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85年的通識課,讀了它,才懂什麼是文化的底氣。
有這樣一所大學被譽為「中國教育史的珠穆朗瑪峰」,沒有一座高樓,卻人才輩出,短短8年零11個月,就培育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元勛,170多位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名家。
楊振寧、黃昆、鄧稼先,許淵沖、何兆武、汪曾祺,近現代中國的科技奠基人和文化領路人,都在這裡留下了求學身影以及精彩故事……
這所大學,便是西南聯大。
我們不免好奇,這所臨時組建的學校,為何能培養出如此多人才?時任西南聯大校長的梅貽琦說過一句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或許是答案。
當時,西南聯大集聚了中國尤為頂尖的「教授天團」,陳寅恪、錢穆、傅斯年、馮友蘭、沈從文、聞一多、朱自清、錢鍾書、劉文典、金岳霖……正是大師們的耕耘,才有了西南聯大的傳說。
西南聯大部分教師合影 / 《西南聯大》紀錄片
此番,出版史上初次聯合收錄15位西南聯大教授的文章和課堂講義,為國人再現西南聯大的7門通識課,文學、國史、哲學、詩詞、文化、古文、國學,讀了它們,才知道什麼叫中國文化的底氣。
| 大學之大,在於大師。
1937年,抗戰爆發,山河破碎。中國三大學府:清華、北大、南開,全部南遷至昆明,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此舉,不僅保存中華文脈,還培養出大批優秀學子,為後來中國的建設立下汗馬功勞。
遷徙路線 / 《西南聯大》紀錄片
雖然房屋簡陋、硬體艱苦,但西南聯大的師資水平,卻是難以企及的。據統計,1941年在西南聯大任教的教授中,90%以上都有留學經歷。他們既接受過傳統文化的教育,又與世界學術前沿接軌。
■ 歷史類有:
「三百年來學問第一人」的國學大師陳寅恪
一代宗師、《國學概論》作者錢穆
歷史學家、《中國史綱》作者張蔭麟
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殷墟發掘推動者傅斯年
左:陳寅恪 右:傅斯年
■ 哲學類有:
國學大師、《中國哲學簡史》作者馮友蘭
哲學家、佛學家湯用彤
哲學家、邏輯學家金岳霖
■ 文學類有:
文學大師沈從文、聞一多、朱自清
《圍城》作者錢鍾書
「莊子研究第一人」劉文典
西南聯大,部分教授合影
這些聲名顯赫的教授,不僅要教學生中國文學、詩歌,講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比較,還要講物理、化學、外語、體育……中西合璧,兼容並蓄。
短短8年零11個月,西南聯大就培育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元勛,170多位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名家……
以至於,後人評價說:「講台上,人人都是大師;講台下,都是未來的大師!」
| 通識教育,人生的格局,文化的底氣。
西南聯大之所以與眾不同,就在於所有學生都要接受通識教育。熟識歷史,察覺往來,了解中國歷史脈絡;讀哲學、文學,認知人生的精髓;讀國學、詩詞,領悟本民族身上流淌的基因。
上至國家的歷史文化,下至人文精神、哲學與人生,全部打通,以此培養學生獨立思辨分析的能力,以及生而為人的視野格局。如此,學生以後才會觸類旁通、厚積薄發。
教授們也從來不會讓大家機械學習,而是有著自由、包容、豁達的心態。
聞一多曾要求學生晚上七點集合上課,只因為晚上的景象特別符合他要講的內容。教科書里的杜甫,滿臉苦大仇深,憂國憂民。但聞一多卻會講他的另一面:杜甫亦自有他的世界,亦有不可一世的氣概:
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
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飲酣視八極,俗物皆茫茫。
羅庸講課「不帶片紙」,詩詞歌賦信手拈來,連注釋都能背出來。當然,這不僅是因為他記憶力超群,也因他的藏書和講義在一場火災中被燒得乾乾淨淨。羅庸講課聲音洪亮,聲調豐富,人送外號「羅叫天」,意思是:只要羅庸講詩詞,老天爺都忍不住要聽的。
陳寅恪講國史,就連其他教授都會來蹭課。國學大師吳宓堂堂必到、風雨無阻。同行的還有朱自清、季羨林……學生都稱為陳寅恪叫「太老師」、「教授的教授」。
正是有這些通識課,學子才知道:讀一首詩,不只是弄懂它的意思,而是讀懂詩人的本心;學一段歷史,不止是記住時間、地點、事件,而是通曉當時朝代背景下的來龍去脈。讀書,不止是讀書,更是讀人、讀事、讀時代的磅礴。
汪曾祺曾說過:「我要不是讀了西南聯大,也許不會成為一個作家。至少不會成為一個像現在這樣的作家。」楊振寧也回憶說:「它是中國最好的大學。」
| 15位大師,7門通識課,印量突破100萬冊。
傳道授業不絕,中國文化不絕。大師雖已遠去,慶幸的是他們大部分的教課講義保留下來,成為這一本本珍貴書籍。
這套書將西南聯大的精華搬到紙上,全7冊通識課,收錄了西南聯大15位頂尖教授講義和文章,再現了85年前的教育風範。篩選100多種底本,精心編校3年,完整收錄文、史、哲課程講義,如天上北斗七星,在長夜裡引領中華文脈的延續。
從羅庸講隋唐五代文學、雷海宗講中國古代外交,陳寅恪講唐代政治制度,朱自清講唐詩宋詞,到馮友蘭講漢代儒學、清代思想……站在大師們的肩膀上學習,短短几頁,勝讀十本閑書。
如此格局,它曾被央視兩次重點推薦,單本豆瓣評分高達9.3,印量突破100萬冊,國學愛好者不可不入。
同時,每本書前面還展示多幅西南聯大老照片,讓讀者走進西南聯大的校園,任心潮澎湃,餘味無窮。扉頁平鋪開是馮友蘭撰寫的西南聯大紀念碑文,介紹西南聯大建校始末。
珍貴的藏書票,精美的入學證,滿滿皆是情懷。還有西南聯大部分老師的名錄,輕輕撫摸名家之名,與先賢的距離,也漸漸拉近。
贈送帆布袋,簡約、時尚,兼具懷舊質感,方便您收藏或者送禮。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翻看《西南聯大通識課》,回望傳統文化,強大的自信油然而生。文化,永遠都是中國人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