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格力可以說是一個金字招牌。
作為國內家電市場的一大龍頭,格力電器無疑是不可忽視的存在,其生產的空調憑藉品質與創新多年雄踞全國銷量第一,而「好空調 格力造」更是給市場烙下了深刻印象。在珠海讀大學的我,甚至一度幻想過前往格力就職的未來。
但是格力手機的命運,可就沒有那麼好了。
據界面報道,格力電器已解散手機核心團隊,目前格力手機官網(phone.gree.com)已無法打開,其官方公眾號「格力手機」在2020年4月16日以後已停止更新,未來或不再推出手機新品。
(圖源:新浪微博)
在經歷了並不輝煌的數年造機生涯後,格力手機業務最終還是迎來了早應到來的「審判日」。只是不同於以往看到小眾品牌逝去的時候,對於這個結果,我們沒有驚訝、沒有錯愕,更沒有惋惜,
格力手機的退場,不過是這片內卷市場之中小眾品牌的又一個縮影罷了。
盲目的執著
格力的手機之路,要從2015年談起。
那一年,國內手機行業形勢一片大好,和格力同在珠海的魅族憑藉爆款魅藍手機斬獲了2000w年銷量,年增350%。
與此同時,智慧家居的理念開始爆發。當時業內一致認為,智能家電的互聯互通是未來行業發展方向,而像格力這樣的純白電企業一個最大的劣勢就是沒有信息入口,不像黑電企業有電視可以作為操控平台。
最終,在董明珠的拍板下,格力選擇手機作為智能家居的突破口。
(圖源:格力,格力董小姐手機)
2015年3月,格力第一款手機——格力董小姐手機正式發布。該機配備了5英寸720P顯示屏,內置一枚高通驍龍410處理器,輔以1GB運行內存+8GB機身存儲空間;攝像頭組合為前置200萬像素+後置800萬像素。
在當時,市面上主流手機普遍聚集在千元左右,其中熱門產品紅米Note配備了MT6592八核處理器,售價799元起;珠海小廠的魅藍Note配備了驍龍615八核處理器,售價799元起。
至於格力董小姐手機,這款配置不如紅米Note高的產品,最終定價1599元。
誒,雖然他配置低,但它價格貴啊!
隨後數款產品也是如此,不論是搭載驍龍820處理器的格力手機2代,還是「換湯不換藥」的格力手機3代、格力色界手機,格力手機似乎始終保持著一種「與世隔絕」的態度,力求用最過時的配置賣出最離譜的價格。
(圖源:格力,格力手機2代)
結果?結果自然是沒人買了。
根據微博大V@摩卡表示,格力色界手機總共生產了30萬台,實際只賣出1萬台,前面數款產品的實際銷量也在1萬左右。
要拯救這黯淡的銷量,剩下的部分只能通過內部消化。根據業內人士透露,購買格力手機的主要群體基本都是格力線下的經銷商及公司員工,除了公司內部要求員工使用格力手機外,有時手機還會與空調等產品搭售,也就是說在市場上幾乎沒有消費者願意單獨去購買這麼一部手機。
(圖源:格力,格力色界手機銷量情況)
格力手機銷量慘淡的原因真的很簡單,在這個競爭十分激烈的手機市場中,一款沒有特色且毫無性價比的手機註定會失敗。
當然,最要命的還是董明珠對於自己號召力的自信,格力前三款手機最大的特點並不在於格力的智能家居系統,而是董明珠親自加持的開機畫面,每次開機的時候,董大姐都會用他那親切的笑容給你帶來最溫暖的問候,這種情況可能並不是很多人想要遇到的。
無奈的妥協
有趣的是,這些「敗績」並沒有澆滅董明珠對於手機的熱情,她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格力手機的銷量確實不突出,但我最起碼沒有失敗。格力自主研發,需要時間,她們手機做得很開心,自己生產,規模小,能夠銷掉就行,手機還會做下去。」
(圖源:新浪微博)
然而不管董明珠的口號喊著有多好,一家企業總歸是要看營業數據的。
或許正因如此,在格力色界手機推出之後,格力手機業務停滯了整整兩年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格力就好像完全忘記了這個業務一樣,就連基礎的系統更新也陷入了停滯。
