同學科用不同的學科方式表達,聚焦於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在實施過程中比較鬆散自由,由各「研學中心教師合作體」負責實施。

3.超越學科的主題融合課程。主要以某一種綜合學習主題為切入點,可以是跨科、跨班、混年級的,教學中不同學科教師合作上課,用不同學科的表達方式聚焦於同一教學主題,聚焦學科素養和綜合素養的培養,在具體實施中可以由教師共同上課,也可以是多主體參與的。如:「中華傳統文化」課程、STEAM課程等。

六、評價方式

為了促進學生充分主動而有個性的發展,發掘學習潛能,培養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與此相適應,「為生命成長而評價」成為《大基地、大課程》項目評價機制的核心追求。我校構建了基於生命成長的,面向學生全體、全方位、全過程的評價機制,具體包括:

1.學分制管理。我校學生高中畢業學分必須達到「必修課程」130學分(必修88+選擇性必修42),「研修課程」14學分,共144學分。並增設特長類學生研修學分。

2.項目制量化。我校每一位學生3年高中學習期間要求至少完成「8個100%」的項目量化研修任務。即:100%的學生做100小時義工服務、100%的學生閱讀100本中外名著、100%的學生完成100個自主實驗、100%的學生完成1項科創類作品、100%的學生參與1次才藝類表演、100%的學生參與1項小課題研究、100%的學生參與1個項目或社團、100%的學生學會游泳等。

3.制度化支持。多年來,我們堅持建立完善並實施相關制度,有導師制、學長制、合作制、免修制、自管制等,這些制度促進了學生學習成長,也讓評價記錄下他們學會學習、體驗成長和深度對話的過程。

4.特色化展評。就是以豐富多彩的評價方式,如生涯規劃展評、傑出學生評選、社團考評制等,撬動學生生命持續成長,凸顯評價的過程性與發展性。

七、項目成效

我校《大基地,大課程》項目以「多維融通、整體構建、綜合育人」為策略,強調課程的開放性與融合性,注重教學的個性化與選擇性,突顯校園生活的豐富性與育人性,關注學生髮展的未來性與可能性,實現了「大課程、大基地、大學習、高科技平台」四位一體、相互貫通,實現了基地、課程、學習、技術的整合融通,重塑了學校場景、再造了學習流程、優化了校園生態,一個「基地即學校、課程即生活、學習即創造」辦學新樣態基本形成。

1.重塑學校場景。即建設「大基地」,升級「高科技」平台。通過整合智慧雲校園與「四大研學中心」的課程、人力、技術與環境等軟硬體資源,實現跨學科的資源互動與融合,年級組、教研組、行政班的管理教學功能都在「研學中心」交集,使其成為課程開發、教學科研、實驗活動和學生成長的中心,形成了「大基地」的規模效應,使其成為學校「課程開發中心、教育科研中心、資源技術中心、實驗活動中心、學習成長中心」等。

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

2.再造學習流程。即開發「大課程」,實現「大學習」。我校以「課程融合」的方式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進行校本化統整,基於學科課程,又超越學科課程, 促發各學科知識間的融合與意義關聯,為學生構建了一個開放的「大課程」系統,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有層次的、立體多元的課程選擇。以此突破傳統意義上教學時空邊界,打破學科壁壘,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軟硬體資源支持,進而以「大學習」方式實現學習形態的轉型變革。包括:重構物理空間的跨界學習;重組課程內容的融合學習;基於主題項目的合作學習;信息技術支撐的泛在學習等,讓學生的學習活動進一步走向了自主、自律和自由的更高境界。

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

3.優化校園生態。「學生樂觀進取、生活健康向上、校園生機勃勃、師生存在感強。」這是我校一直以來對生命成長的承諾和追求。為此,學校依託「大基地、大課程」平台,以和諧校園文化為靈魂,全面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讓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渲染著濃烈的文化色彩,散發出文化氣息;讓學校的每人、每事、每制都浸潤著深深的文化意蘊,張弛著文化力量。一方面,我校多元校本課程、多彩的社團、系列化主題儀式活動豐富了校園生活,豐盈了學生高中三年的成長體驗。另一方面,以物賦魂,以文化人,美化了校園環境,舒展了師生生命活力,把校園建設成為最適宜學生成長的生態系統,校園成了生命成長的樂園。

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

八、示範引領

我校依託「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校」「全國課程改革骨幹教師研修基地」「省高品質示範高中」和「省教師發展示範基地校」等,積極承擔重任,服務區域教育,發揮示範輻射作用。

1.承擔教育部和省教育廳交辦的教育接待、培訓和研討活動。我校一直以來積極承擔國家級、省市級各類教育教學研討培訓會議,每年來我校的國內外教育考察團約30多次,接待省內外兄弟學校來訪上千人次。

2.建立與相關幫扶學校、薄弱高中對口交流機制。我校通過形式多樣的集團化辦學方式,如:結對幫扶、合作辦班、城鄉結對、一體化管理等,形成教育集團。目前省常中教育集團規模達到9個。

