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設備折騰歷程+LG C1 OLED TV顯示器傻傻分不清使用體會

大家好,我是在分享區發布了大量時尚帖子的NeverGone琛哥。今天換換口味,不發皮衣靴子那些了,在這裡簡單記錄一下這一個多月的曲折經歷吧。

我沒有在客廳看電視的需求,所以客廳一直是一面大白牆,配合普通的LED投影+健身環,在白牆上投出140寸畫面,沉浸感不錯。但是其實顯示效果啥的其實都是浮雲,最後還是敗給了自己的惰性,算了算半年加起來還沒開過10次。。。墮拉攻就打了四五次的樣子

後來想換個更好點的投影。研究了半天,確定了自己要的就是更加沉浸的體驗(不用點醒我,我當然知道再好的投影也趕不上電視)。既然有一面大白牆,那為什麼不直接投滿呢?想要在4米寬的有限空間里實現投滿的效果,那只有激光電視這種超短焦距投影了,所以就弄了台峰米Cinema2,打開一瞬間的確沉浸感爆表,200寸的畫面非常有衝擊力。。。

這畫面寬442cm,高249cm,差不多11平米的面積

看了幾部電影之後,總覺得這激光電視對比度、色彩不咋行,灰度也不太對,怎麼都調不好,就退掉了。

後來覺得還是畫質重要點,所以又弄了台優派701pro,這台投射比在投影里算比較小的,所以4米的客廳可以投150多寸。

701Pro的亮度比激光電視高了不少,顏色准了點,對比度高了點。但是一直暗室看東西,眼睛會疲勞的很快,不知道是不是DLP+抖4K的原因,總之就是覺得不怎麼舒服,所以就又退了。。。

不知道為什麼,那會兒就是和投影儀杠上了,總覺得Switch要配個投影儀才比較有體驗感。後來想通了:既然沒有了投影儀,Switch又不怎麼玩,那還留著幹啥?索性就把Switch連著遊戲全賣了。。。

這下清凈了,仔細想了想還是顯示器用的最多,不如就升級顯示器吧,之前用的是華碩的27寸4K,型號是MX27UC,看中可以TypeC輸入才買的。

不得不承認顯示器這種東西真的是越看越小,尤其是在CHH被種草了LG 48CX之後,怎麼看都覺得眼前這台不爽。。。而LG這個定位比較模糊的玩意,越看就越覺得有吸引力,雖說是個小尺寸TV,但各項參數在顯示器里十分能打。只要坐近點,沉浸感也相當不錯。官網48CX的宣傳照已經暗示的很明顯了:

不過他這個視距我總覺得近了點。。

看了各種帖子、視頻後,我得出的結論相信和很多人一樣:PC用戶直接上就完事了,只要位置夠,能上多大就上多大,而且買新不買舊,CX的繼任者C1順便解決了一點出廠白平衡的問題,總之跟著CHH大佬沖一般不會錯~

跟直接選擇48C1的壇友不同,我還糾結了一下尺寸,48和55,對角線差了不到18cm,寬度的話48寸是107cm,55寸是122cm,比划了下感覺也沒差太多,55的反而還便宜一截。既然55C1價格更合適,地方也夠放,那還考慮什麼呢?於是最後果斷選擇了55C1。

既然顯示器升級了,那老平台自然也看不過眼了,於是把老平台全換掉了,期間恰逢顯卡漲價,高位接盤了一張3070ti(普通剛需用戶是真的難受,為了HDMI2.1我真的忍了),這下總算是折騰完畢了。。。

所以,這通經歷就是各種變換顯示面積的過程,從140寸到200寸再到150寸,最後卻降維到了55寸。。。

至此,強行湊出了一個起承轉合,下面就進入本文的主體吧:LG 55C1

開箱及外觀

開箱過程非常凌亂,因為收到的時候要通電驗貨。雖說這東西20多KG不算重,但因為屏幕上方太薄了,所以不好用力,跟送貨師傅一起折騰了一會兒才通上了電。LG這個包裝抽出的過程中弄出了一堆泡沫屑,還有裝底座說明書的各種袋子。。。放一張圖感受下吧

底座安裝很簡單,擰幾個螺絲就搞定了,所以下面就是直接裝好擺好的效果了。反光是真的清晰。。。因為還沒撕膜

角落的氣泡

不能忍,趕緊撕掉,這種大面積的膜,撕起來的確很好玩

下面還是直接看外觀,由於主板揚聲器啥的都集中在屏幕下方,所以屏幕上方就做的非常薄了,畢竟是OLED,厚度只有幾毫米。

邊框也做的比較窄

要是能做成分體式的,把主板藏起來,那就會更科幻了,但怎麼解決散熱就成了另一個問題。。。額搜了下發現LG的分體式電視已經出了幾年了,歸為Singnature系列

此外還有柔性的電視,可以卷進去藏起屏幕,這看起來就更科幻了。。。LG真是把OLED玩出了花

相比之下,C1這種定位中端的產品,就沒太多特色了,走個實用路線吧。

側面是3個HDMI 2.1+USB 2.0,每個HDMI口都支持4K 120Hz,但是帶寬沒有滿血的48Gbps,而是40G,所以沒法完整開啟4K 120Hz 12bit RGB4:4:4這種自嗨模式,只能4K 120Hz 10bit RGB444,我實際用起來倒是沒啥差別。。。畢竟面板只有10bit

