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HiFi的,竟然是網易雲音樂?

Walkman、MP3、MP4,這些名詞對於80後90後來說可能都頗為熟悉,作為在20世紀後半期和21世紀10年代熱門的個人娛樂終端,它們在智能手機崛起後已經近乎消聲覓跡,對於大多數00後來說智能手機才是自己最常用、常見的娛樂設備。

但是,沒有存在感卻不意味著完全地消亡,在HiFi市場中仍然有不少廠商和用戶在堅持著,比如索尼、艾利和、飛傲HiFiman、山靈等廠商至今仍在推出專業的便攜前端(HiFi圈子中用於代指播放音樂的設備)。


相較於十年前的主流HiFi前端,現在的HiFi前端有了很大的改變,比如曾經被各路HiFi愛好者及廠商嘲諷的安卓系統,現在幾乎成為高端HiFi播放器的標配,讓前端也進入到智能時代。

圖片來源:京東

這讓我想起在數碼愛好者中流傳的一句話:一切性能的優勢,最終都會敗給便利與便攜,這句話的對錯尚且不論,至少在HiFi音樂領域是基本符合的。

從不屑到追隨

最早是哪個廠商將安卓系統用到HiFi前端上尚不可知,但是其中最著名的早期產品應該是索尼的NW-Z1000,這款曾經的Walkman系列旗艦,創新式的將大屏觸控、安卓系統和索尼的專業音頻技術結合在一起,打造出一款智能HiFi前端。


圖片來源:官網

作為曾經的用戶,NW -Z1000給我的體驗其實並不差,但是在那個時代來說,並沒有帶給我與其它播放器太過明顯的體驗差距,因為在2011年的安卓生態中,並沒有多少好用的在線音樂軟體。當時的酷狗、酷我、QQ等音樂軟體不管是音樂數量還是質量,都難以滿足HiFi用戶的要求,所以安卓系統更多的作用反而是讓用戶能夠在聽歌的時候看看網路小說。

早期的安卓系統在音頻信號處理上有著天生的劣勢,受限於系統底層架構的設計,安卓系統處理過的音樂信號在保真度方面會弱於傳統的HiFi播放器,雖然從個人體驗來說影響遠低於在EQ上拉一拉所帶來的改變,但是對於追求HiFi的用戶來說依然是無法接受的。

所以安卓系統的HiFi前端在誕生初期並不受待見,甚至有人表示智能HiFi前端的到來是HiFi前端的末日。除了傳統HiFi前端智能化,智能手機廠商也在往HiFi靠攏,在HiFi最熱鬧的時代,不少手機廠商都以HiFi音樂為賣點,其中vivo更是將HiFi做到了極致,配置了專業的電路設計與解碼功放。


圖片來源:官網


有意思的是,對於HiFi手機的態度,HiFi愛好者們卻有著不一樣的表現,他們在鄙視智能HiFi播放器的同時卻又對HiFi手機大加讚賞,認為甚至不少擁有萬元台機的愛好者都忍不住買了一台HiFi手機作為出街的前端使用,這個時候他們又不在乎保真度了。

實際上,國產HiFi前端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最快活的時間就是2010-2014年之間,智能手機方興未艾,MP3市場餘溫尚存。後續的故事,大家也知道的,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MP3、MP4等曾經的主流個人娛樂終端,在短短數年內就開始快速退出主流市場,MP3好歹靠著HiFi市場苟延殘喘,MP4則只存在於老人娛樂市場。

隨身HiFi終端市場的快速萎縮,多少也是有點出乎各大廠商的預料,面對智能手機的來勢洶洶,國產HiFi廠商不做出改變的話只會被壓製得更加慘烈。如何改變?跟進智能化是唯一的方向,特別是在網易雲音樂掀起個人推薦音樂演算法的玩法後,在線音樂軟體迅速俘獲了大批的音樂愛好者。


截取自站長之家

曾經的HiFi玩家,想要找到自己想要的音樂,需要在各個論壇、貼吧尋找資源帖,然後下載、導入前端,最後再在前端的系統上對音樂文件進行自動歸檔,才算是結束。而且,這還是在運氣好的情況下,如果運氣不好,找到的冷門歌曲文件因為抓軌(從CD中抓取音樂文件)錯誤等原因導致歌曲信息丟失,那麼你只能看著一張專輯以亂七八糟的方式排列在播放列表中。

