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年將進一步加大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力度,如何竭制校外培訓機構的野蠻生長以及不規範活動成為一道治理難題?
5月8日,在滬舉辦的「長三角教育一體化法治保障論壇2021年年會」上,華東政法大學鄒榮教授呼籲長三角地區通過共同立法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一體化治理。

我國校外培訓行業的總體市場規模約為2萬億元,其中,中小學校外培訓的規模約佔40%。報培訓班學習成為各年級眾多家長的選擇。
為什麼家長對校外培訓機構趨之若鶩?鄒榮教授認為這是家長焦慮心理的反映,應對激烈的競爭性教育、淘汰性教育的心理依賴和手段。「孩子面臨將來的升學競爭、就業競爭以及社會分層的競爭,家長希望通過培訓提高孩子的成績,將來能夠考到好的學校,找到好的職業。」

在他看來,選擇校外培訓機構是學生和家長自我加壓的選擇。但在相當一段時間裡,校外培訓機構是被放任的,現在必須要建立教育培訓內容的管控制度。一個校外培訓機構到底可以教什麼,不可以教什麼,必須形成規則。
「還有收費問題,禁止預收學費,這些都需要通過立法來規範。」
對於長三角校外培訓機構協同治理,上海市教委總督學平輝認為這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他覺得長三角在立法或者制定培訓市場政策方面,如何加強協作,形成協同治理效應,率先探索出一條順民意、合監管且行之有效的路子,是現在的當務之急。
論壇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政策法規處、長三角教育發展政策與法治研究中心、華東政法大學聯合舉辦。
「長三角教育發展政策與法治研究中心」是2019年底華東政法大學聯合長三角三省一市教育廳教委、政策法規部門成立的高端智庫。

華東政法大學黨委書記郭為祿期待通過在區域教育協作法治化機制方面的共同努力,為地方教育法治化提供經驗和範本,為推進國家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言獻策。

教育部政策法規司法制辦翟剛學處長在主旨報告中指出,教育立法實踐中遇到的基礎問題之一就是教育法律概念的不明確,未來的教育法學研究應把教育法律概念的梳理和分析作為工作重心之一,只有把教育法律概念及其法律關係梳理清楚,才能把教育法律制度建構好,真正為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法律保障。

來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