後面不少散熱孔

背後全貌是這樣,因為放好了懶得挪動,所以就用官網的圖吧

主要介面就是3.5音頻輸出、沒啥用的RS232C、光纖音頻輸出、百兆LAN、天線口、1個HDMI,2個USB 2.0。連PC的話,有用的就是HDMI了,另外光纖可以連外接音箱。

再就是獲得了杜比全家桶認證,支持老黃G-Sync、蘇媽FreeSync Premium等等這些大家都知道的信息,我就不多說了

底座是這種長條形的,金屬材質。55寸和65寸是一樣的底座,大概長90cm,48寸的話底座短一些

家族式設計,邊上印個LG OLED

背後的底座很寬,差不多有20cm寬,放著還挺穩的,前後底座加起來一共25cm寬,我特意配了個100*30cm的桌子。

最後整體就是這樣了,視距一般在125cm左右,完全不覺得大,反而有時候還想再坐近一點。。。

畫質與體驗

這部分我先說明一下:

不論是圖文還是視頻,用相機記錄顯示設備的畫質基本就是圖個樂,和肉眼真實看到的差別挺大的,而且各大媒體老師都很善於修圖,能把1080P的LED入門投影拍的跟高端4K OLED電視差不多。。。反正設備不夠後期來湊,加對比加清晰壓高光拉暗部,照片觀感就起來了,最後壓成小圖不仔細看也看不出來啥

但是呢,這部分內容也不能沒有,不然大家肯定直接關閉網頁走掉了。

需要注意我不是媒體老師,只是個普通消費者+CHH壇友,LG這種國內營銷稀爛的也不會給我錢。

總之,關於屏攝畫質這部分,大家跟我一起圖個樂就行了,原因我上面解釋過了。

關於設置:

我開機後已經按照連PC的推薦設置全部設置好了,日常用的模式是遊戲優化器+專家亮室,白平衡都調成了暖色50,以下屏攝都來自這個白平衡,有時候對焦太准就產生了大量摩爾紋,請見諒~

連上PC後,最先做的就是在N卡設置里打開4K 120Hz 10bit

RGB444顯示正常

Win10顯示信息,深色主題和OLED很搭

接著用2個測試圖娛樂一下,解析度

小圖看不出來啥,實際肉眼看就是覺得哪哪都很清晰,C1不存在4K 120Hz字體模糊的問題

色彩

OLED可視角度天生優勢

我這台C1開機後沒有覺得偏綠,進工程模式看了下暖色下的白平衡,綠色增益並沒有很誇張,所以C1這小修小補還是很OK的,不過這55寸雖說是6月出廠,用的依舊是WBC老面板,所以無法開核了~

遙控器+工程遙控器

LG這自帶遙控器挺好用的,四捨五入和滑鼠差不多的

因為是當顯示器用,所以能弄黑的地方都盡量弄黑了,包括Chrome

桌面自然是喜聞樂見的Wallpaper Engine,買了好多年了

主要用的壁紙是這個紐約上空動態平移

雨滴的這個也不錯,還會模擬打雷閃電

電視自帶的播放器,插入U盤移動硬碟啥的直接播放裡面的電影,輕鬆點亮杜比全家桶,可以調整的東西還比較多,用起來挺方便

可惜這個劇把loki拍成了一個快樂的小傘兵。。。

更多時候還是用的PC看電影,折騰了一下madVR,渲染效果很好,今年的自殺小隊依舊暴力

madVR渲染電影的時候,可以在N卡設置里開啟12bit了,但老實說看不出變化,畢竟電視的面板就10bit,所以只能自嗨

遊戲沒怎麼測試,主流3A的話,我這弱雞機能自然是跑不滿4K 120Hz的。

大表哥4K把材質紋理開了最高,其他的沒開高,一般八九十幀,湊合玩玩了,但這55寸的沉浸感真的不錯,果然大尺寸4K就是最好的特效了

狙擊手幽靈戰士契約2:

都說OLED暗部細節普遍不咋行,我覺得這C1還可以了,也許是我要求不太高吧。。。

更新固件後,遊戲優化器的UI變得炫酷了一點,還能改顏色,黑白色穩定器的作用是控制暗部和高光的細節

亮室

暗室

最後再次說明屏攝就當圖個樂,和肉眼真實看到的差別挺大的

說下日常使用遇到的缺點或者問題:

1 每次開機或者切換HDMI輸入時,都得重新選擇聲音模式。現在每次開機的聲音模式都是遊戲優化器,但我覺得標準的聲音是最正常的,所以我每次開機後都得手動設置成標準,找了半天還是不知道怎麼改。