而在線音樂軟體則不同,網易雲音樂創新的用戶歌單功能及歌單分享功能,讓用戶可以快速歸類和找到自己喜歡的歌曲,結合演算法推薦,直接省略了前面的一系列流程,打開軟體,點擊播放,一切就這麼簡單。

前面就說過,電子產品的各種優勢,最終都會敗給便攜和便利。在線音樂軟體就這樣輕鬆擊敗其它軟體,成為大多數HiFi用戶的最常用的音樂軟體。幸運的是網易雲音樂並不是某個HiFi廠商推出的產品,安卓軟體的優勢就在於開放,只有你的設備支持安卓,那麼就可以直接使用。

所以,現如今安卓系統已經成為便攜前端標配,而國產HiFi廠商的宣傳中也多了一條「採用分隔式設計,讓安卓系統的雜音不會影響到解碼功放端」。甚至,智能化從便攜前端逐漸蔓延到台式市場,老牌HiFi廠商山靈就推出了內置安卓系統的台式音樂播放器,曾幾何時,HiFi玩家會想到自己在用台機時,居然還在聽著在線音樂?

在線音樂拯救了HiFi?

HiFi一直都是一個很小的圈子,甚至比攝影還小眾,當然,這裡指的是真正的HiFi圈子,而非喜歡聽歌的人群。HiFi小眾的原因有不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HiFi設備昂貴,其次是需要用戶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去「玩」,而時間則是年輕用戶們最缺乏的東西。

手游、抖音、B站分走了大量的用戶注意力,能夠分配給HiFi的時間自然就少了,試問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花幾個小時去收集自己喜歡聽的音樂的無損文件?所以,在線音樂功能的普及極大的降低了用戶需要花在HiFi上的時間與精力。


即使音質不如無損音樂,但是恕我直言,大多數人在使用同一款前端和耳機的情況下,都很難分辨出區別,更別提多數便攜前端用戶的使用場景是戶外,嘈雜的環境下DSD母帶都能變成有損音質。

我甚至可以很直觀地說,如果沒有在線音樂,那麼HiFi前端的市場會比現在小許多。對於新的用戶來說,他們熟悉的、喜歡的音樂大多保存在QQ音樂、網易雲音樂的歌單中,重新尋找、下載所花費的時間成本,足以攔住一大批想要嘗鮮的小白,在線音樂軟體與安卓系統的加入,讓HiFi的入門門檻變得更低。

對於國產前端廠商來說,他們也並不滿足於逐漸萎縮的HiFi前端市場,因為數千元的入門價格是多數用戶難以接受的,於是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小尾巴」(Type-C轉3.5mm介面的轉換器)。說起來「小尾巴」最早的用途只是為了讓沒有3.5mm介面的手機可以使用有線耳機,但是後來廠商轉念一想,既然已經有了配件,為何不升級一些內部的晶元呢?


圖片來源:京東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低功耗、小體積的解碼功放晶元被用在「小尾巴」中,讓用戶可以隨時接入手機,讓手機變成一部「臨時」HiFi前端,用於連接有線耳機。有意思的是,「小尾巴」的銷量遠超傳統HiFi前端,成為不少廠商的新拳頭產品。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一個圈子將自己的准入門檻做得過高,實際上並不利於圈子的發展,曾經的HiFi圈子就是如此,一批從台式時代走出來的用戶把持著主要話語權,開口古典閉口經典,鄙視那些用便攜前端和耳機聽歌的音樂愛好者。

只是隨著時代的改變,便攜前端成為主流,主流用戶也逐漸完成了換代,Walkman、艾利和、七彩虹等廠商成為主流,人們又開始鄙視更便攜的智能前端,殊不知風水輪流轉,數年後自己也會成為「遺老」。

另外,隨著網路速度的提升,如今在線播放無損音樂已經不是什麼難事,索尼的Hi-Res商店、QQ、網易雲音樂的Hi-Res格式、Apple Music的無損格式,都讓安卓用戶可以輕鬆獲得無損格式的音樂,兼顧HiFi用戶的音質與便利要求。

如果HiFi前端沒有走上智能化、在線音樂軟體沒有推出無損格式,那麼現在的HiFi圈子,恐怕就只剩下一部分人自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