直到2020年12月,一款名為「大松5G手機」的產品悄然出現在格力商城裡。
(圖源:格力,大松G5)
大松5G手機採用了6.81英寸FHD+解析度的LCD全面盲孔屏,搭載高通驍龍765G 5G處理器,搭載了1600萬像素前攝,6400萬像素後置四攝,6GB+128GB版本售價2699元,8GB+256GB售價2999元。
即便沒有了董明珠的開機畫面加持,格力手機依然是那樣的高高在上,高不可攀,那麼消費者和市場自然也會給出同樣的答案:截至2022年底,格力大松5G手機總銷量約1.4萬台,在小眾品牌中都排不上號。
最後登場的,就是格力的收官之作——大松G7了。
(圖源:格力,大松G7)
從配置上看,格力的收官之作可以稱得上是格力手機最良心的一款產品。驍龍870處理器、120Hz高刷OLED屏幕、堪堪趕上友商中配產品的影像能力和「高達」30W有線快充,但讓這款產品成了最「良心」的一款格力手機。
尷尬的是,這款格力手機的收官之作,居然直接撞臉魅族18X。鏡頭排列方式、品牌logo位置、屏幕大小尺寸、鏡頭模組參數、性能硬體配置幾乎一模一樣,讓人很難不懷疑格力在「借雞生蛋」。
(圖源:魅族,魅族18x)
即便拋開魅友情懷加持,拋開獨有的白色面板加持,魅族18X的起售價還要便宜幾百塊,再加上Flyme系統的優化以及售前售後技術支持,格力大松G7可謂毫無市場優勢可言。
從以上兩款產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即便在沉澱多年、屢次妥協之後,格力手機業務依然無法端出令人滿意的作品。儘管大松G5、大松G7對比早年的格力手機有所進步,但是對比市面上的同價位產品可以說毫無優勢可言。
大松G7的徹底失敗,最終為格力手機業務宣判了「死刑」。
格力退場,市場並不可惜
有的人可能會感到疑惑,為什麼格力會執著於手機業務呢?
其實在大鬆手機的商品詳情界面上,我們就能看出格力為何一直在堅持發展自己的手機業務。在商品詳情上,格力著重介紹了大鬆手機擁有智能互聯、自定義控制智能家居設備等功能。格力之所以持續推出大鬆手機,就是為了加快格力布局IoT的速度,希望能早日實現智能家居互聯這個目標。
(圖源:格力)
然而,說是說,做是做。在格力手機端出來的產品中,我們始終看不到應有的誠意。
憑藉自身對供應鏈、對於整個行業的了解,格力本應該通過紮實的產品,一步一步地將自己的手機業務推進市場,甚至可以憑藉低價將智能家居系統推廣出去,這樣也可以讓格力電器現有的窘境得到緩解。
但是格力沒有這樣做,從誕生到消亡,格力手機在市面上始終是「智商稅」的代名詞。謎一般的產品定位、讓人目瞪口呆的價格,不上心的硬體配置,強迫半強迫性地傾銷給員工和經銷商,讓業內人士無不瞠目結舌。
可以說,格力手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場「鬧劇」。
(圖源:小米,Redmi Note 12 Turbo)
如今,手機行業已經進入了內卷加劇、轉型升級的存量競爭深水期,頭部手機廠商為爭奪市場份額再度掀起「價格戰」,即便是千元級別的中端產品也擁有了挑戰旗艦機型的資本。在市場處於存量競爭的背景下,中小手機品牌的生存空間自然會變得越來越小。
然而,即便在如此困難的時候,諸如努比亞、魅族、酷派等小廠依然在儘力生存著。酷派試圖在主流廠商拋下的百元機市場站穩腳跟,努比亞正在不斷推動著屏下攝像頭技術的發展,而魅族更是在吉利的支持下煥然一新,試圖在五年內重回中高端手機市場前五的位置。
至於格力手機?作為一個不合格的「參與者」,格力的退場甚至很難在手機市場濺起一抹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