2 亮度不穩定。有時候瀏覽器打開不同網頁,亮度不一樣,一般是畫面中黑色多的時候會變亮很多,白色多的時候變暗,但有時候又沒有規律,比較迷。我承認我慫,沒有關閉工程模式裡面的【自動變暗功能】,關了的話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3 菜單慢半拍。快捷菜單打開速度可以,但是進入所有設置的時候,屏幕中間會轉圈,然後等好幾秒才能打開所有設置。

4 不支持DTS音頻。每次下載電影時需要注意音軌,如果電影只有DTS,那電視自帶的揚聲器就不發聲了,只有外接的音箱發聲。

5 口吃效應。因為OLED的響應時間太快了,往往只有一毫秒左右,所以播放低幀率內容(比如24FPS的電影)時,每幀停留的時間很短,幀與幀之間的殘影很少,最後導致畫面看起來像是在跳躍一樣,尤其是水平運鏡的場景。這就是OLED常說的口吃效應,目前無法解決,屬於OLED通病。響應速度越快,這個問題越明顯,而響應慢的屏幕反而就不會有這個問題,這就是高響應速度與低幀率內容之間的矛盾。但高響應速度對於高幀率內容卻又很必須,無法調和

至於優點,就是低輸入延遲,校色潛能大,OLED響應時間快,色域廣,視角廣,像素控光,純粹黑色,暗場細膩,畫面通透等等這些了,肯定大家懂的都懂了

OLED碎碎念

在研究顯示設備期間,我去賣場看了各種感興趣的設備,同時也看了很多OLED科普的帖子,感謝Jerrytsao、Sky也許、Hotneca大大的貢獻,學到了不少。一開始我也會擔心燒屏、像素折損啥的,後來發現這些問題在現有技術下已經緩解了不少。

再者,MiniLed優缺點一樣很明顯,而MicroLed是我等不起的存在。綜合來看,目前WOLED TV比較適合我,而且我也不是抱著買個傳家寶的心態來選購顯示器,所以先爽了再說。

在這裡,我站在各位大佬的肩膀上,簡單整理一個Q&A,盡量讓大家多理解一些WOLED電視的信息。若有寫的不對的還請大佬們指出。

Q:OLED電視會燒屏嗎?

A:這應該是被問的最多的問題了。先說結論:正常使用,不會很快出現。但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比方說接近壽命了,期間難免會有一些像素先老化,所以需要補償機制。等到補償機制也沒啥用了以後,那就真的壽終正寢了。這整個過程預計10多年吧。參見LG PPT上寫的15000小時壽命。

但是,具體壽命真不好說,每個人使用習慣不同。如果每天長時間觀看高亮、靜止內容那壽命肯定明顯短。我是平均一天用三四個小時吧,大部分時間電影、遊戲,小部分時間瀏覽網頁、修圖、碼字,能用個六七年感覺也夠了。未來的事誰都說不準,當初因為比較貴的皮衣靴子很耐穿所以買了一堆,結果現在很多也閑置了,雖說這兩個領域沒啥可比性。。。

再說現在OLED電視不容易燒屏的原因。首先,目前的主流是LG生產的WRGB OLED面板,使用DC調光,結構和排列都和手機上面的小尺寸OLED不一樣,使用白光OLED作為光源,壽命一致,沒有像素折損,沒有等效PPI。大法A90J,東芝HZ2000等等國內外友商都用的LG面板,產品都很成熟了。

目前LG的防燒屏機制主要有這些:

屏幕位移

周期性移動靜態區域的像素,從而降低了屏幕圖像長時間靜止不動時出現圖像殘留的可能性。

LOGO亮度調整

自動檢測屏幕上的圖標並調低受影響區的亮度,防止電視台標、遊戲菜單界面等區域燒屏

像素刷新

周期性掃描檢測像素劣化問題,並根據需要補償像素。在切斷電源後感應任何 TFT(薄膜晶體管)電壓變化, 將其與設置的參考值進行比較,從而檢測並校正像素衰退問題

瞬時峰值亮度控制

檢測出短暫出現超高亮度的區域,並相應調整像素亮度,降低風險。所以索尼A90J雖說10%窗口能突破1000尼特亮度,但僅能維持短暫幾秒,而且是在特定圖像模式下才能實現,此時白平衡、色域會明顯偏離。

此外還有自動亮度限制,可以類比為功耗牆,不會讓屏幕發出極端亮度。所以,只要是正常使用,不用太擔心燒屏問題,先爽了再說~

Q:OLED全屏亮度只有一兩百尼特,夠看嗎?

A:因為發光原理不一樣,導致相同亮度數值下,LED和OLED的觀看差別比較大,人眼會覺得OLED看起來更亮,所以在描述OLED亮度的時候會用感知亮度。

而目前的技術已經將WOLED的亮度改善到滿足日常使用的水平了,不過在客廳太陽光直射強烈的時候肯定比不上液晶電視了。但就我自己的使用情況來看,這亮度完全夠用了,甚至還總覺得刺眼。。。

未來的話,WOLED會在色域、亮度、壽命上爭取更多突破,到時候會有更好的產品出來,而MicroLed的話就繼續慢慢等,看看這倆以後會如何競爭,等有價格性能合適的東西出來了再換也不遲

先寫到這裡,有想到別的再來補充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