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交付成為常態。
作者 | 創造一下
編輯 | Momo
蘋果近日表示,iPhone目前的銷售受到晶元短缺的限制。索尼周三也表示,受關鍵微處理器元器件供貨影響,可能無法完全滿足2021年消費者對PS5的需求。松下和雅馬哈也向投資人警告說,由於晶元短缺問題,包括相機、音箱等消費品的生產將被放緩。
此外,大眾汽車年初表示,受制於半導體供應鏈緊張,將調整北美、歐洲、中國三大市場的工廠生產節奏。
全球晶元短缺的狀況正在加速蔓延,業內預計,這可能導致部分產業產品交付延遲的情況持續一至兩年。
智能手機和汽車行業受影響大
似乎整個電子行業都在面臨一場晶元短缺的問題,從WiFi晶元、藍牙晶元、到智能耳機的控制晶元、處理晶元、各類車載晶元...讓包括手機、筆記本電腦、汽車行業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產生晶元緊缺問題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解釋是,晶元產業鏈的產能已經拉滿,而消費者的需求還在不斷擴張。
業內人士稱,需求的激增讓8英寸晶元的生產處於超負荷狀態,而8英寸晶元製程是一種相對簡單,並不先進的產線。
包括三星、台積電、中芯國際、聯華電子、東部高科都紛紛預計,供應鏈緊張的情況可能持續至明年下半年。
受影響最嚴重的是手機和汽車領域。智能手機是晶元的消耗大戶,包括4G晶元和電源管理器都出現了普遍短缺,但終端消費者目前並沒有感知到這種短缺帶來的價格波動。
這類晶元短缺的因素和華為有關,受美國政策控制,華為瘋狂囤貨,而華為在市場份額的下降也讓小米、OV等製造商也在不斷增加訂單。
很多時候這種搶佔是盲目性的,廠商並沒有做嚴格的市場調研,榮耀的分離也保留了一部分不確定性,這種自信導致的需求激增直接導致了供需上的不平衡。
汽車也需要晶元元器件的大戶,大眾汽車負責人詳表示,疫情初期讓整個汽車產業受到重創,相應的訂單大幅縮水,這讓半導體的產能向其他領域傾斜,而當大眾試圖恢復生產時,已經沒有了空餘的產能空間。
大眾集團ID.3電動車生產線受到晶元短缺影響。
供應商智浦公司CEO表示:
「汽車晶元業務回升的速度超乎預期,以往訂單需要提前幾個月預定,而這些客戶的下單太晚了,導致我們短期內無法滿足需求。同時,居家辦公讓平板等電子消費品的訂單暴增,這些產品同時在爭奪晶元廠的資源。」
美國伯恩斯坦研究公司預計,因為晶元問題,會導致各大車企在2021 年產生約450萬輛汽車產量的損失,佔據總產量的5%。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對此的回應是,半導體行業生產周期長,對於汽車公司的需求反彈需要時間進行反應,暫時會考慮擴大產能,而非轉移產能來解決問題。
台積電對於汽車行業客戶似乎並不關心,畢竟汽車晶元只佔了公司全年3%的y營收,而5nm、7nm高性能晶元就佔了33%的份額,客戶的優先順序一目了然。
而擴大產能,就會涉及到良品率等問題,而且新冠疫情還遠沒有結束,對於製造商來說,賺不了多少錢,還會面臨新的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眾多廠商只能加價購買,晶元的漲幅在最近幾個月內上漲了15%。
國產晶元的機會?
對於國產晶元來說,這可能是新的機會,受到政策影響,2020年國內晶元設計企業達到2218家,相比2019年增長了25%。
國產晶元目前主要在中低端發力,已經解決了很多基礎的產業難題。以矽片為例,矽片是集成電路行業最基礎、最核心的材料,相當於蓋房子的「地皮」,矽片尺寸越大,對半導體矽片的生產工藝、設備、材料等的要求越高。
2018 年,滬硅產業實現了 300mm 大矽片的量產,與國際主流水平持平。
後續的製造環節中,所涉及的幾個最關鍵步驟——光刻、等離子刻蝕、化學氣相沉積、拋光、清洗,除了上面提到的光刻機外,其他幾項技術國產化已經走到了衝刺階段。
比如,安集微電子在機械拋光液上打破了國際壟斷。
此外還有刻蝕環節,同為科創板上市公司的中微半導體,早在2018年就宣布已掌握5nm刻蝕機技術,並通過台積電驗證,進入台積電的5nm工藝生產線,成功接軌國際前沿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晶元製造中的重要設備,等離子刻蝕機曾被美國列入「國家安全出口管制」名單長達幾十年之久。而 2015 年,中微半導體在該技術上打破了國際壟斷,美國認定出口限制不再具有限制作用,才將該設備從名單上刪除。
從大環境上看,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AI晶元的門檻比通用晶元低,目前,在AI晶元的兩個範疇內,國產晶元都有匹敵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比如去年8月發布的華為昇騰910,單從賬面上的性能數據而言,已能媲美英偉達Tesla V100。當然,產能、迭代、針對場景的優化還需要時間的打磨。
中國錯過了PC晶元時代,移動晶元時代的華為,也只能從頭造輪子以求後發先至。
AI時代,AI專用晶元相對較低的打造門檻,讓我們從底層架構做晶元變成了可能,在一些細分垂直領域,中國企業已經有了領先世界的成就。
晶元戰爭從2018年打到2020年,從限制出口、技術封鎖到爭奪企業、轉移生產,即使沒有疫情的催化,各國圍繞晶元行業的護城河建設也不會停下。只是,新冠加劇了人們對於不確定性的恐懼,讓國家安全、產業鏈安全被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但無論全球化的進程怎樣倒退,人類從工業革命至今200多年中建立起來的錯綜複雜的連接已不可能被徹底打破。無論再強大,一個像特朗普口中「永遠不依賴」的國家,已經不可能存在於現代社會。
逆全球化的表象向下,晶元行業新的全球分工格局正在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