3.利用名校長和名師工作室平台輻射引領。我校有一批名校長和名師工作室,如:「史品南名校長培養基地」「汪明江蘇省名師工作室」「曹文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及16個「常州市名教師工作室」等,在市、省乃至全國頗有影響力。

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

最後,讓我們一起展望教育的明天:

1.回歸教育的本真,追求心中理想的教育。

我認為:好學校、好教育不複雜。不需要複雜,也不應該複雜。因此,教育必須回歸本真,要從過去異化的狀態中走出來,從「關注分數」到「關注人」,要把認識生命、理解生命、提升生命作為基本追求。一所真正的「高品質高中」就是要「讓學生的笑容更加燦爛」。

2.響應國家「雙減」政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當下,沉重的學業負擔剝奪了學生大量的學習樂趣和成長空間。如何在確保學業質量前提下優化學習體驗,已成學校高質量發展必須破解的一大難題。我一直有著這樣的夢想:讓學生每天多笑半小時;讓學生每天多睡半小時;每班每年少一個戴眼鏡的人。因此,我們普通高中必須要響應國家「雙減」政策號召,營造健康的教育生態,真正回應人民群眾的教育關切,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3.直面教育改革新問題,努力做最適合的教育。

「適合的教育」是以生為本的教育,就是要發現差異、尊重個性,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就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就是要致力於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存在感與獲得感。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伴隨著一系列矛盾與問題,我們必須直面教育改革新問題,努力做最適合的教育!我認為,「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來源:教育時報

從「學科基地」走向「課程基地」高峰的案例解析 - 天天要聞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讓文化館成為人民的終身美育學校 懷化文化館服務宣傳周彰顯「養心志、育情操」 - 天天要聞

讓文化館成為人民的終身美育學校 懷化文化館服務宣傳周彰顯「養心志、育情操」

懷化日報全媒體訊 日出山花紅似火,正持彩練當空舞。5月18日,2025年懷化市「文化館服務宣傳周」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暨「養心志、育情操」美育大課堂、第三屆「藝星向未來」社會藝術考級成果展演在市文化館舉行。(懷化市文化館服務宣傳周期間贈送《辰河高腔曲牌音樂全書》)5月19日至25日是2025年文化館服務宣傳周。今年文化...
讓特殊兒童在愛的陽光下健康成長 - 天天要聞

讓特殊兒童在愛的陽光下健康成長

【來源:徐州賈汪區人民政府_綜合新聞】5月15日,賈汪區特殊教育中心學校舉辦「全國助殘日」活動,充分展示學校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活動中,特殊教育中心學校的學生們現場展示在生活適應課中學會的技能,學校社團、班級展示了糕點製作、馬克杯墊、積
對 「被清退的原民代幼教師都是不合格的」 這一觀點的回應 - 天天要聞

對 「被清退的原民代幼教師都是不合格的」 這一觀點的回應

有人輕飄飄地甩出一句 「被清退的原民代幼教師都是不合格的」,這話像根刺,扎得人心生疼。那些曾在鄉村教育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揮灑汗水的教師們,用青春和熱血撐起農村教育的半壁江山,這樣的評價,不僅是對他們無私奉獻的忽視,更是對那段艱苦卻光輝歷史的
高考前兩星期考生注意事項:合理規劃,穩中求勝 - 天天要聞

高考前兩星期考生注意事項:合理規劃,穩中求勝

高考前兩星期考生注意事項:合理規劃,穩中求勝高考,作為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轉折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距離高考僅剩兩周多的關鍵時刻,考生們如何調整狀態,合理規劃,確保以最佳狀態迎接這場挑戰,成為每一位考生和家長關注的焦點。一、考前複習:精準狙擊,鞏固基礎高考前兩周,考生應避免制定不切實際的學習計劃。相反...
成年人趕考為何也要母親陪同,家長要學會放手 - 天天要聞

成年人趕考為何也要母親陪同,家長要學會放手

5月18日晚,「母子錯過航班大鬧機場稱耽誤次日考公」衝上微博熱搜。視頻顯示,5月17日,在遼寧瀋陽桃仙國際機場,一對母子未能在飛機起飛前40分鐘值機,母親因錯過航班而在機場哭鬧,稱耽誤孩子第二天公務員考試。對於這對母子在值機櫃檯前的行為,網
【民法典宣傳月】民法典里100個常用法律知識點 - 天天要聞

【民法典宣傳月】民法典里100個常用法律知識點

1. 《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2. 之所以說「編纂」《民法典》,而不是「制定」《民法典》,是因為其中的絕大部分內容在民事單行法中制定好了,《民法典》屬於在已有法律基礎上的重新編排,最終「諸法匯一典,一典廢九法」。3. 《民法典》第2條規定:「民法調整平...
商河縣博物館舉辦博物館日系列活動 - 天天要聞

商河縣博物館舉辦博物館日系列活動

2025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商河縣博物館緊緊圍繞「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這一主題,積極搭建館際合作、館校合作平台開展研學活動,實現博物館的教育服務功能,同時進行國防教育主題線下展覽活動和普法宣傳,提高公眾的國防意識和法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