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Me固態橫行,2.5英寸SATA硬碟好尷尬,別急,15塊給它們找個家

現在裝機,誰的主板上沒一兩個M.2固態硬碟插槽啊。大家都用M.2 NVMe SSD了,SATA盤多半吃灰,像我手裡這幾個2.5英寸的盤就是如此。正中間這個桀驁不馴的機械硬碟,更是顯得與時代格格不入。嗯,這是從一個老聯想本上拆下來的。

不是我念舊啊,把這些老夥計改造成移動硬碟還是很有用的,讀寫速度方面也不會差太多,只需搞個USB3.0的盒子,保證5Gbps就挺好。巧的是撞見張大媽爆料,十四塊九搞了一個二三十的盒子,老夥計們有新家了,這篇小文,我就晒晒這個白菜硬碟盒。

通體ABS塑料材質,藍白粉黑4色CP多彩外殼,我直接選了百搭的黑色,外觀質感方面不做苛求,照片即實物觀感。傳輸速度是USB3.0 5Gbps標準,即每2秒近1個GB,最高支持6TB容量硬碟,自帶一根MicroB to USB-A數據線。

推拉式盒蓋,打開時我沒留神,裡面還有個帶膠的海綿墊,裝入硬碟後起到穩固防震作用。

試試這個許久沒通電的2.5英寸機械硬碟。當然了,只是試試,組裝為移動硬碟,當然還是SATA3.0的固態更香。下圖右為介面位置,介面旁邊有個小孔,在硬碟通電、讀寫時會有藍光透出作為提示(休眠時常亮、讀寫時閃爍)。

上機測試時我使用的是阿斯加特的一個500GB SATA固態硬碟,此前硬碟也曾服過一段時間的役,只是最近沒怎麼用了,插到筆記本上秒識別。

這樣的免工具2.5英寸SATA硬碟盒勝在便攜與易拆裝,像我這樣有多個閑置2.5英寸固態硬碟的,擁有1個就相當於擁有了多個移動固態硬碟,幾兄弟組成一個大家庭,用誰,誰就上去通電。也可以單盤長期佔位,兼做「硬碟收納倉」,加強保護性。

簡單跑個分,用CrystalDiskMark 7測到連續讀取439MB/s,連續寫入372MB/s,與硬碟盒SSD本身能力相吻合。

只是想快速曬個單,並沒有截很多圖,我還分別測試了其他2個SSD和之前「熱身」的西數機械藍盤,都可以正常識別,區別只在於各硬碟的讀寫速度有少許差異,但實際複製粘貼文件機械硬碟也沒有落後多少。

講道理,雖然數據傳輸介面日漸指向USB4/雷電4和USB3.2 Gen2,但普通的USB3.0在移動硬碟領域已經基本夠用。入手成本低一點,用的年頭越多越省。對了,這款ORICO的盒子還有C口的同款(分為C to A和C to C線兩種,傳輸速率標準稍高一些,為6Gbps,型號的後綴是C3),但我覺得Micro-B to USB-A的5Gbps速度和6Gbps也沒拉開多大差距,還是25PW1-U3這個性價比更高一些。

我是筆點酷玩,這篇SATA硬碟盒測試曬單就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硬碟盒# #數碼好物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