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研機構Counterpoint最近發布的「全球手機晶元市場排名」數據顯示,聯發科繼續保持著領先優勢,而中國的紫光展銳正處於快速上升的趨勢。
聯發科和紫光展銳的發展,加上中國企業在汽車晶元等其他領域取得的成績,對於現在的美國晶元行業來說,已經形成了不小的壓力。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今年Q1季度,聯發科以38%的市場份額佔據第一位置,高通和蘋果則分別以30%和15%佔據第二、三名。我們的紫光展銳以11%的份額佔據第四,三星則為第五。
聯發科、高通還有紫光展銳,是目前世界上3大獨立手機晶元供應商。紫光展銳在這兩年的時間裡發展得特別快,2020年上半年還只有1%的市場份額,但到年底時就展現出驚人的增長速度,2年的時間實現了10倍的增長——這裡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華為海思的遭遇,原本屬於華為的大量市場份額空白了出來。
海思還是令人惋惜的,如果不是受到了制裁,國產手機晶元的市場份額佔比還能更高。
不過,除了手機晶元市場,我們的國產晶元在其他市場中的表現非常喜人,大有異軍突起的洶湧之勢!
物聯網晶元
除了在手機晶元市場的崛起,紫光展銳依託國內出色的物聯網晶元市場環境,成功取得發展優勢,目前是國內最大的物聯網晶元供應商,佔據了國內市場25%的市場份額。
如果再加上國內其他物聯網晶元供應商的市場份額,如ASR、華為和移芯等等,本土企業的市場份額的總量可以超過40%,和高通基本保持相同。
這個時候不得不令人嘆息,如果當年華為沒遇到那件事,如今的物聯網晶元市場,基本會被國內企業所壟斷。
汽車晶元
除了手機晶元和物聯網晶元外,由於新能源汽車的興起,現在的汽車晶元也是非常重要的領域。在汽車晶元行業,現在有非常多的國產晶元,對美國技術的依賴程度也相對更低。
最應該說的就是比亞迪的IGBT晶元,是世界主流水平的晶元,目前也被運用在比亞迪全系列新能源汽車上,並且比亞迪也開始對國內友商提供晶元供應。
美國人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賺錢的好地方,高通也陸續推出了驍龍820A、驍龍8155等晶元,並成功被不少車企採購。我國也有少部分車企,採購了高通的汽車晶元。
不過華為和吉利也同樣加入到了對汽車晶元的研發生產中,像華為的麒麟990A,吉利的「龍鷹1號」,在市場上也佔據了不少的份額。特別是如今的國內企業意識到自主研發的重要性後,對國產晶元更是青睞有加,很少會去選擇使用進口的晶元。
也難怪有外媒說,中國晶元行業的崛起,完全是因為華為事件而覺醒了。美國晶元行業不僅失去了一大批客戶,反而多了不少競爭對手。
雖然像高通、英特爾這些晶元巨頭,一時半會兒還用不著擔心我們這些科技企業,但是對於那些體量和技術力沒那麼突出的其他美企來說,那可真是要了老命了。或許這些企業的產品實力可以高出一點,但也有限,而且更沒有辦法抹平價格上的劣勢。
所以,很快美國那邊的晶元企業就遭到了來自「制裁的副作用」。因為買家少了,不少晶元企業都失去了相當程度的收入來源。收入降低了,投入研發的資金就少了,反饋到市場上就具體呈現為「失去領先優勢」。僅有高通這類晶元巨頭,還保持著不錯的發展勢頭。
而且一輛新能源汽車所需要的晶元,可能就多達到上千枚。如果全部使用先進工藝的晶元,固然可以極大提升車輛的智能化程度,但是價格也將會高到一個離譜的地步。所以,目前市場還是以成熟工藝晶元為主流,一來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二來數以千計的晶元數量,完全也能彌補成熟晶元和先進晶元之間的算力差距。所以這就導致美國晶元在汽車行業中,優勢並不明顯,遠不如國產晶元更受市場歡迎。
目前,國內已經實現了14nm製程的晶元量產,足以滿足汽車行業的需求,帶動國產晶元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
總的來說,我們在先進工藝方面,距離美國的晶元企業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就市場現狀而言,美國晶元也不是處處都能佔據優勢了。
今年開始,美國的模擬晶元和射頻晶元滿世界都找不到買主,就足以證明國產晶元的優越性了。在需求量更大的行業中,國產晶元的性價比也更容易受到客戶的歡迎。
相信在將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一個個難題的被攻克,國產晶元也能在5nm、3nm這些先進工藝上,和美國企業從設計到製造再到量產,一起掰掰手腕。